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的新聞熱點乃是一對“兄弟”。本是同根生,有割不斷的血脈。但單飛者,卻越混越慘,導緻關系破裂。
聯想到汽車界,也不乏“單飛”的例子,最著名的乃是,捷達從一汽-大衆的另起爐竈。
那麼,單飛的捷達還好嗎?
完敗的單飛,意義何在
剛單飛時,捷達氣勢如虹,但好景不長。
從2020年和2021年兩個完整年的成績單來看,銷量難言理想,分别隻有15.5萬輛和16.9萬輛。
見此成績,想必當初力主獨立的高管們,内心是備受煎熬的。
因為捷達品牌獨立前的2018年,靠單一車型捷達,年銷量就超過了32.7萬輛,在A級轎車年度銷量中排第四。
但兩年過去了,車型是升格成了品牌。但入門級細分市場的蛋糕根本沒吃到,兩年相加,銷量才32.4萬輛。
以前靠一款車,一年就能幹30多萬輛。現在VA3、VS5、VS7三款車相加,按一年計算,還得折半。
當年信誓旦旦說,要面向年輕消費者,但又有多少小鎮青年選擇了捷達呢?
算上多花的研發、人力和營銷成本,從戰略價值上評判,捷達單飛幾乎可以算是完敗了。
目前捷達陣營,最熱銷的是VS5,去年共賣了8.28萬輛,在緊湊型SUV銷量排名在20名開外。VA3和VS7的銷量,則分别為5.48萬輛和4.05萬輛。
長此以往,不溫不火,恐怕捷達多年來積攢的品牌光環,也正日漸黯淡。
強大的對手,生不逢時
深層次靈魂拷問,是因為捷達不努力嗎?非也。
出任捷達品牌銷售事業部總監的王浩,可謂使出渾身解數。
2021年将“溫度營銷”作為品牌戰略重點。在上市周請來開心麻花團隊、新褲子樂隊等;北京車展期間與小龍坎合作推出“捷達奮鬥者”主題店;又在廣州車展中請來明星黃渤站台……
雖然花式營銷手段都使上了,但效果差強人意。
為啥吃力不讨好呢?核心原因可歸結為四個字:生不逢時。
獨立後的捷達,失去了大衆“VW”的車标,由合資品牌變成了合資自主品牌,這就使得捷達在消費者心中的金字招牌大打折扣了。
捷達本來的如意算盤是,想通過管道下沉,向下蠶食自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
但環顧自主對手,早已今非昔比,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等個個神武,拿出的新車,一輛比一輛精緻和智能;營銷的點子,一個比一個出彩。
再者,當下車壇的脈搏,已經步入到智能電動車時代,還想靠燃油車、靠大衆光環來圈粉年輕人,捷達的魅力或許還不及五菱宏光MINIEV。
從這個角度看,市場佔有率萎縮,甚至是大勢所趨,捷達很難逆天改命。
翻車的品質,怨得了誰
按理說,德系品質是捷達的立身之本。但事實令人遺憾,捷達言之鑿鑿的德系品質,出現了頻頻“翻車”。
捷達此前暢銷多年,靠的是“皮實耐用”的口碑。但煥新後的捷達似乎未得衣缽,沒能傳承優良傳統。
從第三方投訴網站上可以發現,捷達在售的三款車型均有大量投訴,包括發動機異響、車身生鏽、輪胎開裂、車身漏水、變速箱頓挫等等。
據媒體爆料,懂車帝曾做過捷達VS7和奇瑞瑞虎8的對比拆車,結果發現,捷達VS7能省的地方就省。
例如,取消了發動機蓋下方、車門闆處的隔音棉,前後防撞鋼梁主梁是單層的沖壓件,還有底盤懸架的相關零部件是鋼制或鑄鐵的。
材質差了,拖累的肯定是品質。
浙江台州的張先生和江蘇宿遷的劉先生,均為捷達VS5的車主,但都投訴了車體嚴重生鏽的問題。
号稱合資大廠出品,結果卻是鏽迹斑斑。想必此刻,捷達的老臉,都已經被丢盡了。
在安全性方面,捷達也不敢恭維。在具有“五星批發部”之稱的C-NCAP碰撞測試中,捷達VS5僅獲得了四星成績。
去年7月,一汽大衆決定召回捷達VS5、捷達VS7共計7.3萬輛。
以上種種的品質敗筆,都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捷達的口碑。口碑不佳,又憑何來指望提振銷量呢?
羅輯車評:
行文至此,該給這篇文章起啥标題呢?有兄弟送來妙語:操作猛如虎,結果原地杵。
仔細想想,确實精妙,這就是捷達單飛的最大尴尬。
面對此尴尬,王浩和一汽-大衆,能夠力挽狂瀾嗎?
(車透社出品,主編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