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畫出回龍觀的心願清單

畫出回龍觀的心願清單
畫出回龍觀的心願清單
畫出回龍觀的心願清單
畫出回龍觀的心願清單
畫出回龍觀的心願清單

◎吳戈(網名明亮)

編者按:吳戈(明亮)是回龍觀的老居民、網絡名人,她的漫畫書《畫說回龍觀》新近出版成了“觀”裡矚目的一樁文化現象。她花費半年多時間,走訪人物,搜集史料,用畫筆既描述了回龍觀紛繁的前朝往事,又重點突出了當下回龍觀人的生活狀态,一幀幀畫頁帶有時代與個人的鮮明印痕。

老鄉長特意穿戴整齊地迎接我

小時候我們家與漫畫家丁聰伯伯做過鄰居,往往他在桌上畫,幼小的我就在旁邊拿着畫筆跟着比劃,由此培養了繪畫的興趣。我畫的第一本漫畫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時間是2019年4月,畫的是我兒子與我家狗狗在回龍觀的生活趣事。

搬到回龍觀已有二十多年,一有空閑時間我又開始折騰,又陸續畫了好多回龍觀題材的漫畫。比如“北京以北回龍觀的前世今生”“穿越50年回龍觀前傳”“北京以北硬核回龍觀人圖鑒”等等,都在回龍觀社群網的微信公衆号推送過,在熱鬧的論壇裡也發過,有的漫畫居然還把報社的記者給招來了,又采又發的……

去年3月中旬的一天,回龍觀街道的上司來我所工作的網站串門,聊起我畫的漫畫,說想出一本《畫說回龍觀》的書,想把相關史料、素材、老故事、民間傳說都整理出來,用漫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給回龍觀人和這片土地留下點兒什麼。

上司說,現在的回龍觀人,很多都是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包括他們的子女,對回龍觀的曆史前世今生都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出版這本書,就是讓回龍觀人更深地了解這片土地。我一聽,頓時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這也正是我喜歡做的事,本來在沒有任何人要求的時候,我已經自己畫了一部分,這回有這個機會能正式敞開做,痛痛快快地畫,真是一件太美妙的事。

于是,我們就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整個項目,計劃畫五個章節,400幅左右的漫畫。商定去年國慶節前後能畫完,年底前出版完畢。畫畫對于我來說不是難事兒,挖掘整理好史料素材,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得知我要開始畫這本新書後,回龍觀三聯書店的郭老師,主動借給我一沓關于昌平曆史的史書,擺在我的桌子上跟小山一樣,真的是太有用了。龍澤街道的吳麗萍主任,也利用自己的下班時間,為我找來相關素材,網站的同僚們也是想到什麼線索都發給我……

我走訪了觀裡兩個博物館:回龍觀村史博物館(就是玉光寺,當時還未對外開放)、北店村史博物館,采訪了80多歲的原回龍觀鄉老鄉長和網友老孫,回龍觀土著等幾位老回龍觀居民。

記得我去采訪原回龍觀鄉鄉長、史各莊鄉書記闫有山時,老人特别高興,當天在家裡特意穿戴整齊地迎接我,他認為記錄曆史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

闫鄉長出生于1938年,已經80多歲高齡了,老爺子精神矍铄,說話時思路非常清晰。還跟我說,幸好你來采訪,村裡就剩三位歲數大的了,剩我一人還比較清楚,你想了解什麼趕緊問。

當天的采訪,老爺子說了很多很多,我摘選了一部分畫到了書裡。那次訪談特别有意思,真是收獲滿滿。

比如他問我,你知道為什麼昌平縣城是長方形的?我肯定答不出來。他說長方形類似一個槽子,明代帝王姓朱,前邊放槽,寓意“有得吃”。他介紹說,昌平1955年劃入北京市,在這之前屬于通縣專區,他所在的三合莊曾經叫“小三合莊”“三姓莊”,三姓指的是闫、王、楊三姓,闫姓人最多,據傳來自山東。

老人比劃說,解放前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回龍觀村現在玉光寺的位置有廟會,剛解放的那幾年也還有。廟旁邊有個著名的四眼井,井口非常大,怕人掉下去,還做了遮擋,留四個眼,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當天,大家都去看井底,清晰可見小石子,叫“亮井底”。

