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去了東方明珠塔,會被開除滬籍。
雖然這是一句玩笑,但如果一個本地人告訴朋友,自己周末去了一趟東方明珠,那他大機率會被嘲諷好幾天。就像北京人不去南鑼鼓巷,成都人不去寬窄巷子,武漢人不去戶部巷,大城市本地人對于當地“現代地标”的排斥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為了求證這個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二月的一個周末,我們邀請幾位從未登上過東方明珠的上海本地人,進行了一次登塔一日遊。
“要找一個上海人
陪你去東方明珠塔,很難”
如果你在網際網路上搜尋“上海人去東方明珠”,那麼你很可能可以學會兩個十分道地的上海方言詞彙:鄉毋甯(鄉下人)和戆笃(傻子)。
2019年,上海部落客@G僧東在視訊中點明了這個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我們上海本地人,從來不去東方明珠的。這條抖音發出來後,迅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東方明珠公司也趁勢邀請G僧東來了個登塔一日遊。
不過他最後發出的vlog标題還是保留着本地人最後的倔強:我登上了東方明珠,于是我被開除了上海戶籍。
為了進一步求證這件事,我詢問了我的上海朋友L,“你去過東方明珠嗎?”

L給我的回答是:“應該很少有上海年輕人真的一次東方明珠都沒去過,因為我們國小時候春秋遊會組織去。”
L出生于1994年,在2000年左右上國小,這時候東方明珠剛剛建成5年,還是上海人心中引以為豪的驕傲,成為國小春秋遊的常去地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于是我将尋找的目标年齡層放在了00後身上。
不過身邊的上海朋友在和我聊這個話題時都在言語中隐隐透露出一種态度:要找到一個願意去東方明珠參觀的上海人,很難。
而這也的确是事實,就算是提供門票報帳,也沒有幾位上海人願意“犧牲”寶貴的周末時間和我一起去東方明珠塔,像外地人一樣360度俯瞰上海。四處詢問了一整天,終于找到了三位上海人願意和我一起登塔:2001年出生的S,2000年出生的W和他的媽媽夏阿姨。
對于S和W來說,東方明珠塔更多是童年回憶,常常出現在爸爸媽媽的口中。等到他們讀國小的時候,東方明珠塔早就不是上海中國小組織春秋遊的首選目的地,更多的學校都會選辰山植物園和上海海洋水族館:門票更便宜,還能給學生們科普動植物知識。
“如果自己平時和朋友出來玩,也會去新天地、靜安寺、巨富長一帶更年輕時髦的商區。就算來了浦東,也會去正大廣場吃飯,誰會來東方明珠。”S說。
作為看着東方明珠塔一點點修建起來的人,夏阿姨倒是一直以來都有來參觀的想法,但是年輕時一直忙于工作、照顧兩個小孩,沒有太多時間用于娛樂。
“對我們這輩人來說,東方明珠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旋轉餐廳,但是人均價格實在太高了,家庭聚餐不可能選在這裡的。我以前想帶我爸爸媽媽上來玩,兩位老人都嫌門票太貴了。”夏阿姨的語氣中帶着一絲遺憾。
在東方明珠下排隊的遊客
成本效益是另一個原因,199元的基礎票價不算便宜,如果還想在旋轉餐廳吃一頓飯,人均消費在350元以上。外地人或許需要花這個錢來東方明珠打卡、證明自己來過上海,但對上海人而言,這筆“冤枉錢”實在是大可不必。
“難得的休息時間,為什麼要來東方明珠和遊客們争地方,用這兩三百塊去市區吃頓好的顯然更值得。”W說。
“登上東方明珠塔,
圓了我年輕時的一個心願”
2月13日是一個陰天,對于要登東方明珠的我們而言,這不是一個好消息。
雖然是周日,但當天來東方明珠遊覽的遊客并不算多,不需排隊就可以坐上電梯。幾分鐘後,我們來到了263米的主觀光層。
一片水霧籠罩在城市上空,塔下是灰撲撲的黃浦江,如果不用望遠鏡,并不能看到太遠的景觀。360度俯瞰觀光的風景并沒有讓S和W十分興奮,在K11大廈工作的W小聲說了一句:“這和我們公司望出去的風景沒有太大差別嘛。”
