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的成立,對于奧迪在中國市場的意義,絕不亞于27年前奧迪轎車納入一汽-大衆生産。

前者于2020年12月成立,注冊地在杭州,由一汽-大衆全資控股。後者于2021年3月成立,德國奧迪占股55%,大衆中國占股5%,剩下40%在一汽手裡——也就是說,奧迪是這家全新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的主導者。由後者生産的新能源車型,将交由前者負責銷售。

在從燃油車向電動車過渡的時代,在一汽-大衆奧迪的既定架構難以修改的情況下,奧迪在中國選擇了另起爐竈,用一家由自己主導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和一個獨立的銷售子公司,捋順了邁向下一個時代的步伐。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就在上周,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位于長春的工廠正式啟動,今年4月開工,2024年底竣工,所生産車型為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PPE平台下三款車型。

但是,不管是工廠的進度也好、關鍵的時間節點也好、産品的競争力與後續發展也好,奧迪在中國的電動化程序,相比那些猛烈進攻的對手,依然是那麼按部就班。

2025年,3款車型,15萬産能?

奧迪一汽新能源位于長春的全新工廠,總占地面積為246萬平方米,規劃年産能15萬輛,按照2022年4月-2024年12月的建設時間,總計需要32個月。

作為對比,特斯拉上海工廠一期占地86萬平方米,目前年産能已經可以拉到70-75萬輛,以兩期項目累計建設計算,共花費了15個月。

也就是說,特斯拉上海工廠用了奧迪長春新能源工廠1/3的面積,實作了5倍于其的産能,工廠建設時間也僅為其一半。這樣看來,奧迪新能源工廠的産能擴張,應當還有極大的潛力。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這裡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方面,與地方政府緊密的聯系,讓奧迪可能以先拿地、再逐漸建設的思路,去鋪開新能源的産線。另一方面,特斯拉一向對生産能力的高要求,也決定了它的工廠建設風格一定是最大化每一寸土地的效能。

不過,比起生産上的問題,奧迪将要投産的三款新能源新車會更引人關注。

這三款新車均來自于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PPE平台,分别是Q6L e-tron、Q6L e-tron Sportback以及E6L。如果非要對應到奧迪現有的燃油車體系,可以了解為電動版的Q5L、Q5L Sportback和A6L——與目前一汽-大衆奧迪的産品矩陣完全對應。

這也是目前BBA在電動車上一緻的思路,即通過産品規劃與命名上的延續,讓原本燃油車體系下的消費者,能夠在電動車體系下找到完全對應的産品,無論是車型的尺寸形态級别還是價格。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目前,三款車型中,僅有E6L的概念車正式亮相,也就是在去年上海車展上首發的A6 e-tron concept。這款更像是A6與A7結合體的電動概念車,整體風格依然與燃油車時代的奧迪保持了高度的傳承,在基礎的三電性能上基本也是主流以上水準。

但是,這款預計于2024年投産,真正發力在2025年的車型,基本的參數哪怕是放在2022年的今天,無論是續航裡程、加速性能事實上都沒有太過讓人意外。考慮到2022-2023年,造車新勢力的大尺寸車型都已陸續上市,特斯拉新款Model S預計也會在國内傳遞,晚來的奧迪E6L在核心産品力上的優勢并不大。尤其是再經過2-3年的産業整體發展,2025年的電動車形态相比今天一定又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對于奧迪、對于BBA而言,面臨的競争,将是跨維的。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至于其餘兩款電動SUV,目前尚無太多消息。但一緻的平台、一緻的理念下,SUV與轎車的設計、技術與性能相信也會保持高度一緻。

這樣看來,奧迪新能源年産15萬輛的産能規劃仍然偏于保守。2021年,奧迪在國内累計銷售69.1萬輛車,其中A6L與Q5L分别銷售15.55與13.78萬輛。如果是以電動化完全平替,那麼15萬輛的規劃産能僅為目前A6L與Q5L銷量的一半。

PPE平台的生命周期會有多長?

