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上課不專心,家長該怎麼做才好?

有很多父母問: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天天坐在書桌邊學習,卻不見有什麼進步?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學習卻很差呢?這種差别的原因在哪裡?

影響孩子成才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學習方面,影響孩子成績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孩子是否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又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不少孩子天資聰穎,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廣泛的興趣,這是很好的事,但因為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導,他們最後可能什麼都學不好。

孩子上課不專心,家長該怎麼做才好?

很多孩子看似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卻無法取得好的成績,主要原因在于學習時不專心。他們心不在焉,人雖然坐在桌子邊,書和筆也拿在手裡,但心思卻在别的地方。如果在這種狀态下學習,又怎麼能學好呢?

下面這個例子就很典型,可能也是很多家長面臨的煩惱:

小明是個五年級的國小生,可現在他還是不會聽課,也不喜歡學習。老師曾多次對小明的父母說,一到上國文課時,小明的雙眼就瞪得大大的,但老師講課的内容,他卻常常一個字也沒聽進去,他的思想早就“神遊”世界去了。

孩子上課不專心,家長該怎麼做才好?

最初老師發現小明上課走神時,還提醒他,也曾罰他站着。但幾次“交鋒”之後他依然我行我素、沒有絲毫改變。看他不會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後來老師也幹脆不管他了。

對小明的走神,爸爸媽媽也是沒有一點辦法。小明的媽媽說,這孩子腦子其實挺聰明的,就是不願聽課。但隻要做他喜歡的事,比如組航模車模,他每次比賽都能得第一。

孩子上課不專心,家長該怎麼做才好?

其實,小明之是以愛走神,是因為對學習沒有什麼興趣所緻。而對于感興趣的事物,如組裝模型比賽,卻能做得很好。可見,要想改變小明的學習狀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關鍵。

生活中,不少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地做事不專心的問題,如愛走神、愛搞小動作、邊學習邊玩等,這讓老師和家長們很着急,同時也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效果。着急解決不了問題,家長隻有明确了孩子不專心的根源所在,并對症下藥,才能盡快幫孩子改掉壞習慣。

孩子上課不專心,家長該怎麼做才好?

那麼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孩子改掉不專心的問題呢?這裡我們有幾個實用小建議:

第一、讓孩子體驗成功

按從易到難的順序,家長可讓孩子先實作較為容易的目标,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之後再一點點增加難度。

第二、讓孩子自我激勵

家長先要幫孩子樹立自我激勵的目标,再讓孩子學會自我暗示,經常對自己說一些激勵的話;最後是讓孩子在行動中擺脫消極情緒。

孩子上課不專心,家長該怎麼做才好?

第三、教授方法

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不要代替孩子學習,而要教給孩子獲得知識的方法,使他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第四、對孩子進行專注訓練

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鍛煉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的圖文,如在規定的時間内把一頁圖中的物品記住,然後合上書讓他報出來,等等。時間不可過長,但往後可延長練習時間,一定要每天堅持練。做對給孩子獎勵。

孩子上課不專心,家長該怎麼做才好?

《清華學霸教子經》裡有這樣一句話: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專心、不主動是常态,主動是非常态。

因為知識積累本來就是一個枯燥、重複甚至有點痛苦的過程,很難堅持下去。

對于心智發展尚未健全的孩子來說,産生畏難心理,想要放棄也是正常的。作為父母,一定要及時地引導,給他恰到好處的管束。

孩子上課不專心,家長該怎麼做才好?

哈佛圖書館牆上有這樣一句校訓:

學習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呢?

學習是這世上最公平最值得投資的事情,隻要足夠用心,付出多少就會有多少回報。作為孩子生命中的指路人,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明白:

沒有誰的青春不吃苦,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全力以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