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娴熟的技藝塑造出形神兼備的作品。郭龍碧 攝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潘康明先在圖紙上畫出作品的平面輪廓。郭龍碧 攝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潘康明在認真創作。

郭龍碧 攝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潘康明正在創作楊匏安雕像。

受訪者供圖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潘康明參加公益活動,教小朋友做泥塑。

受訪者供圖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潘康明的作品多次在國内外賽事中獲獎。郭龍碧 攝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作品《三人行》之一。 受訪者供圖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作品《三人行》之二。 受訪者供圖

用泥土“塑”說人生百态

《摔跤》。受訪者供圖

泥塑是中國一種古老而傳統的民間藝術。吳川泥塑又稱泥公仔,源于唐末宋初,由梅菉鎮瓦窯村民興起。唐代時,佛山廖嶺居民遷移至此,佛山石灣的陶瓷工藝由此傳入吳川。過去許多貧窮的吳川人為生計奔赴佛山務工,後從佛山帶回了泥塑品以及泥塑技藝。從此,泥塑文化在吳川落地生根,給一代代吳川人種下了泥塑藝術的種子,一直傳承至今。

三端村的鄉鄰一定沒想到,那個常在河邊玩泥巴的小男孩,有一天會因一個泥娃娃,走上國家甚至世界文化藝術的殿堂。那個中考落榜後的失意少年也沒想到,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務正業”,反而讓他走上了一條别樣的人生道路。今日,讓我們一起聚焦吳川泥塑,感受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的魅力。

鄉間少年的橡皮泥

吳川人潘康明孩童時最大的樂趣,便是圍看村子裡的老師傅捏泥公仔,看着一塊塊不成形的泥巴,不一會兒就變成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他感到既興奮又好奇。小小年紀的潘康明為泥塑着迷,每天放學路過的泥塑檔便是他的“興趣班”。他總是津津有味地看着,然後跑到離家不遠的小河邊自己動起手來。興許是繼承了父親織竹編的巧手,潘康明僅靠觀摩他人的手法,就捏得有模有樣。

中考落榜後,潘康明當起了一名建築勞工,但他對泥塑始終癡迷,一有空就研究畫畫和泥塑技巧,還購買了許多相關書籍自學。休息日更是常常廢寝忘食,早上醒來開始做泥塑,待感到饑餓準備吃飯時,才發現日月輪換,不知不覺到了晚上。

2000年,20歲的潘康明聽聞嶺南美術專修學院有泥塑班,但學費每年為8000元,而當時潘康明一個月的工資僅1000元。為能學到專業的泥塑知識,他毫不猶豫地拿着積蓄交了學費。開學那天,潘康明心裡樂開了花。學費昂貴,但那時的潘康明從沒想過将來能靠這門手藝謀生。學習,純粹是為了熱愛。2004年,潘康明又求學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2007年師從雕塑家梁明誠教授。

良好的藝術禀賦、勤奮好學的習慣、不服輸的個性再加上名師的指點,使潘康明的藝術造詣突飛猛進,不僅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還多次在國内外賽事中獲獎,慕名找他創作的客戶絡繹不絕。

潘康明創作的《妯娌》《摔跤》《千年》《承》《童年印象》《四季》《突破》《弘一法師》《三人行》等系列代表作,多次在國内外賽事中獲獎。2017年,他榮獲“首屆湛江市民間藝術大師”稱号;2018年,榮獲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傳統工藝比賽泥面塑項目第三名;2018年10月,受中華陶瓷大師聯盟邀請,潘康明攜雕塑作品《摔跤》一同赴法國盧浮宮參加第24屆法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會……此外,潘康明還經常參與組織基層民間工藝家作品展示和慈善活動。

古老藝術 萬物可塑

武松打虎、威猛将軍、小貓小狗……泥塑藝術,萬物可塑,是一項古老而又常見的中國民間傳統技藝。

泥塑,民間俗稱“彩塑”“泥玩”。據介紹,泥塑發源于寶雞市鳳翔縣,其以黏土為原料,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人物、動物等形象的泥坯,經過修改、磨光、晾幹等工序,有些則還需用火燒以加強硬度。

“三分塑,七分彩”,泥塑的最後一道工序為着色。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于吸收彩繪顔色。彩繪的顔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顔色附着力。

潘康明表示,泥塑可塑萬物,風格、題材豐富,而其潛心堅持的是以鄉土題材為主的民間工藝精品創作,習慣從身邊發生的事情中擷取雕塑素材。無論抽象還是具象,無論是小型架上雕塑還是大型城市雕塑,潘康明都能駕馭,以娴熟的技藝塑造出靈動自然、形神兼備的作品。

做泥塑需要有一定的繪畫能力和靈巧的雙手,而泥塑最難的地方在于構思。如何将平面畫像制作成立體的物象,将構思變成實物,十分考驗功底。潘康明習慣先在圖紙上畫出作品的平面輪廓,待胸有成竹時再動手,随着他那靈動的手指或勾或挑或抹或搓,如變魔術一般,将軍騎着駿馬的威武形象很快就成形。

吳川泥塑與吳川飄色、吳川花橋被譽為民間藝術的“三絕”,在當地有廣泛的群衆性,僅梅菉城區就有300多名泥塑藝人。每年元宵節塑制100多套泥像,大街小巷,觀者如潮,熱鬧非凡。近幾年塑制工藝又有新的突破,出現了能騎馬對打、上下飛舞的高難度動态造型泥塑,有的還襯以燈光布景,配以音樂烘托,繪聲繪色、情景交融,更具藝術效果。

泥塑作品豐富和多樣化的欣賞角度、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使其廣受大衆喜愛。如人們随處可見、習以為常的城市雕塑等公共藝術,無不展現着泥塑的魅力與市場對它的需求。人們在城市中任意一個角落看到的泥塑作品,皆凝聚着泥塑藝術家的智慧與辛勞創作。較為可觀的經濟收益也鼓勵着他們,将手中的技藝延續與傳承下去。

撰文:麥思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