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作者:國學聚焦

1950年,一個小夥子因為兩分之差落榜,無緣清華建築系,他的母親難以置信,親自到清華對他的考卷進行了複查。

最終在卷上意外發現11個大字,這才得知兒子的落榜原因。

那麼考卷上的11個字究竟是什麼?母子二人又是誰呢?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從才女到母親

這位母親就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人們除了贊歎她的才華之外,最關注的莫過于她的感情,畢竟喜歡這位才女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有“再别康橋”的徐志摩,也有寫下《論道》和《知識論》的金嶽霖。

但她最終選擇了冷靜穩重的梁思成,還與他共同生下了兩個孩子,也就是後來的梁再冰和梁從誡。

自此,才女沾上了煙火氣,成為了孜孜不倦教導孩子的母親。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在清華建築系工作,兩人工作也都相當繁忙,但不管在忙林徽因,始終沒有忘記兒女的功課。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一有時間就會給他們念念古詩詞、講一些建築學知識,她非常希望自己的一對兒女以後也能走上建築的道路。

在林徽因的教導下,梁再冰和梁從誡的成績都非常優異,也先後迎來了自己的聯考。

隻是令人詫異的是,梁再冰在聯考的時候發揮失常,沒能考上清華建築系,而梁再冰也明确表達了自己對建築學興緻缺缺。

是以她最終選擇進入北京大學就讀西語系,後來成為了一名新華社記者。

雖然這讓林徽因有些苦惱,但是她也沒有強求,反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傾注到兒子梁從誡的身上。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很快輪到梁從誡聯考了,而以梁從誡平時的成績來看,考上清華建築系可謂是綽綽有餘。

是以林徽因和梁思成幾乎都已經準備好了,替兒子辦入學手續,可是聯考成績下來後,一家人卻傻了眼。

梁從誡的成績比錄取分數線低了兩分!

林徽因和梁思成百思不得其解,找兒子梁從誡溝通也沒有答案,最終林徽因決定親自去看一看兒子的試卷。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試卷上的11個字

由于林徽因本就在清華工作,再加上複閱試卷的要求并不過分,是以她很快就拿到了兒子的試卷,反複核對後,林徽因有些喪氣。

因為按照卷面成績來看,老師批閱的沒有問題,梁從誡的分數的确達不到标準。

可就在林徽因決定回家的時候,她卻意外在裝訂線内看到了11個大字,隻見上面赫然寫着“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曆史”。

梁從誡竟然和姐姐梁再冰一樣,根本就不想報考清華大學建築系!

那麼既然梁從誡不喜歡建築,他為什麼不直接告訴父母,反而選擇參加清華大學的招生考試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梁從誡不想辜負父母的期望。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要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大陸近代傑出的建築師,就連大陸國徽深化方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都是由他二人設計的。

在清華建築系執教的過程中,他們更是在建築學上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而他們最大的願望莫過于将這份事業傳承下去,這也符合“子承父志”的理念。

可偏偏梁從誡和姐姐梁再冰一樣,對于建築學的興趣非常寡淡。

相對而言,他對曆史的興趣就要濃厚得多,一直以來他的心願就是考上北京大學曆史系,隻不過生在那樣的家庭中,他實在無法與父母開口罷了。

倘若是一般人,這個時候要麼是心情悲哀、沉浸于後繼無人的苦楚,要麼是憤怒,不了解這種離經叛道的選擇。

但是林徽因畢竟不是一般人,她是民國第一才女,是一個通透恬靜的女子,在明白了兒子的志向之後,她最終選擇不加以幹涉,讓兒子複讀一年。

最終梁從誡考上了心儀的北京大學曆史系。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從自由與興趣中開出的花兒

事實證明,林徽因的選擇是正确的,興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師。

1954年,梁從誡順利從北京大學曆史系畢業。

由于師從陳翰笙,攻讀了幾年的世界史,是以他畢業後被雲南大學邀請,擔任曆史系講師一職,4年後他正式被聘請為雲南大學曆史系教師。

1962年他回到北京,在國際關系研究所裡從事世界史研究。

此時的梁從誡瘋狂地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在擷取各種各樣的知識的同時,也開闊了自己的眼界。

1978年他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認職,一手推動了《百科知識》以及《知識分子》等報刊的設立。

在國外百科全書訪華團來拜訪鄧小平同志的時候,他更是全程陪在鄧小平的身邊擔當翻譯一職。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直到1988年,他才辭職前往民辦中國文化書院擔任導師,重新拾起了教師的工作。

直至此時,梁從誡的主要身份還是一個曆史學家,可是很快他就不再甘心于安坐于象牙塔裡。

他反而逐漸決定将精力投注在民間環境保護上,也正是由他親手建立了大陸的第一家民辦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

自1994年開始,梁從誡的腳步踏遍了大陸各地,從保護藏羚羊到保護野馬,再到開展綠色希望行動、開展自然體驗課。

在自然之友這棵參天大樹邊,逐漸有無數的新苗拔土而出,并最終茁壯成長。

2002年,梁從誡被聘為北京奧組委環境顧問,他立志将繼續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令人惋惜的是2006年,他騎自行車時出了車禍,身體情況愈發不好,不僅走路困難,就連頭腦也逐漸模糊了起來。

即便如此,2008年自然之友舉辦會議的時候,梁從誡依舊冒着寒風趕來,為一些人頒發了證書。

2009年的時候,他雖然走路都離不開别人的攙扶了,卻依舊沒有缺席自然之友成立15周年座談會,許多老成員在看了他的那一刻就熱淚盈眶。

2010年10月末,梁從誡老先生去世了,上千位社會各界人士自發地來到他的告别儀式前,與他進行着最後的告别,在遞交過傳承的炬火後,梁從誡老先生安然地獨自走向遠方……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自主是最好的選擇

