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阳明的“致良知”凭什么能够成为“万能武器”?

王阳明的“致良知”凭什么能够成为“万能武器”?

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人这一生太难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必须拼尽全力才能保证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一切看起来似乎令人绝望。

不过大道至简,所有最高级的原理到根本处都是非常简约的。《道德经》中就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比如练功,如果你学的是表演,为的是自己的招式看起来五花八门、花哨好看,那自然是花样越多越好,每天都不重样,观众才不会有审美疲劳。

可如果你学的是真正的功夫,学的是功夫的大道而不是花架子,那就另当别论,反而要聚焦,要专注,要不断回归本源,最终忘掉所有的浮华,只留下最本质的东西。

因为外在瞬息万变,但本根上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而且是唯一的、永恒的。

王阳明的心学要教给我们的就是那个不变的东西,就是天地间的大道。在他看来,我们每个人生来本自具足,根本不需要外求,内在的良知先天就有,我们只需要在事事物物上把它唤醒,自然就会通晓世间万物的道理。

在王阳明之前,朱熹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圣贤,他的学说统治学术界数百年,几乎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王阳明的“致良知”凭什么能够成为“万能武器”?

可是朱熹选择的是一条不归路,他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外部世界,提倡人们在事事物物上用功,把蕴含在没一件事情上的天理“格”出来。

王阳明吃曾经也是一个朱子的小迷弟,可是在检验他的真理时深受其害,从此明白了这条路走不通,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成为圣贤。

阳明心学提出,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圣人有的良知我们也有,只是自己内心的天理被私欲蒙蔽了。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傻傻地向外驰求,只需向心内的方寸问道。

这个结论太过于惊世骇俗了,所以最初即使最敬仰他的弟子们也对此半信半疑。他最得意的弟子,也是他的妹夫徐爱就曾经提出自己的困惑。

他说,先生你说心即理,所有的道理都在心内,我想还是有些事情的道理得向外求取才能获得。

王阳明就说,心即理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哪里是一天两天能够悟透的,你还是试着举个例子吧,说说有什么事情的道理需要向外求。

王阳明的“致良知”凭什么能够成为“万能武器”?

徐爱就说,比如孝敬父母,你当然要知道夏天的时候怎么让他们凉快,不至于被炎热的暑气所伤;冬天就要学习如何让父母暖和,不要让他们遭受寒冷的侵袭。

所谓是至善,就是把这些道理研究到极致。

王阳明感慨道,如果你心中是真正孝顺父母的,到了夏天当然就会知道要给他们扇扇子、吹风扇、开空调;到了冬天自然就会明白要给他们多穿衣服、盖厚被子、要开暖气。

这些道理本来你心里就有,难道还要上父母身上去学习?如果真正的道理是通过向外学习的来的,那一两天这些道理就能讲完,哪里还需要“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如果说那些外在的形式做到极致就是至善,那那些优秀的戏子,表演能力出众的演员,岂不就是至孝之人?

王阳明一生经历过两个“三变”,一个是“学之三变”。由最初的深信儒学,因为格竹子受到打击,转而向道家和释家,后来龙场悟道,又坚定回到了圣学。

另一个是道之三变,最初提出心即理,后来提出知行合一,最后到了晚年就只谈“致良知”,时刻提醒弟子们专注良知,在事事物物上用良知去观照。

王阳明的“致良知”凭什么能够成为“万能武器”?

那为什么阳明心学就能成为“万能法宝”呢?那是因为他抓住了所有事物的根本,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从心里发出的,也是通过心起作用的。心里没有的,等于不存在。

不管碰到什么事情,你只需要把心中纯净的天理生发出来,用良知去衡量和指导就够了。

这也就是很多人疑惑的,为什么王阳明一个文人,能够在战场上有如神助,屡建奇功。就是因为他把自己内心澄明的良知加之于万物,一通百通。

但王阳明的心学看起来简单,要真正觉悟其实很难,需要我们时刻提起心中良知,每临事物就用良知去生发,不要让良知被蒙蔽。也就是《大学》中的“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