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作者:国学聚焦

1950年,一个小伙子因为两分之差落榜,无缘清华建筑系,他的母亲难以置信,亲自到清华对他的考卷进行了复查。

最终在卷上意外发现11个大字,这才得知儿子的落榜原因。

那么考卷上的11个字究竟是什么?母子二人又是谁呢?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从才女到母亲

这位母亲就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人们除了赞叹她的才华之外,最关注的莫过于她的感情,毕竟喜欢这位才女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有“再别康桥”的徐志摩,也有写下《论道》和《知识论》的金岳霖。

但她最终选择了冷静稳重的梁思成,还与他共同生下了两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梁再冰和梁从诫。

自此,才女沾上了烟火气,成为了孜孜不倦教导孩子的母亲。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在清华建筑系工作,两人工作也都相当繁忙,但不管在忙林徽因,始终没有忘记儿女的功课。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一有时间就会给他们念念古诗词、讲一些建筑学知识,她非常希望自己的一对儿女以后也能走上建筑的道路。

在林徽因的教导下,梁再冰和梁从诫的成绩都非常优异,也先后迎来了自己的高考。

只是令人诧异的是,梁再冰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能考上清华建筑系,而梁再冰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建筑学兴致缺缺。

因此她最终选择进入北京大学就读西语系,后来成为了一名新华社记者。

虽然这让林徽因有些苦恼,但是她也没有强求,反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儿子梁从诫的身上。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很快轮到梁从诫高考了,而以梁从诫平时的成绩来看,考上清华建筑系可谓是绰绰有余。

因此林徽因和梁思成几乎都已经准备好了,替儿子办入学手续,可是高考成绩下来后,一家人却傻了眼。

梁从诫的成绩比录取分数线低了两分!

林徽因和梁思成百思不得其解,找儿子梁从诫沟通也没有答案,最终林徽因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儿子的试卷。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试卷上的11个字

由于林徽因本就在清华工作,再加上复阅试卷的要求并不过分,所以她很快就拿到了儿子的试卷,反复核对后,林徽因有些丧气。

因为按照卷面成绩来看,老师批阅的没有问题,梁从诫的分数的确达不到标准。

可就在林徽因决定回家的时候,她却意外在装订线内看到了11个大字,只见上面赫然写着“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梁从诫竟然和姐姐梁再冰一样,根本就不想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

那么既然梁从诫不喜欢建筑,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反而选择参加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梁从诫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要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大陆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就连大陆国徽深化方案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由他二人设计的。

在清华建筑系执教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在建筑学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他们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这也符合“子承父志”的理念。

可偏偏梁从诫和姐姐梁再冰一样,对于建筑学的兴趣非常寡淡。

相对而言,他对历史的兴趣就要浓厚得多,一直以来他的心愿就是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只不过生在那样的家庭中,他实在无法与父母开口罢了。

倘若是一般人,这个时候要么是心情悲哀、沉浸于后继无人的苦楚,要么是愤怒,不理解这种离经叛道的选择。

但是林徽因毕竟不是一般人,她是民国第一才女,是一个通透恬静的女子,在明白了儿子的志向之后,她最终选择不加以干涉,让儿子复读一年。

最终梁从诫考上了心仪的北京大学历史系。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从自由与兴趣中开出的花儿

事实证明,林徽因的选择是正确的,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

1954年,梁从诫顺利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由于师从陈翰笙,攻读了几年的世界史,因此他毕业后被云南大学邀请,担任历史系讲师一职,4年后他正式被聘请为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

1962年他回到北京,在国际关系研究所里从事世界史研究。

此时的梁从诫疯狂地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在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1978年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认职,一手推动了《百科知识》以及《知识分子》等报刊的设立。

在国外百科全书访华团来拜访邓小平同志的时候,他更是全程陪在邓小平的身边担当翻译一职。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直到1988年,他才辞职前往民办中国文化书院担任导师,重新拾起了教师的工作。

直至此时,梁从诫的主要身份还是一个历史学家,可是很快他就不再甘心于安坐于象牙塔里。

他反而逐渐决定将精力投注在民间环境保护上,也正是由他亲手建立了大陆的第一家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

自1994年开始,梁从诫的脚步踏遍了大陆各地,从保护藏羚羊到保护野马,再到开展绿色希望行动、开展自然体验课。

在自然之友这棵参天大树边,逐渐有无数的新苗拔土而出,并最终茁壮成长。

2002年,梁从诫被聘为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他立志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令人惋惜的是2006年,他骑自行车时出了车祸,身体情况愈发不好,不仅走路困难,就连头脑也逐渐模糊了起来。

即便如此,2008年自然之友举办会议的时候,梁从诫依旧冒着寒风赶来,为一些人颁发了证书。

2009年的时候,他虽然走路都离不开别人的搀扶了,却依旧没有缺席自然之友成立15周年座谈会,许多老成员在看了他的那一刻就热泪盈眶。

2010年10月末,梁从诫老先生去世了,上千位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地来到他的告别仪式前,与他进行着最后的告别,在递交过传承的炬火后,梁从诫老先生安然地独自走向远方……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自主是最好的选择