“解放後回龍觀改為鄉,有六個村,解放後一段時期,回龍觀的人口4000-5000人,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增長到六七千人左右,人口以耕地為主。”談及回龍觀的變遷,老鄉長說得頗動感情:“五幾年的時候,現在的玉光寺就是大隊辦公處。1954年時,回龍觀沒有中學,學生們要去30裡外的昌平城念書,每周往返一次。當時隻有昌平和清河有學校。回龍觀内無公共汽車。當時村裡孩子都是免費上國小,教師掙的工資就是小米。”

老鄉長曆數當年所經曆的大事:“1955年成立互助組,第二年興辦初級社,1958年大辦人民公社。五十年代開始機械種莊稼,1958年興修水利,回龍觀的村民們先後參與過密雲、十三陵、桃峪口、小沙河等水庫和京密運河的修建,當時連村裡的婦女們都去參加。大家住在水庫工地上,生産隊負責送吃喝。”

“玩兒就要玩兒得酣暢淋漓”

闫有山老鄉長講的都是片段性的記憶,我都一一整理好,按時間線把能采用的編繪到了書裡。他舉例說,回龍觀後來成為中越友好人民公社的一部分,和越南的越中友好合作社是同一天建立的,越南駐華大使還來社裡參觀;1960年與國營北郊農場場社合一,開始試點養殖奶牛、豬等,準備搞好了進行全國推廣;1962年左右回龍觀開始有電,當時都用水井,村裡建了很多水塔;1981年回龍觀飯店建成開業,大上司為飯店題名,當時算是标志性的建築,是知名的參觀點,年輕人以在那裡工作為榮;1983年西三旗飯店由回龍觀人建成,設有300張床位,北京市很多大型會議都在這裡召開,還曾接待過老山貓耳洞戰士,聽英雄們講戰鬥故事。

1986年李谷一代表中國輕音樂團,來回龍觀大隊辦理辦公用地,由闫鄉長親自接待,陪同辦了相關手續。讓闫鄉長和幾位老人津津樂道的是,這時期回龍觀鄉出資贊助北京足球隊、乒乓球隊,參加全國比賽,令京城體育界内外為之一震。

老爺子感慨道,現在的回龍觀發展得太快了,一片片的高樓,完全變了模樣。在編繪到上世紀80年代時,我忍不住加寫一句話:“有過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老回龍觀人回憶1993年時,霍營的房子早期賣900元一平方米,1994年龍華園成為回龍觀地區最早開發的商品住宅小區之一。我畫了一位老人的擔憂神态,引了他的一句話:“忒老貴了,能有人買嗎?”很快回龍觀地區開始修建天然氣管道,陸續開通天然氣。1998年回龍觀作為北京市最大的經濟适用房住宅區被準許立項,文化居住區的特色雛形也由此形成,整個地區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采訪老回龍觀人老孫的時候,也是特别熱情,年近60歲的她,利用休息時間專程上門到我們網站辦公室跟我細聊。書中不少畫面來自她的口述,我們還聊出很多雜聞,當然沒畫到書裡,比如某年哪兒哪兒着火了、當年某某知名電影明星的孩子還在回龍觀的某幼稚園。還有老網友“回龍觀土著”,家裡好幾代人都住在二撥子,他把示意圖畫好了給我,告訴我回龍觀附近哪兒有條暗河,現在地圖上都看不到了。

回龍觀有著名的“回超”——回龍觀足球超級聯賽,是居民自發組織的足球賽事,首屆“回超”就有9支球隊、200多名球員踴躍參賽,而且從第15屆比賽起,開通了現場直播。美國《時代》周刊網站為此對“回超”進行了專門報道,聲名在外。2010年在回龍觀公園舉辦了首屆西瓜節,比賽内容别出心裁,有猜西瓜重量、挑好西瓜、運西瓜、吃西瓜四項,男女老少争先恐後地參與,樂此不疲。後來每年的吃西瓜大賽和水槍大戰都超級火爆,我在這一頁的畫面上寫道:“玩兒就要玩兒得酣暢淋漓”,點出回龍觀人特有的爽快、樂觀的天性。

說到回龍觀豐厚文化底蘊的事例,那真是數不勝數。譬如2011年1月,成功舉辦了首屆回龍觀百姓春晚,我畫了登台表演的幾位業餘居民演員,有身着長衫說相聲的、全身戲裝唱平劇的,各有各的藝術風範。2014年1月回龍觀首屆少兒春晚開辦,成了觀裡的一大歲末盛大活動,有專長的孩子們必須層層海選,才能走上舞台“精彩綻放”,現場票一時成了最搶手的“年貨”,到不了現場的居民在網絡上看了直播樂不可支。最有趣的是,由回龍觀居民自導自演的草根電影《如果愛,請深愛》在大家期待中上映,網友“曾經守候”出任導演。我在畫面中引述他的一句感歎:“我這部電影投資是4萬,贊助1萬多。”演員大都是回龍觀的網友,我畫出他們酷暑中身穿西裝拍戲的場景,他們嘴裡喊着“熱死了”,但臉上卻是掩飾不住的笑容。

