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專題:《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

2022年央視元宵節晚會第一個節目《齊天樂》——國樂演奏家神仙場面。多位國樂演奏家齊聚舞台,用各式傳統樂器帶來一場視覺、聽覺的雙重盛宴。借音樂之聲,帶領我們重溫當年傳奇,共赴“時空之約”。

華服志将通過本系列專題來為大家呈現《齊樂天》播出熱度身後的服飾文化背景。專題共包含8篇專業論文,每篇文章都會深度剖析一位節目中人物服飾還原探索的背景,所有文章均由著名服裝教育家,北京服裝學院教授、教學督導蔣金銳老師作為專題的總顧問全程指導。本系列旨在引導服飾文化的學術研究,傳播和發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 ◆ ◆ ◆

《齊天樂》中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張婷 常春樂

摘要: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将該時期文化繁榮推向高潮,也是禮樂制度變革頻繁的階段。諸子百家所争論的問題,天人關系、古今關系及禮儀法度等,對當時的衣冠服飾不無影響。文章通過“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為藝術再現的靈感源,對戰國直裾袍、革帶、帶鈎和蔽膝的史料文獻和出土文物資料的收集,為央視元宵晚會節目《齊天樂》中的墨子人物服飾造型提供藝術再現方案,并進行解讀。同時,也使傳統服飾文化通過元宵晚會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傳播。

關鍵字:墨子服裝;《齊天樂》;戰國服裝

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應當是新樂、雅樂共存時期,到了七國時期,則以新樂為主要表演内容。新樂主要是指除了中原正統雅樂之外的一些音樂。即“鄭、衛、陳、楚、宋”等國家的民間音樂。諸侯王們大多追求聲色之娛,琴、瑟、笙、篪、鼓等樂器大量出土說明了當時絲竹之樂的興盛[1]。很多學派大家也受到了當時“士必通六樂”思想的影響,而習樂。比如墨子,《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中記載:“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漢高誘注:“墨子好儉非樂,錦與笙非其所服也,而為之,因荊王之所欲也。”《藝文類聚》卷44說:“墨子吹笙,墨子非樂,而于樂有是也。”據史料記載,墨子曾穿着錦衣,為楚王吹笙,是曆史事實。

墨子作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必然會有自己的服飾美學思想。是以,此次元宵晚會節目《齊天樂》中墨子的服裝藝術再現不僅要符合時代美學特征,還需包含墨子的個人服飾觀,并且出席的場合也是要考慮的。“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便成為2022年央視元宵晚會《齊天樂》節目中“墨子吹笙”藝術再現的靈感來源。

戰國服飾藝術特征與墨子服飾美學思想

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将該時期文化繁榮推向高潮。其主要表現為在自由的文化形式上,許多統一的風格被打破,地方風格不斷湧現。諸子百家所争論的問題,天人關系、古今關系及禮儀法度等,對當時的衣冠服飾不無影響。儒家主張衣冠服飾應以西周的禮制為準繩;墨家主張衣冠服飾和生活器具應以尚用為目的;其後荀卿提倡服飾的等級差異性;韓非主張崇尚自然,反對修飾[2]。

墨子站在以“複禮”為口号的儒家禮教觀的對立面,提出了更為适用的服飾主張。其主張具有實用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注重服飾的實際功用。墨子認為“為服之法:冬則練帛之中,足以為輕且煖;夏則絺绤之中,足以為輕且凊。謹此則止[3]。”由此可得,墨子認為做衣服的原則就是講究實用,過于講究是沒有必要的。第二,以簡為美。墨子主張凡“簡單實用”的東西才為美,以此為标準,他判斷事物完全是從對物質生活沒有實際效用出發,他認為“簡約”在當時是最實用的,故人們在衣食住行中應保持簡約的水準[4]。

墨子提倡節儉也付諸于自身,《莊子·天下篇》:“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硚為服。”雖然墨子在日常生活中穿“裘褐”,但墨子見荊王時獻奏時,也會着錦衣吹笙。《中國古代服飾詞典》中對此處“錦衣”的解釋為“精美華麗的彩色衣服。多為顯貴者穿着。但在“墨子吹笙”藝術再現中,結合墨子的服飾觀,在将錦衣的藝術再現中融入墨子的“節用”的思想,整體呈現出簡潔樸素的感覺,如圖1所示。同時保留了“褐”元素,将面料染成褐色,如圖2所示。以突出人物形象。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1

墨子服裝正面(圖檔來源:設計師提供)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2

褐色染色面料(圖檔來源:設計師提供)

深衣史料與藝術再現

春秋戰國時期,深衣是一種使用範圍較為廣泛的衣服,天子、諸侯、文武大臣、士大夫都能穿着,是比朝服低一等的服裝,庶民将其作為禮服來用[5]。深衣有将身體深藏之意,可以說是一種經過改革的衣服。據記載,深衣主要有曲裾和直裾兩種[2]。《史記》中記載,“墨子為宋國大夫”是以,結合墨子提出的“節用”思想,服裝形制采用了直裾深衣。

馬山出土的戰國中期直裾袍,為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禅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馬山楚墓出土袍服袖展最長者,小菱形紋錦面綿袍N15(圖3),達345厘米;袖展最短者,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N10,也有158厘米[6]。出土文物也更好的幫助此次墨子直裾袍的藝術再現。參照小菱形紋錦面綿袍N15的結構圖,進行墨子服裝的結構的藝術再現,如圖4所示。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3

