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作為早教老師,經常會被問到很多育兒問題。最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孩子的語言發展。

班裡有個小孩叫多多,說話不是很利索,經常是兩個字、三個字往外蹦,一句簡短的話能說好久,中間還有文法錯誤。在這件事情上,多多已經被同齡的孩子落下好幾條街了。

多多媽媽說,“小時候覺得孩子說話晚不要緊,便沒有特意去教他說話,但如今多多已經5歲了,說話卻依然無無倫次,不僅他說着累,别人聽着也累”。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因為不會說話,多多在幼稚園幾乎沒有朋友,因為沒有小朋友願意等待他講完一句話。看着兒子落寞的神情,多多媽媽打算給多多的舌頭做手術,據說做手術後說話就清楚了。

其實早在之前,多多媽媽就帶孩子去醫院做了一系列的檢查,但是,醫生并沒有能檢查出任何問題。

這一次,多多媽媽也是“死馬當活馬醫”,希望能改善多多的言語問題。實際上,孩子說話不清楚不一定是生理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家長沒有正确幫助孩子學說話。

其實,孩子說話這件事兒,看似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其實父母、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01

之前見過一個5歲的孩子,不管在外面還是在家裡,基本上不開口,孩子也是以被别人誤會為“啞巴”,但去醫院檢查後,醫生卻說,孩子并沒有任何問題。于是,父母便帶他去心理科檢查,希望能有所收獲。

醫生仔細詢問了孩子的生活狀态,又觀察了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狀态後,發現孩子不會說話的問題并不出孩子身上,而是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不會說話”的第一個原因:父母替孩子把話說了

就像是前面提到的父母帶孩子咨詢,在咨詢期間,孩子渴了想要喝水,水杯在媽媽的包裡,但他并沒有開口要水杯,而是直接伸手往包裡摸,媽媽一看到這個舉動,立馬會意說,“要水杯對不對,媽媽給你拿。”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類似這樣的行為還有很多,無論孩子有什麼需求,媽媽總是提前一步把孩子需要的東西準備好,更最重要的是,媽媽完全不給孩子開口的機會。

在醫生的詢問下,媽媽坦言這個習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有了,原本隻是擔心孩子做不好,是以,為了孩子好,媽媽就習慣了替孩子準備好他需要的一切。

但是,孩子隻有開口,才有學習說話的機會,也才會知道自己說的話是否正确。

尤其是剛開始學說話的孩子,雖然語義不詳,詞義不清,但是這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漸漸學會正确的表達方式,學會用語言去解釋事物、表達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是以,不管父母是因為什麼原因,一旦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機會,孩子便自然而然地不再開口,因為他們知道,即使不說話,也一樣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孩子不說話的第二個原因:父母經常反駁孩子

6歲的妞妞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小女孩,平時不愛說話,經常老師問三句,她答一句。老師為此請了很多次家長,父母也想了很多辦法,但都無濟于事。

後來,老師在和妞妞家長聊天的時候發現,原來,妞妞不說話的原因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一開始,剛學會說話的妞妞是個小話痨,經常和爸爸媽媽講一些不知所雲的話,此時父母也會回應她。

可父母的回應總是在反駁妞妞,比如,妞妞想要媽媽講故事,媽媽總是回應:“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講吧。”

被拒絕了幾次後,妞妞便沒有之前那麼喜歡表達自己,喜歡一個人自言自語。但媽媽卻沒有意識到,依舊在不同僚情上反駁妞妞。比如,作業做不好,不準妞妞說話;妞妞做錯了事,媽媽也不準她辯解。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時間一久,妞妞便不再說話,因為她知道即使說了也沒有用。

很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他們溫柔的回應對幼兒期的孩子而言有多麼重要。孩子們隻有看到面容慈愛的父母,才願意與他們說話,若父母一直闆着臉,孩子自然沒有欲望傾訴。

孩子不說話的第三個原因:電子産品接觸過多

在早教課上,曾經遇見過一個叫貝貝的男孩子,已經3歲的他隻會叫媽媽、奶奶等比較簡單的詞。

而且貝貝很依賴媽媽,一看到陌生人便直往媽媽懷裡鑽,想要媽媽抱他。

貝貝的反應完全不像是一個正常的3歲小男孩,為了讓貝貝更好地融入課堂。老師詢問了貝貝媽媽,才知道貝貝是因為過早接觸電子産品,慢慢地變得不會說話了。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在貝貝13個月時,貝貝媽媽由于工作、家務占據了太多時間,為了不讓吵鬧的孩子影響自己,便把手機給貝貝玩,讓他一直看卡通片。

這一看便看了5個月,當媽媽意識到貝貝不愛說話了,想要再次調動他說話的意願,發現自己已經無能為力了。

即使帶貝貝去醫院檢查、治療,但收效甚微,貝貝的言語系統依舊不願開啟。

其實,貝貝并不是唯一一個因電子産品而不會說話的孩子,調查顯示,過早接觸電子産品的孩子,他們的語言系統和專注力都不太好。

剛開始接觸說話的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便是模仿,尤其是對父母的模仿,卡通片裡雖然有對話,但吸引孩子們的是色彩斑斓的畫面,并不是對話。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時間一久,孩子便會沉迷于閃動的畫面,對父母的聲音産生了排斥,自然也不願意學講話。

