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戲曲

作為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千百年來一直深受

大家的喜愛

不少人随口都能哼唱上幾句

不過,有些戲曲知識

隻有“真戲迷”才真正了解

一起來看看吧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戲曲中的“跌份兒”

可不是丢面子

生活中我們管丢面子、失身份叫“跌份兒”,有的時候也說成“丢份兒”。而戲曲行業裡,“跌份兒”可是跟演員的工資有關。

舊時的戲曲行業和其他服務行業裡,人們的收入是不按工資計算的。當時采取的工資發放制度為:總收入分成份兒,按職位人頭發放。以戲班子為例,通常班主和頭牌拿大份,其他成員按照職位類别、人頭等條件拿份子,有的人可以拿到幾份,有的人甚至隻能拿到半份。後來,在戲劇、服務行業中,便流行起一種說法:得到足份兒的“工資”便是“夠份兒”;沒拿到足份的“工資”便是“不夠份兒”。

同種行業之間,必然存在份大份小,身份地位通過所拿份子便一目了然。是以,“份兒”也就成了身份地位,甚至是面子的象征。那些能夠拿到足份“工資”的人,如果“工資”漲了,人們便稱之為“拔份兒”;如果“工資”降了,那就意味着“跌份兒”了。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戲曲中的“叫闆”

可不是向人發出挑戰

生活中,人們喜歡把向人發出挑戰稱為“叫闆”。戲曲中的“叫闆”指的是演員以一定的唱腔示意司鼓,下面的唱段是什麼節奏的闆式。叫闆通常用在戲曲中的慢闆、二六闆、箭闆、滾闆等闆式中,它的曲調以散闆為主,為了能夠使表演更加藝術,演員在道白的最後一句上運用叫闆的方法,或以語氣示意,或用動作唱腔示意,司鼓銅器便會轉奏出下一唱段的闆式。就是因為這樣,人們才會将叫闆引出下文、挑出新闆式的意義引申為挑釁或挑戰。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小生不全都是男孩子

反而女孩子居多!

戲曲中的小生,多數為青少年男子,多為娃娃生、窮生、扇子生、紗帽生、翎子生等。小生的特點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較清秀、英俊。“女小生”則是由女性演員扮演的“小生”角色,通俗地講也就是“女扮男裝”在傳統戲曲表演中的一種展現。

五胡十六國時期,參軍戲興起,就有女性演員專門扮演被戲弄的參軍和戲弄者倉鹘兩種角色。唐代時民風開放,漸漸出現了女演員反串男演員的“名角”,如“善弄《陸參軍》,歌聲徹雲”的劉采春。随着戲曲的成熟和發展,宋元以後大開男女合演的風氣,男女兼重,形成了燦若群星的女性戲曲演員群體。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戲曲中的“圓場”

可不需要你來救!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常見到“打圓場”這一場面,“打圓場”是從善意的出發,以特定的話語去緩和緊張氣氛、調節人際關系的一種語言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積極的意義。但戲曲中的“圓場”可不是這哦!

在戲曲中,圓場是戲曲表演的動作形式,演員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線呈圓圈形,周而複始,稱為圓場。圓場的速度多為由慢到快,是以又稱跑圓場。圓場行進路線可分直線、橫線、半弧圓、斜線、圓圈、s字形,橫∞字形等幾種。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北京的地方戲可不是“平劇”

北京的地方戲是北京曲劇,北京曲劇是北京這座千年文化名城孕育而生的、真正屬于北京的地方劇種,它的音樂唱腔是以單弦曲牌為基本音樂素材發展創作而成,道白以國語為基礎,突出北京語言的特色,具有濃郁的京腔京味兒。

北京曲劇的表演沒有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而是貼近生活的現實主義表演風格,創作上尤以演繹清代和近代、現代的北京本土題材為長。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梨園行的“頭兒”

可是一位皇帝呢!

《梨園原》一書說:“逢梨園演戲,明皇(即唐玄宗)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其實,在唐明皇時代,戲曲尚未成熟,但唐明皇非常喜好音樂歌舞,并精通音律,他曾選坐部伎樂工三百人,在都城長安西北禁苑的梨園中教習法曲,另選宮女數百,居宜春院,一同學習,這些人号稱“皇帝梨園弟子”。後代稱戲曲藝人為“梨園弟子”,即是起源于此,是以就有着唐明皇就是梨園行的“頭兒”之說。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中西結合的戲曲

并不是最近才有的!

1937年創排的《鎖麟囊》是部吸取了西洋歌劇元素,同時也是是四大名旦程硯秋的代表作。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一般來說,平劇唱詞都是很規整七字一句或十字一句,但程硯秋要求翁偶虹寫長短句。比如薛湘靈在花園一折中有如下唱詞:“這也是老天爺一番教訓,他叫我收餘恨、免嬌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戀逝水、苦海回身、早悟蘭因。”在三讓椅一折中又有這樣的唱詞:“在轎中隻覺得天昏地暗,耳邊廂,風聲斷,雨聲喧,雷聲亂,樂聲闌珊,人聲呐喊,都道是大雨傾天。”

這種句式,在傳統平劇裡是根本沒有的。而程硯秋就依據文學描述和人物需要,創造出抑揚錯落、疾徐有緻的新腔,并把唱腔和身段融合在一起,使程式化表演裝滿了真實的人間情感和驚人美感。

細節決定地位的頭面!

茨菰葉在戲曲的舞台上作為一種身份的裝飾細節,有很多時候是展現一個特定人物的形象特點。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是以,戴這個像極了機器人頭上的小天線,這可不是為了信号好,而是表示落難窮苦及喪偶。

前四大須生和後四大須生

其實是7個人!

前四大須生是:餘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後四大須生是: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馬連良即是前四大須生也是後四大須生!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昆曲的發源地

是江蘇昆山不是昆明!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

十大戲曲冷知識,全知道的才算是“真”戲迷!

它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别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昆曲發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中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熱愛戲曲的人去探索。看完以上這些戲曲冷知識,您還知道哪些呢?歡迎各位留言評論。

編輯:明明

稽核:妍薇

終審:王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