而从梁从诫以两分之差落榜,林徽因替儿子查分、最终尊重儿子志愿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道理:尊重孩子的选择。

距离这个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跟这个故事相似的事情,每一年都在发生。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都有无数父母秉持着爱的名义去给孩子报志愿,而在报志愿的过程中,可能根本就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想法。

不可否认,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而有一些家长也的确具备着独特的远见,但这都不是父母替孩子做选择的理由,也不代表着父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未来。

或许你给孩子选择的专业,能让孩子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拿到不错的薪水,甚至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

但是你又怎么知道你的孩子会不会是下一个乔布斯呢?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乔布斯因为热爱电脑,可以自己在车库中设计出第1台电脑,可以发明世界一流的苹果手机,可以成为撬动时代的巨人。

而倘若你不加干涉,或许你的孩子也本该有这份天赋,尊重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往他们能力所在的方向发展,这才是父母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刻板的凭借主观意见去框定住孩子的未来。

了解过近些年高考情况的应该都知道,近些年来“高考掉档”的事情屡见不鲜。

而很多考生之所以会掉档,就是因为在填报志愿时,父母和孩子产生了分歧,最终没能经过理性的沟通做出合适的选择。

如果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执拗的让儿女遵循自己的意见,那么梁再冰和梁从诫在经过一些年的复读后,想必进入清华建筑系不是难事。

可是对建筑不感兴趣的他们,真的能够在这个行业里像父母一样大放异彩吗?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或许他们一辈子都会站在父母的阴影中,成为默默无闻的人,而不是后来的大记者、历史学者。

医生世家的孩子不必非要去学医,文学世家的孩子也可以遵循自己的想法,在理科的海洋里遨游。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坚信,只要孩子有兴趣,就可以拥有一份璀璨的未来,即使平凡也充满着光芒。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林徽因查分真实性的探究

了解完这个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迪之后,我们还应该对这个事情的真实性进行探究。

虽然林徽因因为儿子两分落榜、替儿子复查卷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也一直很脍炙人口,但是这个事情一定是真实的吗?

那倒也不尽然,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首先,很多人都为林徽因的子女考不上清华建筑系,而感觉到惊诧,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

牛顿、爱因斯坦的人的孩子也不是像他们一样出名的物理学家,而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后代,写起诗来也不一定比其他人造诣深厚。

从这个角度看。梁再冰、梁从诫等人考不上清华建筑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其次,这个故事有两个致命的漏洞,在逻辑上就不能自洽。

第一,梁从诫考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那两年,恰好是清华放弃独立招生院系自己制定标准以及考试招生分类别科目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那段时间里,建筑系和历史系的分数是一样的,梁从诫考建筑系差两分,那么考历史系同样也差两分。

这证明梁从诫并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抗议才少考两分的,而是综合实力和发挥等等因素来看,他当时的确没能够到历史系的门槛。

这种独特的招生方式,直到1952年,大陆教育部门下发了《关于1952年全国高考学校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才正式被废除。

而自那个时候起各个专业招生分数才有所差异,也就有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文科和理科。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至于某些朋友认为,梁从诫是喜欢北大,而不喜欢清华,因此才故意少考了两分,倒也大可不必。

先不说当时的考试科目,包含国文,政治历史这三项,根本就难以控分。

如果真的是想表达抗议,梁从诫完全可以在参加清华招生前跟父母说清楚,大可不必参加清华招生。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第二,自科举制度起,考试就有一项规则,“匿名判卷”。

也就是说考生不能够在考卷内做记号,尤其是在试卷密封线内,是绝对不能写下跟答题无关的内容的。

一旦批卷完成后,老师发现试卷上出现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最大的可能性是直接将考卷作废。

而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清华大学老师,在这件事情上不可能没跟梁从诫讲清楚,梁从诫也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林徽因要求的事后复查试卷,反倒是符合当时的规则的。

综上所述,梁从诫高考比清华招生分数线低两分的事情应当属实。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可是他在卷子上写下11个大字,让林徽因在复查卷子后看到这句话改变想法的故事,则可能是后人所杜撰的。

而之所以杜撰这么个故事也很简单。

一是为了告诉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是给大家的茶余饭后增加一点谈资。

那为什么主人公是林徽因一家,谁让林徽因是才色兼备的民国第一才女呢?恐怕编故事的人也是想蹭蹭热度。

1950年,儿子因差两分落榜清华,母亲复查考卷,卷上11字看呆母亲

至于这个故事为何能流传下来,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一方面是这个故事的确有教育意义,故事虽假,但是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真的。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乐于看到仙女沾上几分烟火气,毕竟那个执笔纵墨,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女子,实在是太清绝出尘了,让人难以靠近,而一个为了儿子去清华查分的母亲就不一样了,距离要被拉近的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