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拖垮你的,是“内耗思維”

月有陰晴圓缺,海有潮起潮落,山有高低起伏,花有花開花落,世間萬物有起就有伏。人生亦是如此,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條不斷上升的直線,起起落落才是常态。凡是不能打敗你的,都會讓你變得更加強大。對于強者來說,低谷是讓人生更加豐滿具有厚度的體驗。

真正拖垮你的,是“内耗思維”

不同人在低谷時的選擇不同,結果也是天壤之别。有些人選擇自我否定,有些人則突破重重困難,毅然向前。劉邦數次大敗,卷土重來,赢得天下;項羽拒絕東渡,烏江自刎,壯志難酬。

松浦彌太郎有句通透的人生箴言:“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定的枷鎖。”有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困境,而是自己的思維。患得患失,則會舉步維艱;過分在意,則注定心力交瘁。這種内耗的感覺就如同總有兩個小人在内心打架,每天什麼也沒做,卻身心疲憊。人一旦陷入自我損耗的狀态,遲早會把自己拖進生活的泥淖。一個人,隻有停止内耗,才能節省下“精力”,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輕裝上陣,從拒絕這四種内耗開始。

工作上,憂慮未來

有這樣一個深刻的故事。

《裝在套子裡的人》的主人公别裡科夫,總認為生活會出現亂子,是以他出門時,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帶上雨具,穿好鞋套和暖大衣。他常活在自己臆想的擔憂裡,最後也在憂慮中逝去。

适量的焦慮,可以作為前進的動力,但頻繁的焦慮,隻能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

有的人,當他打算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提前想很多。結果他們考慮得越多,發現的困難也就越多,心中也就越彷徨,于是就不斷地問自己:這件事,真的可以做成嗎?最後,他們索性就放棄了行動。他們人生中的很多計劃,但就是由于過度的思慮,而被扼殺在了“搖籃裡”。

一個人陷入精神内耗的原因有很多,細細看來,人之是以會煩惱,根源常常在于我們把困難想得太大,把阻礙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煩惱如果隻是被我們拿來反複自我咀嚼,而不用行動去化解,那麼它必定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古人雲:“謀定而後動。”意思就是要想清楚了再行動。但是在很多時候,等到自己想到了盡善盡美的辦法,時機早就溜走了。是以,做事之前是需要思慮、謀劃,但是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不必非要“萬事俱備”了才敢于行動。

學會接納自己,停止對困難的恐懼,放下心中的執念,别為沒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臆想反複掙紮,行動起來,就能戰勝一切内耗。

感情中,執着過去

魯迅在雜文中寫道:“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記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壓死了;隻有記性壞的,适者生存,還能欣然活着。”所謂的記性壞,并非是對過去的人與事全然忘記,而是不再執着于過去的得與失。

曾國藩有句名言: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改變,就不要再留戀。倘若一個人始終沉湎于過去,就會無法自拔。一個放不開的過往,如藤條紮根于腦海中,日複一日,越是年久,纏繞的力量就越大。

感情中,分手不可怕,離婚也不是一場失敗。可怕的是,這段錯誤的感情最終釀成一場巨大而持久的自我消耗。

有時候,讓你痛苦的并不是那些失去,而是你一直為内心的那份“意難平”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感情中,放下對方,也是放過自己,學會告别,告别曾經的夫妻,更是要告别過去的自己。

交際中,在意别人

生命的美妙之處,莫過于人與人的交往。

可有時,也恰恰是因為這些來往,讓煩惱如幽草一樣,從我們的心田上滋生出來。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為了顧及别人的感受而一再遷就,最終委屈了自己;周旋在形形色色的關系中,熱鬧之後,隻剩疲憊的身心。

在心理學的認知治療中,有一個技術叫去中心化。中心化的意思是:習慣性認為别人感受的發生,都跟自己有關,認為自己的行為會牽動着所有人的感受。把自己想象成了聚光燈下的人,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被别人盯着。

同僚忘記叫他一起吃飯,他就會覺得對方是不是不喜歡他了;夥伴們一起出去玩,大家開了一個玩笑,他卻覺得故意嘲笑自己;發朋友圈如果常點贊的朋友沒有點贊,他就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了;别人在一起聊天如果沒叫上他,他就覺得大家是在說自己的壞話。

時刻覺得自己不夠好,是成長中最大的内耗。一個人,一旦陷入這種狀态,就如同陷入泥潭,無休止地内纏、内耗、内旋,消耗能量,浪費生命。

《平凡的世界》裡有句話說得很好:“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别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豆瓣上有個話題:“當你掙脫‘他人目光’時,是什麼體驗。”有個答案很戳心:“當我目光不在他人,而在自己時,生活逐漸明朗起來了。”