整個大衆集團在電動車平台上的規劃,從這幾年的發展來看,是處在不斷優化與整合的過程中。

一開始,大衆集團選擇在MQB和MLB兩個燃油車平台上進行電動化的改造,度過過渡期後,由大衆主導開發的MEB電動車平台累計三款/五台車型分别在南北大衆投産。

不過,從車身尺寸來看,目前投産的三款車型,在車身的延展性上,似乎并不像大衆在燃油車時代那般收放自如。ID.3和ID.4的軸距完全一緻,車寬上有差别;到了ID.4和ID.6上,車寬幾乎一緻(細微差别預計僅在輪拱包圍),軸距發生變化。換句話說,至少目前的大衆,還沒有做出一款基于MEB平台、在X軸與Y軸方向同時進行縮放的車型。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而此次奧迪投産的三款新能源車,是由奧迪主導、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PPE平台。此外,大衆集團還有一個由保時捷主導開發的J1平台。

事實上,電動時代的平台硬體差距相比燃油時代要小得多。PPE平台相比MEB平台,差别主要在采用多連杆前懸架、支援空氣懸架、支援扭矩配置設定及後輪轉向、支援800V高壓,同時後輪也不再采用鼓刹。

不難看出,這些差别要麼是電子電氣架構的差别,在機械結構上的差别,幾乎就是“為了不同而不同”。考慮到每個平台的主導開發者不同,這更像是大衆集團内部不同品牌之間的“項目競争”。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而在從燃油車向電動車過渡的“燒錢”階段,這種多平台的戰略,可能會帶來重複投資與資源浪費。當高度垂直整合的開發模式,已經逐漸開始在汽車行業普及時,大衆同樣也在思考如何盡可能提升效率、提升平台的規模收益、提升集團的盈利能力。

而結果必然是将MEB平台與PPE平台合二為一,也就是将在2026年投産的SSP平台。大衆集團預計,在SSP平台的生命周期内,将會有涵蓋大衆、斯柯達、西雅特、奧迪、蘭博基尼、賓利、保時捷等幾乎全品牌的超過4000萬輛汽車,從這個平台上下線。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換句話說,2024年國産的奧迪PPE新車,在兩年之後就将要面臨平台的切換。

不過,考慮到電動車時代日趨激烈的競争,這種高低級别的平台整合邏輯,通常是進階别向低級别下放備援,而且整合多發生在電子電氣架構與軟體層面,機械結構的變化,完全可以效仿目前MQB-A、MQB-B的細分做法,規劃出SSP1、SSP 2、SSP 3等多個子平台。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是以,對于奧迪的PPE新車,機械層面我們并不需要太過擔心,這是傳統車企的強項,更是奧迪品牌的強項。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大衆集團規劃的全新軟體平台,能夠在PPE新車國産後實質性的搭載,并且在PPE平台向SSP平台切換的過程中,也能在體驗上實作無縫更新。

也許,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平台的切換隻是一個概念,尤其是當以後的平台中,機械結構隻是基礎,更多是集中于電子電氣和軟體的變化。此時,大衆集團對軟體的重視程度和資源投入程度,才是三年後奧迪電動車能否真正站穩市場,延續燃油車時代品牌價值的關鍵。

寫在最後

不管是寶馬的i系列、奔馳的EQ系列,還是奧迪即将投産的一系列電動新車,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盡一切努力維護燃油車時代的産品體系與價值體系。因為電動車在BBA中的銷量占比非常低,2021年新能源銷量占比最高的寶馬,也僅有5.97%,奔馳和奧迪更是僅有2.25%和1.83%。當燃油車銷量無虞,BBA自然在電動車的投放上,無可避免會面臨切換的陣痛。

3年建廠、15萬産能,奧迪控股的合資電動車準備好了嗎?

奧迪電動新車面臨的競争,是智能電動車賽道早已全面開啟的2025年。40萬元以上的電動車,競争格局相比現在會有颠覆性的差異。或許在歐洲,這些老牌豪華品牌的決策者們尚能寬心,但在中國,這場3年以後的智能電動車競争,一定不會像今天的燃油車這般線性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