天天看點

詩詞裡的元宵佳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将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内,綿亘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随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古代人如何度過元宵節,我們一般從古代文獻記載中獲得。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去感受當時的情境,還有當時的人們究竟是怎樣一種節日狀态。而古代文人抒發情懷、表達情緒和記錄事情的最佳方式,便是詩詞。一起來看看古人筆下詩詞裡的元宵佳節。

詩詞裡的元宵佳節

一: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唐代:李商隐)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辇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大意為: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燈光灑滿了京都,達官貴人乘坐的馬車阻塞了街道。

我身雖悠閑卻看不見中興的勝景,羞愧自己隻能在鄉下随着鄉人祭祀側神紫姑。

二:青玉案·元夕(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大意為:焰火像是東風吹散了的千樹繁花,紛紛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悠揚的鳳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着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随人群走過,隻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詩詞裡的元宵佳節

三:木蘭花令·元宵似是歡遊好(宋代:蘇轼)

元宵似是歡遊好。何況公庭民訟少。萬家遊賞上春台,十裡神仙迷海島。

平原不似高陽傲。促席雍容陪語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大意為:元宵看來還是尋歡遊樂好,何況訴訟少,公事清閑,萬家百姓登上春日觀賞景物之台。城市十裡之内成了繁華美麗的海上仙島,使神仙也為之迷惑。

平原君敬待賓客,不像高陽酒徒無禮傲慢,坐在客人一側,寬和從容地陪伴客人談笑。 客人中有個最富于感情,為了珍惜主人待客的殷勤拼着醉倒在地而盡興喝酒。

四:永遇樂·落日熔金(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争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鬓,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大意為: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仿佛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緻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悄然而至。但在這元宵佳節,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着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隻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閑暇,特别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着翡翠寶珠,身上帶着金撚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顔憔悴,頭發蓬松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别人的歡聲笑語。

五:元宵(明代: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大意為:這樣的夜,如果隻有燦爛的燈,缺少皎潔的月,無以盡興,這樣的夜,如果隻有皎潔的月,沒有燦爛的燈,無以為春。

春天邁着輕盈的腳步來到人間,美人如花似玉,彩燈帶着歡欣的笑意燃燒月下,月亮如水似銀。

滿街珠寶翡翠閃耀,那是春遊的村女,歌聲嘹亮,笙管悠揚,那是小夥在賽社神。

如果不盡興遊玩,開懷大笑,怎麼對得起這樣的吉日良辰?

珠江源晚刊綜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