02

語言是每個孩子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僅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口才好、口齒伶俐的孩子獲得的機會會更多。

第一、說話能鍛煉孩子的了解能力

孩子學說話時,學會的第一個詞總是發音最簡單的,且會将這個詞與人物和事物對應起來,比如當寶寶說出“媽媽”時,寶寶是知道面前的人是媽媽。

當孩子學會的詞越多,他能對應的事物也就越多,這也意味着寶寶腦海裡存儲了大量的詞語。

當詞語夠多時,寶寶便開始學說句子。首先寶寶知道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再從腦海裡提取相對應的詞語,再以正确的文法将句子表述出來。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這也是我們看見剛剛學會說話的寶寶總是說不好的原因,因為他們需要不斷的練習,不斷被糾正,不斷地聽正确語句,才能說出正确的句子。

第二、說話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在2周歲時,便會有社交的需求,此時的社交對象爸爸媽媽或者照顧他的人,寶寶通過短小的語句來說明自己的需求,父母若及時回應,寶寶就會接受到回報,即我的表達能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在幼稚園裡,不難發現會講話的孩子明顯社交能力比較強,玩遊戲時,常常會由會講話的孩子做主導者,這類孩子更具有引導力,是衆多小朋友的羨慕對象。

是以,他們的朋友也就更多,老師們也喜歡表達通順的孩子,能節省很多麻煩。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第三、說話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等到孩子有自我認知以及漸漸發展出各種情緒時,會說話的孩子往往更具自信心。

他們能正确表達自己的想法,借助大人的幫忙得到想要的事物,與同齡人相處時也能正常交流。

相反,不會講話的孩子隻能站着一旁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耍,如此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03

既然,孩子語言發展這麼重要,那麼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說話嗎?這裡有三個小建議,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家長。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首先,父母應該為父母提供豐富的語言信号

紀錄片《baby的異想世界》裡有個片段令我印象很深刻。

兒童專家想調查父母對孩子說話多少是否會影響孩子的說話字數,為此特地安排一組家庭,孩子剛滿一周歲,正是語言敏感期,會簡單說幾個字。

第一天,媽媽和孩子度過了非常普通的一天,期間對孩子說的字數大概1000字。

第二天,媽媽特地多和孩子說話,不管孩子有沒有反應,這一天說的字數大概是2000字。

結果顯示,第一天對媽媽說的話大概有20字,但第二天卻增加到了30字。

雖然增加的字數不多,但足以顯示,父母多對孩子說話,增加孩子對語言的輸入,他們的輸出也會慢慢增加。

此時父母要做的便是增加與孩子的對話,早上說早安,給寶寶喂食時與他交流,外出時跟寶寶說看到了什麼,晚上睡覺時也可以進行親子閱讀。

即使孩子聽不懂也沒關系,隻要父母願意多說,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便會越早。

其次,父母應該對孩子的表達進行強化。

鄰居家的孩子剛開始學講話,為了能讓孩子學會講話,經常能看到鄰居和孩子進行“對話”,作為旁觀者會覺得很有趣。

每當孩子發出一些無意義的音節時,鄰居便會将孩子的話補充完整。

看到小狗,孩子發出“嗯嗯”的聲音,鄰居便會接着說:“寶寶這是一隻小狗。”

明明知道孩子不可能複述,但鄰居一直孜孜不倦地補充孩子的話。

其實,鄰居的行為是正确的,因為孩子對語言的學習過程是“先收集,再削減”,即孩子一開始說的話與自己而言都是無意義的,隻有當父母對一些聲音給出反應,孩子們才能意識到這些話能引起回報,是以他們會慢慢摒棄沒有回報的聲音。

此時,父母要做的便是對孩子的聲音做出相對應的情感表達。比如,當寶寶說“媽媽、果”時,媽媽可以幫助孩子講出完整的話“寶寶想說,媽媽我要蘋果對不對?”

久而久之,孩子便能學會正确表達方式,會講的詞語也會逐漸增多。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最後,父母要嘗試增加不同的語言環境。

作為早教老師,經常能發現每次放假後,孩子們的語言能力都能更上一層樓。

有個叫小寶的小男孩,放假期間去了一趟香山,上課時便一直念叨着“香山”、“大樹”等詞語。

媽媽說,原本教一個新詞需要一個星期,但是去到一個新地方後,發現孩子的語言能力快速上升。

其實,孩子學講話期間很忌諱長時間待在同一個地方,因為學到的詞語會很有限。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出去接觸不同的環境。

比如去公園玩,可以讓孩子看花草樹木,拿起一片葉子告訴孩子“樹葉”的讀音,讓孩子将這個讀音和葉子進行聯系。

孩子說話不清楚,媽媽急到想給舌頭做“手術”,其實是有事沒做好

當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一多,他自身的求知欲會指引他不斷提問,此時父母再給予解答,孩子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孩子學說話,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父母不斷地輸入,再幫助孩子進行正确的輸出,中間還有進行有效的回報,孩子的語言能力才能穩步上升。不要讓孩子多多接觸電子産品,不要讓手機代替父母的存在,對于孩子而言,學說話最好的對象永遠是父母,沒有之一。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進階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台簽約作者,緻力于用最直白的語言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