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偷向柳梢歸

新春偷向柳梢歸

青入柳條初著色。溪梅已露春消息。

——宋·陳師道《漁家傲》

立了春,寒風呼嘯已接近尾聲,嚴寒籠罩的大地,開始變得舒緩、晴和、溫暖。

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

——宋·王镃《立春》

梅花鬥敗了寒冬,春風吹化了冰雪;春,輕輕巧巧地爬上柳樹的枝頭。

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傍曉江。

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鷗驚起一雙雙。

——唐·陸龜蒙《冬柳》

百草凋零的寒秋,柳樹看似柔柔弱弱,葉子已經失去水分幹枯了,卻還稀稀疏疏地堅守着不願離去。蕭瑟冬日,柳樹如同滄桑的老者,光秃秃黑沉沉的,但依然在樸實中透出渾身的典雅,在莊重中飽含着一種柔韌的頑強。

立春之後,隻要一場細雨灑過,縷縷暖風飄過,鐵絲般的柳枝突然變得柔軟,枝條上也長出一個個“小豆豆”。這些“小豆豆”隻是在枝條上略微凸起,而“小豆豆”裡孕育的嫩芽兒卻在默默地生長着。

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裡無尋處。

——五代·馮延巳《鵲踏枝》

想起馮延巳的詩句,心頭頓時有了春天般的喜悅。

新春偷向柳梢歸

東風吹鼓柳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從此陽春應有腳,百花富貴草精神。

——宋·白玉蟾《元旦在鶴林偶作》

立春過後,我天天去雞龍河湄邊看柳,流連在河湄柳下,腦海裡忽然跳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句詩: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唐·白居易《楊柳枝詞》

的确如此,因為柳是春天的使者,嚴寒還未褪盡,河上殘冰猶在,春天的容顔,就早早挂在了柳枝上;春的氣韻,便在枝頭上悄然流淌。

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開始,柳樹便是詩人筆下經久不衰的題材,就與文化有了割不斷的聯系。

落花依度幰(xiǎn),垂柳拂行輪。

“垂柳”這美麗的名字據說就來自南朝梁簡文帝《長安道》詩句。

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楊柳自依依。

——隋炀帝楊廣《四時歌·東宮春》

“楊柳”的浪漫名稱就來自隋炀帝“禦柳賜姓”。柳那或柔弱或凄切或溫婉的因子,早已糅進古人的骨子裡。霸陵長送,煙柳皇都……還有那些愛柳的古聖賢,留下了諸多的風流佳話:因為愛柳,改了姓的春秋名人柳下惠;不為五鬥米折腰,自号“五柳先生”的東晉陶淵明;談狐說鬼,自稱“柳泉居士”的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柳是那麼遙遠,又那麼清晰,注定成了一種綿延不斷的文化意象。

新春偷向柳梢歸

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唐·狄煥《題柳》

柳以别樣的柔美赢得了人們的喜歡;又因“柳”與“留”諧音,古人便賦予柳以特殊的含義,因而便有了“折柳送别”的纏綿。離人去意彷徨,送别者執手難舍,贈柳挽留,藉以虔誠地表達對友人、親人依依惜别的挽留之情,可謂情深義重。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唐·白居易《青門柳》

袅袅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唐·雍裕之《江邊柳》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别離多。

——唐·王之渙《送别》

……

柳見證了太多的生離死别,亦承載了太多酸苦悲愁,柳便成就了線裝詩裡最動人的故事情節。

新春偷向柳梢歸

其實,柳不隻是給了我們精神層面的營養,還給予了人們物質方面的營養。南宋《山家清供》“柳葉韭”條目雲:“杜詩‘夜雨剪春韭’,世多誤為剪之于畦,不知剪字極有理……采嫩柳葉少許,同炸(春韭)尤佳,故曰早柳葉韭。”可見,柳芽可以做菜已有相當長的曆史。

家裡長輩講,生活困難時,柳芽還是果腹之物。每到陽春三月,從樹上捋下滿筐柳芽,讓窮苦人家熬過一個又一個饑荒之日。《本草綱目》還記載了柳芽具有清熱、利尿、明目等藥用功效。據中醫講以柳芽佐荷葉泡茶,觀之悅目,聞之清香,飲之可口,可去膩敗火、潤肺養神。

新春偷向柳梢歸

殘雪暗随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

——宋·張耒《早春》

東風過處,綠柳蔥翠,春草疊翠;僵硬的土地開始酥軟、蓬松,緩緩地蘇醒過來。

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

物色連三月,風光絕四鄰。

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

初晴山院裡,何處染嚣塵。

——唐·王勃《仲春郊外》

吟詠詩句,這春色就裝進心裡,絲絲細雨輕叩心扉,陳年舊事湧上心頭:鄉下門前的柳樹返青了,村莊和田野一同清秀,時光和春花一起浪漫。鄉親們整理好農具,擦亮生鏽的犁铧,在陽氣升騰的田間阡陌上,早已是“牛鈴聲裡村墟醒,楊柳橋頭春雨斜”……

-作者-

朱少華,莒南縣人,中學進階教師。喜歡寫作。教學論文、散文随筆、詩歌、剪紙等作品,散見多家報刊及網絡平台。在征文及網絡文學作品大賽中多次獲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