當我們太在意他人的想法時,會習慣性将别人的一舉一動與自己聯系起來,很容易束縛自己的精神。人的思想一旦被牽着走,自然就無快樂可言。

人生在世,大多數的煩惱和沮喪,都是杯弓蛇影的自虐,所有的擔心和憂慮,都是想太多。實際上,在他人心中,自己輕如鴻毛,你所在意的事在他人看來根本就無足輕重。

當你試着不過分在意他人的言語,内耗自然就減少,人生也就更開闊了。

周國平曾說:“對于人際關系,我逐漸總結出一個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随緣。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還以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要減少人際關系的内耗,需要“一減一增”。

“一減”,就是對損害你的人際關系盡快斷舍離。那些當面笑嘻嘻,背面說壞話的僞朋友,以後見面禮貌微笑就行,不必走心深交。一味投其所好,刻意維系,是一個人走向圓滑、平庸的開始。

“一增”,就是和那些有趣、有才的人聊天,獲得新知、啟發和力量。

斷掉費力的關系,卸下沉重的僞裝,主動去尋求良好社交關系的滋養,你的未來,也能走得铿锵有力。

家庭内耗

冰心曾說過:一個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本。朋友可以斷舍離,家人卻無法選擇。家庭内耗,往往比個人内耗更可怕。個人的内耗,隻會降低做人的“效率”。家庭的内耗,會讓人們活得不幸。

一個家庭真正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自我的消耗。夫妻或家庭成員之間相處,需要有包容的心,否則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沖突産生。一家人在一起,好事壞事都會遇到,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一起面對和解決,而是動辄抱怨、挑剔、發脾氣、互相自責,那麼家是無法帶給你真正的心靈上的滋養的。

生活中,有些人的經濟條件非常富有,有車有房,不需要為經濟煩惱。可是,他們的臉上依舊沒有笑容,家人之間的相處也不融洽。原因就在于,彼此都在不斷消耗對方的愛和耐心。

真正拖垮你的,是“内耗思維”

就像電視劇《完美伴侶》中的吳敏和林慶昆一樣,他們從戀愛到結婚,有過最甜蜜的回憶。但是随着在一起的時間越久,吳敏對老公的付出隻有抱怨和自責。

林慶昆也很猜不透妻子究竟要的是什麼,每次溝通的時候,都會以吵架收場。他們在互相埋怨中,漸漸地收回了對方的愛和期待,最終也結束了這段婚姻。

一個家庭最令人絕望的,其實不是貧窮,而是内耗,夫妻之間的距離一旦變得遙遠了,就再也走不進彼此的心裡。選對了伴侶你的人生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你們互相了解、互相包容、彼此鼓勵、彼此滋養,生活幸福,事業順利人生像開了挂一樣。選錯了伴侶你這一生很可能一事無成,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家庭的内耗之中,兩個人互相指責、互相貶低、互相拆台。本來要找一個并肩作戰的,結果找了個互相開戰的,沒事就打一場,徹底沉淪于柴米油鹽之中,過着毫無期待的生活,如同網絡上紅極一時的段子“死于二十五歲,葬于七十五歲。”是以巴菲特認為,一個人能犯的最大的錯誤,人生中的最重要決定是,跟什麼人結婚。隻有在選擇未來伴侶這件事上,如果真的選錯了,将讓你損失很多。而且這個損失,不僅僅是金錢上的,還會給你帶來家庭内耗。

錢鐘書說過:“如果有個人不願意看到你的痛苦和眼淚,甚至願意為了你的笑容付出一切,這便是一道幸福的城門。”幸福的家庭,隻有一種模樣,那就是用愛和包容灌溉而來的溫馨。一個和諧的家庭,懂得互相給予積極的能量,不會過度消耗彼此的付出。彼此支援體諒,家業才能興旺發達。遇事不指責,家和萬事興,凡事一起扛,生活才能蒸蒸日上。

被稱為“第一完人”的曾國藩,連考七次才中了個秀才,而曾國藩父親,從未斥責他半句。

曾國藩進京考試,不僅落了榜,随身帶的錢也花光,饒是如此,曾國藩還找父親的朋友借了一百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四史。

一百兩銀子,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曾父卻說,你用心讀這些書,我替你還債。

正是有了父親的無條件支援,曾國藩才能心無旁骛發憤圖強。

雖然物質條件可以增加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但前提條件是,彼此能不能互相充電。如果一個家,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可以做到互相了解,即便遇到生活的考驗,也能繼續用愛去解決問題,那麼你一定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是美好和值得期待的。哪怕沒有富裕的條件,你們隻能租房子住,可内心得到了滿足,就有力量去面對往後的人生。

有位作家說過:“我見過一個人最恐怖的狀态,就是持續性的内耗。”

畢竟,我們想要活成什麼樣,多半得靠自己。

倘若你總是處于内耗狀态,人生自然也會過得越來越黯淡。

隻有擺脫内耗思維,我們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