小菱形紋錦面綿袍(圖檔來源:百度圖檔)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4

墨子直裾結構圖(圖檔來源:設計師提供)

革帶與帶鈎的史料及藝術再現

用皮革制作的腰帶,也稱“鞶帶”,通常以生革制成,以熟皮制作的腰帶稱為“韋帶”,上無裝飾。《說文解字》:“鞶,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男子帶鞶,婦人帶絲。”如圖5所示。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5

戰國佩帶鈎青銅人(圖檔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6

侯馬戰國墓出土的帶鈎(圖檔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帶鈎的使用已經較為普及,經戰國到兩漢,帶鈎成為先人不離身的小家當[7]。主要用于束系革帶,也屬于腰帶用鈎。從戰國時代的一些雕塑藝術品上,我們發現了可以了解帶鈎使用方式的一些細節,如圖6所示。當時普遍的做法應當是将鈎鈕嵌入革帶一端,多數都是在右手端,鈎弦向外,與腰腹弧度貼合,鈎首勾挂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如圖7和圖8所示。帶鈎中出土數量最多的一種就是銅帶鈎。銅是人們最早使用的金屬,最初是将銅礦石直接鍛打成人們需要的物品。銅以它的熔點低、硬度大而廣泛應用。而戰國時期的銅帶鈎中基本都是以青銅來制作的,青銅堅硬适宜做帶鈎[8]。是以,墨子的腰飾帶鈎,選擇了青銅制作進行複原設計。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7

秦俑佩鈎細部(圖檔來源:王仁湘《善自限制:古代帶鈎與帶扣》)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8

秦俑佩鈎示意(圖檔來源:王仁湘《善自限制:古代帶鈎與帶扣》)

蔽膝的史料探索與藝術再現

“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是一個公開的社交禮儀場合,是以,按禮因佩戴蔽膝,以表示尊重。商周時期的蔽膝多呈現斧形下擺,用利器作為服飾形狀給人以猙獰、肅穆之感,用以象征奴隸主統治者們的威嚴。進入封建社會後,蔽膝發展成為上窄下寬,四邊直線的樣式,取莊重、沉穩、剛正不邪之意。是以墨子佩戴的蔽膝下擺采用斧形,如圖9所示。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9

斧形山紋蔽膝(圖檔來源:設計師提供)

《齊天樂》人物服飾再現|墨子服飾藝術再現的溯源

圖10

十二章紋中的山紋(圖檔來源:賈玺增《中外服裝史》)

從蔽膝的章紋演變來看,其章紋基本呈左右對稱式樣分布排列,雖然曆代蔽膝上章紋數量略有不同,但冕服蔽膝多繡有龍、火、山3個章。其原因有三:一是受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山為土,火生土,是以在下。二是取章紋本身的意義:火,代表着光明,象征處理政務光明磊落,公正無私;山,代表土道,象征帝王善于治理天下水土;火焰朝向上方,象征臣子服從王上之命。龍,象征帝王善于處理政務且能夠關心人民的疾苦[9]。而蔽膝上的紋樣也有規定,天子蔽膝用朱色,花紋用龍、火、山紋;公侯及以下用火紋;卿大夫山紋,如圖10所示;士用黃色皮質而無紋飾,也有緇色、素色蔽膝等[10]。墨子為宋國大夫,按禮制佩戴山紋的蔽膝。

結語

墨子的服飾觀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表現出了其樸素實用的一面,是其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着極大的實際價值和重要的現實影響[4]。但不管是誰,什麼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服裝需求也是不一樣的,是以,2022年央視元宵晚會《齊天樂》節目中“墨子吹笙”是建立在“墨子見荊王”的場景下的藝術再現。并非是《莊子·天下篇》中提到的“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硚為服。”的日常着裝。文章通過對墨子服裝觀的解讀和對時代服飾美學特征的把握,對戰國直裾袍、革帶、帶鈎和蔽膝的史料文獻和出土文物資料的收集,為央視元宵晚會節目《齊天樂》中的墨子人物服飾造型提供藝術再現的方案。

參考文獻

[1] 何因易. 春秋戰國貴族用樂制度研究 [D]; 浙江師範大學, 2019.

[2] 王悅. 春秋戰國時期深衣探析 [J]. 裝飾, 2008, (03): 104-5.

[3] 畢沅. 墨子辭過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4] 單林雲. 淺析墨子的服飾觀 [J]. 黑龍江史志, 2013, (07): 3+5.

[5] 孫晨陽,張珂. 中國古代服飾詞典 [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5.1: 382.

[6] 賈玺增, 李當岐. 江陵馬山一号楚墓出土上下連屬式袍服研究 [J]. 裝飾, 2011, (03): 77-81.

[7] 王仁湘. 善自限制:古代帶鈎與帶扣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4.

[8] 李曉梅. 戰國時期帶鈎的藝術性研究 [D]; 山西大學, 2020.

[9] 李采姣. 從冕服制度看中國服飾美術的寓意 [J]. 文藝研究, 2013, (03): 156-8.

[10] 孫慶國, 劉紹文. 蔽膝的形制與功能 [J].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0, 19(02): 46-50.

《齊天樂》專題總顧問:蔣金銳

《齊天樂》造型設計:張婷

《齊天樂》服裝顧問:蔣金銳 陳詩宇

了解更多中華服飾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