而從梁從誡以兩分之差落榜,林徽因替兒子查分、最終尊重兒子志願的故事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道理:尊重孩子的選擇。

距離這個故事所發生的年代,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是跟這個故事相似的事情,每一年都在發生。

每年聯考結束之後,都有無數父母秉持着愛的名義去給孩子報志願,而在報志願的過程中,可能根本就不在乎孩子的興趣和想法。

不可否認,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而有一些家長也的确具備着獨特的遠見,但這都不是父母替孩子做選擇的理由,也不代表着父母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未來。

或許你給孩子選擇的專業,能讓孩子在畢業後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拿到不錯的薪水,甚至在同齡人中遙遙領先。

但是你又怎麼知道你的孩子會不會是下一個喬布斯呢?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喬布斯因為熱愛電腦,可以自己在車庫中設計出第1台電腦,可以發明世界一流的蘋果手機,可以成為撬動時代的巨人。

而倘若你不加幹涉,或許你的孩子也本該有這份天賦,尊重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往他們能力所在的方向發展,這才是父母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刻闆的憑借主觀意見去框定住孩子的未來。

了解過近些年聯考情況的應該都知道,近些年來“聯考掉檔”的事情屢見不鮮。

而很多考生之是以會掉檔,就是因為在填報志願時,父母和孩子産生了分歧,最終沒能經過理性的溝通做出合适的選擇。

如果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執拗的讓兒女遵循自己的意見,那麼梁再冰和梁從誡在經過一些年的複讀後,想必進入清華建築系不是難事。

可是對建築不感興趣的他們,真的能夠在這個行業裡像父母一樣大放異彩嗎?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或許他們一輩子都會站在父母的陰影中,成為默默無聞的人,而不是後來的大記者、曆史學者。

醫生世家的孩子不必非要去學醫,文學世家的孩子也可以遵循自己的想法,在理科的海洋裡遨遊。

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堅信,隻要孩子有興趣,就可以擁有一份璀璨的未來,即使平凡也充滿着光芒。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林徽因查分真實性的探究

了解完這個故事所帶給我們的啟迪之後,我們還應該對這個事情的真實性進行探究。

雖然林徽因因為兒子兩分落榜、替兒子複查卷子的故事流傳得很廣,也一直很脍炙人口,但是這個事情一定是真實的嗎?

那倒也不盡然,其實,這個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首先,很多人都為林徽因的子女考不上清華建築系,而感覺到驚詫,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

牛頓、愛因斯坦的人的孩子也不是像他們一樣出名的實體學家,而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的後代,寫起詩來也不一定比其他人造詣深厚。

從這個角度看。梁再冰、梁從誡等人考不上清華建築系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其次,這個故事有兩個緻命的漏洞,在邏輯上就不能自洽。

第一,梁從誡考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那兩年,恰好是清華放棄獨立招生院系自己制定标準以及考試招生分類别科目的時間。

也就是說在那段時間裡,建築系和曆史系的分數是一樣的,梁從誡考建築系差兩分,那麼考曆史系同樣也差兩分。

這證明梁從誡并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抗議才少考兩分的,而是綜合實力和發揮等等因素來看,他當時的确沒能夠到曆史系的門檻。

這種獨特的招生方式,直到1952年,大陸教育部門下發了《關于1952年全國聯考學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才正式被廢除。

而自那個時候起各個專業招生分數才有所差異,也就有了後來我們所熟悉的文科和理科。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至于某些朋友認為,梁從誡是喜歡北大,而不喜歡清華,是以才故意少考了兩分,倒也大可不必。

先不說當時的考試科目,包含國文,政治曆史這三項,根本就難以控分。

如果真的是想表達抗議,梁從誡完全可以在參加清華招生前跟父母說清楚,大可不必參加清華招生。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第二,自科舉制度起,考試就有一項規則,“匿名判卷”。

也就是說考生不能夠在考卷内做記号,尤其是在試卷密封線内,是絕對不能寫下跟答題無關的内容的。

一旦批卷完成後,老師發現試卷上出現與考試無關的内容,最大的可能性是直接将考卷廢棄。

而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清華大學老師,在這件事情上不可能沒跟梁從誡講清楚,梁從誡也不可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

林徽因要求的事後複查試卷,反倒是符合當時的規則的。

綜上所述,梁從誡聯考比清華招生分數線低兩分的事情應當屬實。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可是他在卷子上寫下11個大字,讓林徽因在複查卷子後看到這句話改變想法的故事,則可能是後人所杜撰的。

而之是以杜撰這麼個故事也很簡單。

一是為了告訴我們,應當尊重孩子的意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二是給大家的茶餘飯後增加一點談資。

那為什麼主人公是林徽因一家,誰讓林徽因是才色兼備的民國第一才女呢?恐怕編故事的人也是想蹭蹭熱度。

1950年,兒子因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複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親

至于這個故事為何能流傳下來,幾十年來經久不衰,一方面是這個故事的确有教育意義,故事雖假,但是帶給我們的啟迪卻是真的。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家樂于看到仙女沾上幾分煙火氣,畢竟那個執筆縱墨,寫下“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女子,實在是太清絕出塵了,讓人難以靠近,而一個為了兒子去清華查分的母親就不一樣了,距離要被拉近的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