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成立,对于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意义,绝不亚于27年前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生产。

前者于2020年12月成立,注册地在杭州,由一汽-大众全资控股。后者于2021年3月成立,德国奥迪占股55%,大众中国占股5%,剩下40%在一汽手里——也就是说,奥迪是这家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主导者。由后者生产的新能源车型,将交由前者负责销售。

在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过渡的时代,在一汽-大众奥迪的既定框架难以修改的情况下,奥迪在中国选择了另起炉灶,用一家由自己主导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和一个独立的销售子公司,捋顺了迈向下一个时代的步伐。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就在上周,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位于长春的工厂正式启动,今年4月开工,2024年底竣工,所生产车型为奥迪与保时捷共同开发的PPE平台下三款车型。

但是,不管是工厂的进度也好、关键的时间节点也好、产品的竞争力与后续发展也好,奥迪在中国的电动化进程,相比那些猛烈进攻的对手,依然是那么按部就班。

2025年,3款车型,15万产能?

奥迪一汽新能源位于长春的全新工厂,总占地面积为246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15万辆,按照2022年4月-2024年12月的建设时间,总计需要32个月。

作为对比,特斯拉上海工厂一期占地86万平方米,目前年产能已经可以拉到70-75万辆,以两期项目累计建设计算,共花费了15个月。

也就是说,特斯拉上海工厂用了奥迪长春新能源工厂1/3的面积,实现了5倍于其的产能,工厂建设时间也仅为其一半。这样看来,奥迪新能源工厂的产能扩张,应当还有极大的潜力。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与地方政府紧密的联系,让奥迪可能以先拿地、再逐步建设的思路,去铺开新能源的产线。另一方面,特斯拉一向对生产能力的高要求,也决定了它的工厂建设风格一定是最大化每一寸土地的效能。

不过,比起生产上的问题,奥迪将要投产的三款新能源新车会更引人关注。

这三款新车均来自于奥迪与保时捷共同开发的PPE平台,分别是Q6L e-tron、Q6L e-tron Sportback以及E6L。如果非要对应到奥迪现有的燃油车体系,可以理解为电动版的Q5L、Q5L Sportback和A6L——与目前一汽-大众奥迪的产品矩阵完全对应。

这也是目前BBA在电动车上一致的思路,即通过产品规划与命名上的延续,让原本燃油车体系下的消费者,能够在电动车体系下找到完全对应的产品,无论是车型的尺寸形态级别还是价格。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目前,三款车型中,仅有E6L的概念车正式亮相,也就是在去年上海车展上首发的A6 e-tron concept。这款更像是A6与A7结合体的电动概念车,整体风格依然与燃油车时代的奥迪保持了高度的传承,在基础的三电性能上基本也是主流以上水平。

但是,这款预计于2024年投产,真正发力在2025年的车型,基本的参数哪怕是放在2022年的今天,无论是续航里程、加速性能事实上都没有太过让人意外。考虑到2022-2023年,造车新势力的大尺寸车型都已陆续上市,特斯拉新款Model S预计也会在国内交付,晚来的奥迪E6L在核心产品力上的优势并不大。尤其是再经过2-3年的产业整体发展,2025年的电动车形态相比今天一定又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对于奥迪、对于BBA而言,面临的竞争,将是跨维的。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至于其余两款电动SUV,目前尚无太多消息。但一致的平台、一致的理念下,SUV与轿车的设计、技术与性能相信也会保持高度一致。

这样看来,奥迪新能源年产15万辆的产能规划仍然偏于保守。2021年,奥迪在国内累计销售69.1万辆车,其中A6L与Q5L分别销售15.55与13.78万辆。如果是以电动化完全平替,那么15万辆的规划产能仅为目前A6L与Q5L销量的一半。

PPE平台的生命周期会有多长?

整个大众集团在电动车平台上的规划,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是处在不断优化与整合的过程中。

一开始,大众集团选择在MQB和MLB两个燃油车平台上进行电动化的改造,度过过渡期后,由大众主导开发的MEB电动车平台累计三款/五台车型分别在南北大众投产。

不过,从车身尺寸来看,目前投产的三款车型,在车身的延展性上,似乎并不像大众在燃油车时代那般收放自如。ID.3和ID.4的轴距完全一致,车宽上有差别;到了ID.4和ID.6上,车宽几乎一致(细微差别预计仅在轮拱包围),轴距发生变化。换句话说,至少目前的大众,还没有做出一款基于MEB平台、在X轴与Y轴方向同时进行缩放的车型。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而此次奥迪投产的三款新能源车,是由奥迪主导、奥迪与保时捷共同开发的PPE平台。此外,大众集团还有一个由保时捷主导开发的J1平台。

事实上,电动时代的平台硬件差距相比燃油时代要小得多。PPE平台相比MEB平台,差别主要在采用多连杆前悬架、支持空气悬架、支持扭矩分配及后轮转向、支持800V高压,同时后轮也不再采用鼓刹。

不难看出,这些差别要么是电子电气架构的差别,在机械结构上的差别,几乎就是“为了不同而不同”。考虑到每个平台的主导开发者不同,这更像是大众集团内部不同品牌之间的“项目竞争”。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而在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过渡的“烧钱”阶段,这种多平台的战略,可能会带来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当高度垂直整合的开发模式,已经逐步开始在汽车行业普及时,大众同样也在思考如何尽可能提升效率、提升平台的规模收益、提升集团的盈利能力。

而结果必然是将MEB平台与PPE平台合二为一,也就是将在2026年投产的SSP平台。大众集团预计,在SSP平台的生命周期内,将会有涵盖大众、斯柯达、西雅特、奥迪、兰博基尼、宾利、保时捷等几乎全品牌的超过4000万辆汽车,从这个平台上下线。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换句话说,2024年国产的奥迪PPE新车,在两年之后就将要面临平台的切换。

不过,考虑到电动车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这种高低级别的平台整合逻辑,通常是高级别向低级别下放冗余,而且整合多发生在电子电气架构与软件层面,机械结构的变化,完全可以效仿目前MQB-A、MQB-B的细分做法,规划出SSP1、SSP 2、SSP 3等多个子平台。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所以,对于奥迪的PPE新车,机械层面我们并不需要太过担心,这是传统车企的强项,更是奥迪品牌的强项。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大众集团规划的全新软件平台,能够在PPE新车国产后实质性的搭载,并且在PPE平台向SSP平台切换的过程中,也能在体验上实现无缝升级。

也许,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平台的切换只是一个概念,尤其是当以后的平台中,机械结构只是基础,更多是集中于电子电气和软件的变化。此时,大众集团对软件的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程度,才是三年后奥迪电动车能否真正站稳市场,延续燃油车时代品牌价值的关键。

写在最后

不管是宝马的i系列、奔驰的EQ系列,还是奥迪即将投产的一系列电动新车,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尽一切努力维护燃油车时代的产品体系与价值体系。因为电动车在BBA中的销量占比非常低,2021年新能源销量占比最高的宝马,也仅有5.97%,奔驰和奥迪更是仅有2.25%和1.83%。当燃油车销量无虞,BBA自然在电动车的投放上,无可避免会面临切换的阵痛。

3年建厂、15万产能,奥迪控股的合资电动车准备好了吗?

奥迪电动新车面临的竞争,是智能电动车赛道早已全面开启的2025年。40万元以上的电动车,竞争格局相比现在会有颠覆性的差异。或许在欧洲,这些老牌豪华品牌的决策者们尚能宽心,但在中国,这场3年以后的智能电动车竞争,一定不会像今天的燃油车这般线性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