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魚”舞出風調雨順

“遊魚”舞出風調雨順

家鄉的魚燈,成為遠行兒女濃濃的鄉愁。受訪者供圖

“遊魚”舞出風調雨順

“遊魚”是遂溪北坡人喜愛的傳統活動。郭龍碧 攝

“遊魚”舞出風調雨順

魚燈與煙花在夜空中同輝。郭龍碧 攝

“遊魚”舞出風調雨順

五彩缤紛的“遊魚”将夜空點綴成歡樂的海洋。郭龍碧 攝

“遊魚”舞出風調雨順

父母編織的精緻魚燈,裝飾着孩子美好的童年時光。受訪者供圖

“遊魚”舞出風調雨順

老人家正小心翼翼地用彩色顔料為魚燈繪圖、上色。彭偉 攝

栩栩如生、形态優美、色彩絢麗……在夜間,北坡鎮北坡圩的魚燈帶着璀璨的光輝點亮夜色,彙聚成一條光的河流,仿若神話故事中的海底龍宮。

“遊魚”是遂溪縣北坡鎮北坡圩一項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這裡有16個自然村、50多個姓氏,由于屬于沿海坡地地形,無山無河,曆史上曾十年九旱。為祈求風調雨順、年年有餘,每年元宵節期間,北坡圩家家戶戶糊魚燈、舞魚燈、遊村社,萬人空巷,熱鬧非凡,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18年,遂溪北坡“遊魚”入選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源起神話故事 承載美好願景

據省級非遺遂溪北坡“遊魚”代表性傳承人楊松介紹,北坡“遊魚”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間,富有神話色彩。

相傳當時,遂溪縣北坡鎮老圩常受旱災之苦,一年春天,數日連降暴雨,雨水沒過北坡老圩所有旱坡地,村民們在雨水滲透的坡地上歡呼雀躍,小孩子們在水中嬉戲打鬧。這時,成群結隊的鯉魚遊到坡地邊覓食,村民們便要伸手捕捉。人群中有位長者大喊一聲:“不準捉,它們是水神,今天的雨水是它們帶來的!”人們紛紛住手。說來也怪,魚兒根本不怕人,泰然自若地覓食和嬉戲,小孩抱着魚玩耍,大人伸手撫摸魚鱗,坡地上出現了一幕人魚共舞的歡慶景象。

此後,每年正月十五,當地百姓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遂用竹條砂紙包紮成鯉魚形狀,并在魚腹點上蠟燭,寄寓“遊‘魚’帶水、年年有餘”。300多年來,代代相傳,從未停歇。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元宵佳節,遂溪孔子文化城舉行“萬人魚龍舞、醉美孔聖山”的元宵魚龍展演巡遊活動,2萬多人進城參與和觀看。那一夜,孔子文化城内華燈溢彩,遊人如織,千盞魚燈點綴出一個夢幻般的世界,讓許多人首次見識了北坡“遊魚”的美與壯觀。

在央視大舞台“2020年元宵節特别節目”上,也曾生動展示了遂溪北坡“遊魚”非遺文化魅力——在其開場歌舞之後的首個節目《賣湯圓》裡,30條由雷州半島民間藝人制作的遂溪北坡魚燈閃亮登場并遊弋舞動,為節目營造了熱烈的開場氛圍。

純手工制作 傳承創新同輝

遂溪北坡“遊魚”又稱“魚龍舞”,每年大年初三一過,老圩家家戶戶就開始備竹篾、做魚燈。魚燈制作包括紮魚、糊紙、彩繪、組裝等工序。先用竹篾綁紮好魚的形狀,再拿紙或布裱糊,然後用彩色顔料塗色、繪制魚鱗,固定好照明的蠟燭或小燈泡,裝好把手,魚燈就算做好了。

“‘遊魚’是純手工制作,在北坡老圩家家戶戶都會做,由于工序繁雜,時間成本高,沒有人制作來售賣,都是自己做自己用。”楊松介紹。

随着時代的變遷,魚燈樣式由起初單一的鯉魚燈,演變到現在的各種各樣的魚燈、蝦燈、青蛙燈和生肖燈等100多種,也由傳統紙裱糊的工藝,逐漸被換用布來制作。但個個精工細作、技藝獨到,成品五彩缤紛,令人愛不釋手。

近年來,在北坡老圩“遊魚”傳統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衍生出了遂溪“遊魚”。形式上,在“遊魚”前加入舞龍、醒獅、舞鷹雄等環節;内容上,在原來僅遊鯉魚的基礎上,逐漸演變增加了蛟魚、斑魚等各類魚及蝦、蟹、青蛙和當年生肖等多種主體;技術上,魚腹内的蠟燭也改用電燈。

談及如何保護與發揚該項傳統文化,北坡鎮相關人員介紹,目前,北坡鎮已挂牌成立了遊魚博物館,根據規劃,還将建設一個遊魚主題公園,目前處于前期籌備階段。

撰文:麥思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