這本書出版後,我給這些曾經給我提供過素材和幫助的鄰居們都快遞了一本表示感謝,他們收到後都特别激動特别高興。沒有他們這麼生動的故事,這本書就不會有這麼豐富接地氣兒的畫面。

整本書全部為回龍觀人原創

在收集素材的過程中,街道上司訓示了,咱們出版這本《畫說回龍觀》是大回龍觀的範圍概念,不要局限于目前的行政區域劃分,可以擴充到龍澤、史各莊及周邊地區……于是收集的素材就更豐富了。我翻閱參考的書籍有:《北京市昌平縣地名志》1997版、《昌平民俗非遺概覽》《名人名著話昌平》《昌平考古發現》《昌平史記要覽》《昌平山水記》《昌平文物志》等。

我把所有相關文字摘錄整理出來之後,漫畫書的雛形結構就出來了。這裡特别要感謝一下街道的周紅周姐,在這麼繁瑣複雜的素材堆中,幫我把全書脈絡梳理清楚,目光特别銳利,一針見血地調整了章節結構,四百多頁的内容,真是一個需要智慧和清晰思路的工作過程。我們倆的磨合和配合也是越來越默契。

由于時間緊,我做了個嚴格的計劃,按照漫畫劇本,每天必須至少完成幾張,才有可能如期完成。畫不難,得構思畫面怎麼畫。時間真是太緊迫了,每天一睜眼,大腦跟上了發條一樣。我每天基本會畫16個小時的畫,經常早上五點多就開始畫。我擺了一堆零食在書房,咖啡、茶都是醒腦神器。我這次是撒開了吃零食,燒腦真是需要能量,管不了胖不胖那麼多了。後來出關時,發現自己胖了10斤,我跟班長說,這絕對是過勞肥。

畫這本書最有意思的是,後半本裡很多事情都是我親自摻和過的。我是2000年入住的回龍觀,雖比不上老鄉長、老孫他們,也是個新回龍觀人裡的老人了。

比如畫到2007年,裡邊發生的兩件大事都是我親曆的。其中一件是回龍觀一位網友的母親從順義的姐姐家獨自回回龍觀的路上走失了,這位網友着急得班也不上了,天天在外面尋母,找遍了田間地頭和收容所,找得她精疲力竭,找了好幾個月都沒找到,陷入絕望的境地。

回龍觀社群網的網友們知道後,組織了一次幫助她找媽媽的大規模行動,我當時也參加了。我們組建了好幾個車隊,家屬印了5萬份的尋人啟事,大家把從順義到回龍觀的區域劃分出幾個區,每個車隊按區域找,四處打聽,見人就發尋人啟事。所有參與的人都不計報酬,出車出油費,我記得當天出發時是個周末,還下着小雨。最後,誰也沒想到,通過這次活動,居然真把她走失的母親找到了。

當時北京電視台“生活面對面”欄目對網友尋母的活動進行了連續報道,一位觀衆看到後提供線索,說燕郊一個工地上,有位勞工收留了一個老人。結果這位網友趕到燕郊一看,正是自己走失數月的母親,母女重逢感動了無數人。當時這件事在回龍觀非常轟動,大家都在網上為她祝賀,說是當年聽到的最好的消息。直到現在,這位網友逢年過節買禮物到網站來感謝,還成為了網站最忠實的義工。

這本書的最大特色就是整本書全部為回龍觀人原創,從策劃,到編輯,到繪畫,到采訪……每個環節都是回龍觀人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書中有30餘位人物,是真真實實存在的,以生活工作居住在回龍觀的真人為原型。比如:有回龍觀鄉老書記、有網站站長、有社群網的義工、有居住在回龍觀的人大代表、有同僚的婆婆、有回龍觀的很多小朋友,對了還有我家汪星人……如果你是回龍觀人,保證你翻閱時會看到熟悉的面孔。最逗的就是,在漫畫書中出鏡的小夥伴們會說,明亮,必須給我畫瘦點兒,出關請你吃飯……我都會回答:隻要賄賂到位,給你畫個明朝的娘娘當當,哈哈哈哈……

