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巧雅為産婦擦汗,被美國醫生嘲笑,但林媽媽的大愛他們不會懂的

1930年,一個美國醫生嘲諷林巧稚說,“你以為給産婦擦擦汗就能成為教授嗎?”

林巧稚卻說,“醫生給病人開的第一張處方是關愛。”

林巧雅為産婦擦汗,被美國醫生嘲笑,但林媽媽的大愛他們不會懂的

1929年,剛剛28歲的林巧稚,結束了長達8年的協和醫科大學深造,準備與協和醫院簽約。

當時這個隸屬于英美教會的協和醫院,有着一個明确的合約規定:“聘任期内不能結婚,生孩子。”

林巧稚倔強地,“為事業我可以不結婚。”家人勸她再想想,她說“結婚就要準備做母親,還要有時間照顧好孩子。”

言下之意,她所有的時間都要專注在醫學事業上。就這麼,林巧稚義無反顧的簽了這份聘用合約,這一簽,就是十二年。

直到1941年協和醫院被日本人占領,不用再簽合約,她仍然不婚。林巧稚帶着誓言,如願以償的進入了協和婦産科當醫生,也成為協和醫院曆史上首個成功留院的中國女醫生,也是首個中國籍女主任。

林巧雅為産婦擦汗,被美國醫生嘲笑,但林媽媽的大愛他們不會懂的

在她工作的第一個年頭,作為新醫生的林巧稚,憑着紮實的學業基礎,和熟練精深的業務能力,半年内達成别人五年才能做到的職位,被破格提升為住院醫生。

有一年,德安縣做老師的孕婦華靜,肚痛發作,被送進協和醫院婦産科的産房,和她同齡的林巧稚剛好值班接診。

林巧稚一邊握住華靜的手,貼心安慰;一邊根據詳細了解的情況以及診斷,有條不紊的安排着産房中的接生步驟。

随着一聲啼哭,一個男嬰順利降生,林巧稚又麻利地,給這個健康的小家夥兒做了沖洗,包在襁褓中遞給護士。

護士抱着他,趕緊給産房外正等得心急的孩子爸爸袁興烈送過去。林巧稚清理着産婦手術後的身體,又像産前一樣擦了擦華靜頭上的汗,握住了她的手,給她說着兒子健康活潑的暖心話語。

這些安慰的動作和語言,幾乎成為了林巧稚一生的術前術後習慣,她說,“醫生給病人開的第一張處方是關愛。”

做新生嬰兒登記時,林巧稚詢問袁家夫妻二人關于孩子的名字,結果夫妻兩都還沒有想好孩子的大名。

林巧雅為産婦擦汗,被美國醫生嘲笑,但林媽媽的大愛他們不會懂的

于是,在出生登記簿上,林巧稚記下了“袁小孩”三個字。誰也沒想到,“袁小孩”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其實在袁隆平老先生80歲之前,都沒确鑿過自己的具體出生日期,更不知道是誰接生他的。

直到北京協和醫院整理曆史檔案,呈現出林巧稚親手寫下的這份出生證明材料,袁老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具體出生日期不是1931年的9月1日(農曆7月初9)。

袁老還發現第一個接自己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居然是林巧稚大夫。袁老無比榮幸和欣喜地對外說,“我是由林巧稚大夫接生的。”

如果說,接生如袁隆平、梁從誡這些曆史留名的傑出人士,或者毛主席、朱德夫人等上司人家的孩子,諸如此類,是所有婦産科醫生終身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

那在林巧稚的五十多年從醫生涯中,這些都隻能算是其中的一件件事情,因為有太多太多值得稱道的事情了。因為林巧稚一生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人們尊敬的稱呼她是“萬嬰之母”。

甚至作為中國婦産科學的重要開拓者和創始者之一,她在新生兒溶血症、婦科惡性良性腫瘤等等研究方面,擁有卓越的貢獻。如此巨大的成就,讓林巧稚成為中國“最難請動的人”。

開國大典,有關部門請她去天安門城樓觀禮,她沒去;北京市第一任市長彭真,親自到醫院拜訪,她沒見;中國婦聯大會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她沒參加;……為什麼?是她居功自傲?還是嬌縱妄為?都不是!隻因為,能請動她的是病人!

而幾次“請不動”,都是因為她在醫治病人!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女士,在林巧稚給她看病時,替林巧稚說出了心聲,她的追求與職責,就是看病救人!

林巧雅為産婦擦汗,被美國醫生嘲笑,但林媽媽的大愛他們不會懂的

林巧稚,一個純粹的醫生,一生隻專注于一件事情——治病救人。她,終身未婚未育,隻嫁給了她熱愛的事業。連每一年的生日,林巧稚都是在醫院裡或者産房中度過。

她說,最喜歡的生日禮物,便是每一個出生孩子哇哇的啼哭聲。1983年4月,一個清冷的早晨,病床上的林巧稚在昏迷中,說出一聲一聲的急促呓語,“快拿産鉗來。産鉗……”

過了一會,仍然昏睡中的她,面帶微笑,嘟囔出這一生最後的一句話,“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個,真好。”

隻因前一天,82歲高齡的她,還在産房裡接生了6個孩子,而那天晚上,接生了其中三個。

她在生命最後時光裡,昏迷呓語中,還念念不忘從她手中接生出的一個又一個的孩子們。

林巧稚是墜落人間的“生命天使”,她用一生踐行着醫者仁心,她的仁愛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