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昨天(26日),滬上首家傳統文化傳承中心——“北站傳統文化傳承中心”,在靜安區北站街道北站藝術中心揭牌成立,據北站街道黨工委書記程凱介紹,街道将借助這個平台,凝聚更多力量,整合更多資源,塑造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品牌。

圖說:滬上首家傳統文化傳承中心——“北站傳統文化傳承中心”,昨天在靜安區北站街道北站藝術中心揭牌成立。
(北站街道供圖,下同)
據了解,北站街道是上海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2021年被評為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上海獨具海派曆史文化氛圍的文化地标。北站街道珍惜和呵護北站傳統文化底蘊,在上海全力打響“四大品牌”之際,積極響應“上海文化”品牌建設要求,提出了“文化為魂”的戰略發展方向,充分挖掘北站曆史文化資源,對戲曲、書法、繪畫、古典舞、國術等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弘揚并加以培育創新,在打響少兒平劇品牌、吳昌碩海派文化品牌、連環畫文化品牌等一批文化“招牌”的同時,積極推進傳統文化進社群、進樓宇、進商圈、進學校,弘揚傳統文化魅力,讓更多人群接觸和喜愛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事業發展成績斐然。
圖說:共同啟動2022年“素人訓練營”項目。
北站街道是長三角戲曲文化在上海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京昆滬越淮等戲曲藝術在北站有百年傳承,據考證,昆曲、越劇等傳統戲曲最早就是由北站登陸上海,戲曲文化底蘊深厚。北站街道重視戲曲文化事業發展,戲曲事業蒸蒸日上。2019年,與上海平劇院、上海昆劇團合作設立了“上海平劇院平劇傳習基地”、“上海昆劇團昆曲傳習基地”,開展戲曲活動,培育戲曲人才,大大提升了社群京昆事業發展水準。積極打造“北站戲曲文化節”文化品牌,2019年—2021年分别舉辦了“曲韻芳華—北站戲曲文化節”、“北站國潮戲曲文化節”、“百年風華 麒藝流芳—北站戲曲文化節”系列活動,為群衆帶來了精彩、多樣的戲曲演出與戲曲教育活動,“北站戲曲節”也成為了北站的一塊文化招牌,其中“素人訓練營”項目以體驗戲曲換裝、戲曲化妝,學習戲曲動作和唱腔為特色内容,用趣味、活潑的形式來推廣戲曲,成為了廣受白領喜愛的品牌項目。
圖說: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等接受“聘書”,正式入駐北站,成立工作室。
活動現場,上海平劇院院長張帆,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靜安區文保中心主任、四行倉庫紀念館館長馬幼炯,靜安區文化館館長盛琴娟等,共同啟動2022年“素人訓練營”項目,标志着2022年“素人訓練營”将成為戲曲種類更多、活動項目更豐富的戲曲品牌。
越劇作為一個重要劇種,在北站也有着廣泛的群衆基礎,北站街道越劇團成立至今已有十幾年,越劇愛越小站等戲曲文化機構也先後在北站孵化成立。當天,北站街道聯合上海越劇院,在社群設立了“上海越劇非物質文化傳習基地”,在社群集越劇人氣,聚越劇人才,将北站街道越劇提升到新的發展水準。
圖說:“小生基地”的學員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平劇折子戲。
除了與滬上各大院團的共建合作外,北站街道積極引進傳統文化名人、機構入駐北站,成立傳統文化工作室,合作推進各類傳統文化活動開展、人才教育訓練、宣傳推廣等,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名片,不斷夯實北站傳統文化高地。當天,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傳習所、上海雲台書畫院、靜安淮劇藝術家周筱芳流派促進中心、上海非遺文化遺産月份牌年畫傳承所、源太極國術會館等代表,和上海平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李春等,接受了北站街道的“聘書”,正式入駐北站,成立工作室,成為北站傳統文化的新力量。
本次接受聘書的上海平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李春,也是北站街道“京昆小生基地”項目的特聘導師,在他的教授和指導下,許多年輕的白領學員們從戲曲愛好者變成了舞台上的“角兒”。在“北站傳統文化傳承中心”揭牌儀式後,“小生基地”的學員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平劇折子戲。雖然是初學平劇,但他們站上舞台已經有模有樣,赢得掌聲與叫好聲一片。中國著名平劇藝術家,上海平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金錫華也來到現場觀看演出,并對“小生基地”學員們的演繹表達了肯定與鼓勵,他希望更多年輕人能走近戲曲,愛上戲曲。
未來,北站街道将借助傳統文化傳承中心的力量,讓傳統文化與藝術紮根社群、深入社群,走進千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