玩笑歸玩笑,說實話,畫畫的過程我也有頗多感慨。作為一個在回龍觀生活了20多年的老Z,親曆了它的發展變遷和巨大變化。我筆下的很多人都是活靈活現的真人,很多人我都親自接觸過,知道他們的故事,知道他們為回龍觀無私地奉獻着。書中還有離開了我們的鄰居,比如平民慈善事業的實踐者老塔,還有樂觀開朗的親子小屋圖書館義工花太陽。我時常覺得,我不是在畫畫,是在記錄着曆史。

銷售利潤捐贈給回龍觀志願者協會

正如這本書開篇所說,曆史長河滾滾向前,永不停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是其中的幾朵浪花。我現在做的,就是把這條長河中的風景記錄下來。有一個細節特别有意思,有一次,書中有個事件發生的時間需要更多資料來佐證,周姐就不厭其煩地去翻閱資料,終于給刨出來了。我就跟班長說,你看再往後的人,要翻回龍觀的資料就要查我們這本書了……

書中寫的回龍觀起源,從唐朝玉光寺的石碑開始記載。于是,這次新書釋出會定在了玉光寺,就是京藏高速西側,回龍觀村北邊。這兩年,玉光寺經過修繕已經煥然一新,回龍觀村的鄉情村史博物館也設立于此,前不久剛正式對外開放。

2021年12月18日上午,《畫說回龍觀》新書釋出會在玉光寺隆重舉辦。昌平區委宣傳部和回龍觀街道的上司都來慶賀。我在釋出會上發言說:“這本書之是以精彩,不是我的畫兒精彩,是因為這裡的故事精彩,是這裡的人精彩。在這片土地,凝聚着回龍觀人的精神,百折不撓,向陽而生,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朝氣蓬勃的回龍觀!”

大家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可以看到回龍觀一點一滴的變化,比如2000年左右,還“摩的”遍布,小區路邊還有放羊的,沒有路燈,小巴司機攬客都喊“去北京的走不走”……

到2019年,北郊農場橋擴寬通車,居民們奔走相告跟過節一樣,書中有個畫面是一位居民說:“誰要沒在這橋上被堵過,誰就是個假回龍觀人。”真是說出了多少觀裡人又愛又恨的心聲。緊接着是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道的開通。2020年林萃路的通車,交通四通八達,多條捷運縱橫穿梭……随着“回天三年行動計劃”的啟動,回龍觀真是日新月異,高速發展,居住在回龍觀的人看到這些畫面都感到非常親切。

書裡記載着回龍觀最硬核的踢(IT)二代的話語:“我們不進城買學區房,我們要把家門口考成學區房。”而回龍觀人的日常購買力相當驚人,書裡有這麼一頁畫面:每逢雙十一,籃球場都被快遞公司借用卸貨。

我在書裡重點描繪了幾個“回天”地區的代表性人物,譬如市人大代表常紀文,懷抱“民意大于天”的信念,十四年來共送出提案與建議240件左右,為回龍觀地區的發展獻計獻策;出身書香世家的查迎,酷愛深度解讀東西方哲學及曆史,作為回龍觀讀書會的會長,極具組織能力,樂于分享,經常為回龍觀組織文體活動。他們都代表回龍觀各個層次的人群面貌,鮮明展現了自己特有的人文情懷。

釋出會當天我們還進行了直播,之後很多居民、網友就迫不及待地想購買這本《畫說回龍觀》,都有人找到網站問怎麼買。還有要團購的,找站長走後門的……

因為這本書是回龍觀街道辦事處和回龍觀社群網聯合編著出版,我們出版這本書的初衷就是為了傳承曆史,為回龍觀這片土地留下些東西,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如果産生了銷售利潤,希望繼續服務于回龍觀。回龍觀街道的上司一聽這個想法特别支援,街道網站雙方共同決定将這本書的全部銷售利潤捐贈給回龍觀志願者協會,用于回龍觀地區的公益事業。我們将每年定期結算進行捐贈。

我記得曾經看報道說,研究表明普通人在死後50年,會被遺忘得一幹二淨,就如同沒來過這世界一樣,百年後徹底塵歸塵,土歸土。是以我覺得這本書,至少還記錄了在這片土地上我們這一代人的真實生活,在這裡奮鬥成長的足迹,就如同我們現在會去翻閱古書,追溯回龍觀的起源一樣,也許這就是出版這本書的意義。至于後人怎麼看怎麼評價,就交給時間吧。

供圖/吳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