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陽明的“緻良知”憑什麼能夠成為“萬能武器”?

王陽明的“緻良知”憑什麼能夠成為“萬能武器”?

我們都知道一句俗語:活到老,學到老。因為人這一生太難了,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必須拼盡全力才能保證不會被時代所淘汰。一切看起來似乎令人絕望。

不過大道至簡,所有最進階的原理到根本處都是非常簡約的。《道德經》中就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比如練功,如果你學的是表演,為的是自己的招式看起來五花八門、花哨好看,那自然是花樣越多越好,每天都不重樣,觀衆才不會有審美疲勞。

可如果你學的是真正的功夫,學的是功夫的大道而不是花架子,那就另當别論,反而要聚焦,要專注,要不斷回歸本源,最終忘掉所有的浮華,隻留下最本質的東西。

因為外在瞬息萬變,但本根上的東西是不會變的,而且是唯一的、永恒的。

王陽明的心學要教給我們的就是那個不變的東西,就是天地間的大道。在他看來,我們每個人生來本自具足,根本不需要外求,内在的良知先天就有,我們隻需要在事事物物上把它喚醒,自然就會通曉世間萬物的道理。

在王陽明之前,朱熹早已是名滿天下的聖賢,他的學說統治學術界數百年,幾乎沒有人提出過質疑。

王陽明的“緻良知”憑什麼能夠成為“萬能武器”?

可是朱熹選擇的是一條不歸路,他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外部世界,提倡人們在事事物物上用功,把蘊含在沒一件事情上的天理“格”出來。

王陽明吃曾經也是一個朱子的小迷弟,可是在檢驗他的真理時深受其害,從此明白了這條路走不通,隻有另辟蹊徑才能成為聖賢。

陽明心學提出,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平等的,聖人有的良知我們也有,隻是自己内心的天理被私欲蒙蔽了。是以我們根本不需要傻傻地向外馳求,隻需向心内的方寸問道。

這個結論太過于驚世駭俗了,是以最初即使最敬仰他的弟子們也對此半信半疑。他最得意的弟子,也是他的妹夫徐愛就曾經提出自己的困惑。

他說,先生你說心即理,所有的道理都在心内,我想還是有些事情的道理得向外求取才能獲得。

王陽明就說,心即理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哪裡是一天兩天能夠悟透的,你還是試着舉個例子吧,說說有什麼事情的道理需要向外求。

王陽明的“緻良知”憑什麼能夠成為“萬能武器”?

徐愛就說,比如孝敬父母,你當然要知道夏天的時候怎麼讓他們涼快,不至于被炎熱的暑氣所傷;冬天就要學習如何讓父母暖和,不要讓他們遭受寒冷的侵襲。

所謂是至善,就是把這些道理研究到極緻。

王陽明感慨道,如果你心中是真正孝順父母的,到了夏天當然就會知道要給他們扇扇子、吹風扇、開空調;到了冬天自然就會明白要給他們多穿衣服、蓋厚被子、要開暖氣。

這些道理本來你心裡就有,難道還要上父母身上去學習?如果真正的道理是通過向外學習的來的,那一兩天這些道理就能講完,哪裡還需要“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如果說那些外在的形式做到極緻就是至善,那那些優秀的戲子,表演能力出衆的演員,豈不就是至孝之人?

王陽明一生經曆過兩個“三變”,一個是“學之三變”。由最初的深信儒學,因為格竹子受到打擊,轉而向道家和釋家,後來龍場悟道,又堅定回到了聖學。

另一個是道之三變,最初提出心即理,後來提出知行合一,最後到了晚年就隻談“緻良知”,時刻提醒弟子們專注良知,在事事物物上用良知去觀照。

王陽明的“緻良知”憑什麼能夠成為“萬能武器”?

那為什麼陽明心學就能成為“萬能法寶”呢?那是因為他抓住了所有事物的根本,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是從心裡發出的,也是通過心起作用的。心裡沒有的,等于不存在。

不管碰到什麼事情,你隻需要把心中純淨的天理生發出來,用良知去衡量和指導就夠了。

這也就是很多人疑惑的,為什麼王陽明一個文人,能夠在戰場上有如神助,屢建奇功。就是因為他把自己内心澄明的良知加之于萬物,一通百通。

但王陽明的心學看起來簡單,要真正覺悟其實很難,需要我們時刻提起心中良知,每臨事物就用良知去生發,不要讓良知被蒙蔽。也就是《大學》中的“誠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