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观

作者:阳明悟行学宫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观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观

初释:

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把我心中的良知用到万事万物上。我心中的良知就是所谓的天理,把我心中的良知天理应用到万事万物上,那么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了。求我心中的良知,就是致知的功夫;使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就是格物的功夫。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观

壶天山人诠释:

这段话反映出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观,与作为儒家正统的宋明理学有着鲜明的区别。朱熹讲的“即物穷理”,是在事事物物的形相、变化中去领悟、体证天理,因为天理作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通过万事万物的形相、变化来体现的,天理既然蕴于万物之中,那么领悟、体证天理,必然需要通过事事物物的形相、变化作为“媒介”。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观

但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观,是向内求而非向外求的,它的宗旨是在心上用功。所以,阳明先生讲“格物致知”,既以良知为起点,也以良知为归依。致知的功夫,就是要致良知;格物的功夫,就是把良知用于事事物物上。格物致知,就是把我的良知用于,或者说是加诸于事事物物上。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观

#深度好文计划#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阳明先生言论中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致吾心之良知”,是致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是致知,即良知发明之前,做致良知的功夫,是致知;良知发明之后,把良知用于事事物物上,也是致知。由此,格物致知成为与良知永远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功夫,凸显了阳明心学的独特见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