獨自在觀景層逛了十幾分鐘後,S并沒有太多表達欲。在我的再三追問下,他憋出了下面這段回答:
“我小時候還覺得東方明珠塔挺好看的,但是這幾年它外面的漆掉色了,越變越醜,不如廣州小蠻腰和台北的101大樓美。今天登塔看了看,風景也就那樣,沒啥驚喜,和我想象中一樣無聊。”
廣州小蠻腰
失望伴随了接下來的時間,當我們乘坐電梯90m的戶外觀光廊時,比起塔外的風景,身旁的紀念品商店和VR過山車等娛樂項目成為了重點。S明顯有些不耐煩,“我們是上來看風景的,為什麼要弄出這麼多賣東西的地方,真的不太進階。”
唯一有些興奮的是夏阿姨,上塔後,她先是繞着觀景層轉了一大圈,接着又掃碼使用了望遠鏡,遠眺了自己家和親戚家的位置。不過短短幾十分鐘之後,這點樂趣也迅速消失,預約了旋轉餐廳的夏阿姨和W坐在展覽廳外,等待餐廳開始晚上的營業。
夏阿姨告訴我,自己年輕時很為東方明珠塔感到驕傲,覺得它對于上海有着非凡的意義,去東方明珠塔上參觀、吃飯也一度是摩登的标志。但是由于門票價格實在太高,自己一直沒有真的來過,這次登塔算是圓了她年輕時的一個心願。
兩位年輕人對于東方明珠塔就沒有這麼複雜的心情了。S下塔後認真地和我說:“下次就算有人報帳,我也不會再來東方明珠了。”W則在晚上發了一條朋友圈,“陪老媽一起開除滬籍的一天”,配圖是當天去東方明珠遊玩的照片。
一扇能拍下東方明珠的窗,
成了浦東美術館最火的展品
1994年,東方明珠塔剛剛竣工的時候,上海人對它的态度并非像現在一樣冷淡中帶着一絲嫌棄。
在東方明珠建成以前,全國很多大城市都已經建成了高聳入雲的電視塔。它們的外表看起來都大同小異:一條尖塔上面頂一個碟形的大廈。從建築風格上來說,的确稍欠美觀。
北京電視塔
在設計之初,東方明珠塔就力圖要在造型上有所突破。設計師參考了阿布紮比電視塔和比利時世博原子球的靈感,最終确定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方案。
最初的四個設計方案
修建過程曆時三年多,那時的浦東還一片荒涼,東方明珠塔從建立之初,就吸引了全上海的目光和注意力。
在東方明珠安裝塔頂的發射天線那天,電視台曾全程直播,上海人欣喜若狂,那是迎來新時代的标志,有媒體将其評價為“意義堪比阿波羅登月”。
在之後的十年裡,東方明珠一度成為了上海人心中的驕傲。中國小的春秋遊、和戀人的初次約會、朋友來上海的必玩景點,許多70後、80後都在東方明珠上留下了難忘了的回憶。
不過随着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的陸續建成,東方明珠不再是一枝獨秀,甚至在其他三棟高樓的襯托下,顯得有些破舊。至于曾經讓許多上海人心向往之的旋轉餐廳,也有了更多“替代品”。
W和夏阿姨在旋轉餐廳用過晚餐後便表示,雖然風景還算不錯,但是菜品的品質隻能算平平,“十分制的話,我會給它打七分”。
(圖檔由W提供)
許多人也許會感歎,東方明珠最輝煌的時候永遠留在了上世紀90年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有幾分道理,但這并不意味着東方明珠塔過氣了,它早已經煥發出了另一重生命力。
去年浦東美術館開業後,最受歡迎的是一扇可以拍得到東方明珠的窗。這扇看似平平無奇的窗子正好将東方明珠框在内部,幾乎不需費力取景,随手就能得到一張構圖完美的照片。
是以,剛開業的幾個月裡,無論什麼時候造訪浦東美術館,都能看到幾位遊客在這扇窗前凹造型。如果遇上周末,想要拍下這扇“裝下”東方明珠的窗子,你可能需要排隊半小時以上。
從半島酒店到沙美大樓,從乍浦路橋到浦東美術館的一扇窗,人們熱衷于追逐不同角度的東方明珠塔,“花式拍東方明珠”早已成為了大家诠釋這個地标的新方式。隻要你能拍到别人從未拍過的新角度,那你就在社交平台上掌握了話語權。
無論上海人如今對東方明珠塔的态度如何,都無法改變它是全中國最成功的城市地标之一的事實。
而這個曾經為上海城市發展翻開新一頁的标志性建築,未來也仍然會以不同的形式,煥發出新的生機。
編輯:Echo
部分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其餘來源網絡與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