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特斯拉車主的聊天記錄截圖在網絡上引起了廣大車友們的熱議。這位江蘇車主的特斯拉Model Y在進行倒車時意外撞向了後方的牆體,導緻右後側車尾部分損毀。然而就是這一撞讓車主有直接報廢的沖動,因為根據特斯拉官方售後人員的說法,是車輛的後減震包撞壞了,但維修費用估價竟達到20萬元左右。

盡管車輛損傷涉及部位較多,包括尾門、尾燈、後輪拱以及三角窗等,但整體并不算太過嚴重,天價維修費用實在讓人費解,車主表示該車原價才28萬元,這20萬元的維修費用還不如報廢算了。
不過看回這台需要天價維修費的特斯拉Model Y,其最花錢的地方顯然不隻是後減震包以及其他部位的損毀,而是特斯拉Model Y所采用的一體化壓鑄後車身,一旦傷及該部位,整體後車身可能都得回爐重造。
事實上,自特斯拉在Model Y上首次運用一體化壓鑄技術以來,這項技術也被稱為車身工藝的革命,不少車企也都紛紛押注,但誰曾想這卻成為了車主的一個隐藏負累,一體壓鑄工藝到底是一場革新還是一場騙局?
有一說一,一體化壓鑄是真的牛
去年,特斯拉官方釋出了上海超級工廠車身一體化鑄造的工藝視訊,6000噸級巨型壓鑄機,将Model Y後底闆一體成型,将原來70個零部件合為2個大件,後來合為一件。至此車身一體化壓鑄結構件這項“黑科技”在汽車行業形成了一股熱潮,國内小鵬、蔚來等一衆造車新勢力紛紛跟随,包括長城、長安等傳統車企也開始了相關布局。
今年2月8日,沃爾沃宣布将投資100億克朗對位于瑞典的Torslanda工廠進行更新,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使用8000噸鎖模力的巨型壓鑄機生産新一代車型的後底闆。
那麼一體化壓鑄技術為什麼會引領汽車制造變革呢?
盡管如今不少汽車企業都宣稱進入了工業4.0時代,在智能化數字化層面大幅突破,然而在現有的汽車生産過程中,汽車車身或前底闆、後底闆等大型部件的制造,基本還維持着數十年前的工藝,通過數十個小零部件經過焊接、鉚接等工序來完成。工藝難度較低,但這幾十個零部件構成的部件可能需要不同的供應商選擇、沖壓、焊接、物流運輸。每一次結構的調整,都意味着幾十個零部件的從頭再來,成為車企的生産成本中的大頭。
而一體化壓鑄技術正如同車企們的天降福星,帶來了數不清的好處。
首先從生産效率來看,一體壓鑄技術為汽車生産提供了極高的靈活度,針對不同的動力系統或電池,隻需要一次調整模具,就可以壓鑄出适配新設計的部件,減少生産的複雜性,降低重新設計新産品的成本和時間周期,同時大幅加快了新車型量産的程序。
一方面,在電動化時代,低碳環保、高效安全、空間利用最大化成為了純電動車的終極追求。而這些基本上也都是一體壓鑄的強項,由于其靈活性高,所生産子產品的結構設計限制也非常小,能夠一次性滿足舒适性、安全性等更多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所說的一體化車身壓鑄基本指的都是鋁制車身,其輕量化優勢也是傳統的鋼鋁合金和鋼制車身無可比拟的。而且相比于原本需要多家多級采購的零部件,一體壓鑄車身可以直接一步到位,直接選擇原材料,保證最低的碳足迹,對于碳排放的控制更容易實作。
正如馬斯克曾經對這項技術的描述:“更輕、更緊湊、更好的NVH、更低的投資、更低的機關成本。”
利好車企,卻苦了消費者?
由此看來,一體化車身壓鑄對于車企在電動化時代的快速發展,的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維修成本卻成為了最大的隐患,一旦如文章開頭那位車主一樣,相關部位發生嚴重事故,一體壓鑄部件在生産期間節約的成本就轉嫁到了使用它的使用者身上。
當然,車企其實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特斯拉和沃爾沃之是以選擇采用一體化壓鑄來生産車身的後底闆,正是因為該部位在事故中的損毀率較低,一般隻有嚴重的追尾事故或者是機率極低的倒車撞牆,才會導緻車輛後底闆損毀。而這時候,強度更高且吸能更好的一體化後底闆,反而能更好地保障乘員安全。
再有就是随着如今汽車智能化裝備不斷更新,車輛的主動安全性大幅提升,碰撞事故率逐年下降,這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一體壓鑄部件損毀的憂患。
好了,該洗的也洗得差不多了。事實上,特斯拉的坑确實不少,維修成本之高早已是出了名的,即便普通的噴漆都要比進口豪華車貴上不少。前段時間,就有一位芬蘭特斯拉車主因為不滿高昂的維修費而親手把車炸了,據悉這位車主駕駛的Model S出現錯誤代碼,但返廠檢查後竟被告知要花近14.4萬元來更換整套電池。氣憤之下決定放棄維修并安裝炸藥把馬斯克人偶和車一起炸上天。
不過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特斯拉最受争議的還是其高昂的保險費用,去年12月底新能源保險新政推出之後,馬上就有網友爆料特斯拉Model Y在23日投保費用還是8278元,而27日新政之後投保費用暴漲到1.4萬元以上,漲幅高達80%。而這保費暴漲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除了特斯拉本身高昂的維修費用外,Model Y所采用的全鋁一體式車身也要負上一定責任。
俗話說得好,羊毛出在羊身上。一體化車身壓鑄的确能稱得上是汽車制造技術上的一大革新,大幅提升車企生産效率,同時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車型。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使用者終究還是要在某種程度上為技術的革新買單。而作為汽車制造企業,不僅要看到一體壓鑄帶來的益處,還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盡可能提升車輛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徹底消除使用者對純電動車的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