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慶專家團隊找到乳腺癌免疫治療增效新靶點

央廣網重慶2月25日消息 “特等射手,狙擊步槍(免疫治療靶點藥物),為何近80%的‘子彈’脫靶?”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科徐祥團隊、普通外科羅東林團隊,通過從治療效果到靶點的反向溯源,發現乳腺癌細胞中PD-L1的RNA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的全新機制,為免疫治療乳腺癌找到了一個更接近“靶心”的新靶點。2月23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惡性良性腫瘤學權威期刊《分子惡性良性腫瘤》上。

重慶專家團隊找到乳腺癌免疫治療增效新靶點

徐祥研究團隊(央廣網發 鄒争春攝)

乳腺癌被稱為“粉紅殺手”,其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首位,其體量已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盡管通過手術、化療和内分泌治療等方法提高了乳腺癌的總體存活率,但對預後較差的三陰型乳腺癌的治療方式仍然有限。雖然快速發展的惡性良性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為抗惡性良性腫瘤治療打開新思路,然而其治療的有效率僅為20%左右。

重慶專家團隊找到乳腺癌免疫治療增效新靶點

羅東林研究團隊(央廣網發 鄒争春攝)

還是“狙擊步槍”的問題?亦或是“靶子”本身就有問題?帶着這兩個大大的問号,徐祥教授率博士萬韋君、敖翔等研究團隊骨幹從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結果入手,逐個步驟尋找答案。

實驗中,研究人員以乳腺癌細胞為模型,敲低甲基轉移酶METTL3,結果發現,甲基轉移酶METTL3通過調控PD-L1,使免疫細胞殺傷癌細胞功能增強,其有效率達到60-70%。同時,研究人員在建構皮下瘤和腹腔瘤小鼠模型進行動物對照實驗中還發現,兩種小鼠模型的惡性良性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密度明顯增加,幹預過的小鼠模型惡性良性腫瘤生長速度明顯減緩,其生存期也相應延長近一半多。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都印證了新靶點既有幹預惡性良性腫瘤進展的作用,同時,較過去的靶點相比較,還有一種“擒賊先擒王”的功效。

徐祥介紹,免疫療法作為一種戰勝病毒、病菌的古老的利器,在人類戰勝疾病的曆史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科技的發展,惡性良性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惡性良性腫瘤根治治療的希望,而“精準打擊”更是為這種利器增添了智慧之光。然而,如何讓打擊更精準卻一直是科學研究解決的難題。研究團隊針對免疫治療乳腺癌效率低進行反向溯源,尋找到這種治療的新靶點,其思路為免疫治療其它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帶來了可以借鑒的研究思路。甲基轉移酶METTL3作為免疫治療乳腺癌的一個潛在靶點,待通過臨床試驗後擷取治療的“通行證”,或可為未來乳腺癌治療帶來新的曙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