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江湖兒女的最高尊崇——讀《大湖消息》有感

給江湖兒女的最高尊崇——讀《大湖消息》有感

徐典波

你心中的洞庭湖是什麼樣的?是八百裡母親湖的煙波浩渺、氣象萬千,還是先憂後樂的使命情懷?一部以“青山碧水新湖南”為主題創作的非虛構作品《大湖消息》,興許能給人一個特别的答案。用作者沈念的話來說,他是以一部緻洞庭湖和長江濕地的深情書,一部緻江湖兒女生存情狀的笑忘書,“承載自己對這片湖水的信任與依賴,傳達自己對堅韌生長的湖區人最誠摯的敬意”。

《大湖消息》記錄了沈念近些年多次去往東洞庭湖濕地、長江內建孤島的見聞與思考。沿水岸線、深入濕地行走的那些日子,他見到了與過去認知中不一樣的湖,在人身上看到比湖更廣闊的性情、心靈,及湖區人的生存現實。他的語言靈動而敏銳,叙事長情且傳神,如身臨其境般向人述說着麋鹿、候鳥、江豚的躍動與飛翔,也寫了歐美黑楊及各類植物的豐茂與衰微。特别是記叙人和這片土地的命運交集,各種不同的故事,折射出活着之上的喜怒哀悲,像一面面鏡子,映照出生物的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曲折與前行,展示出時代變遷中生态、人世間的漸變和嬗變。

毋庸置疑,凡是優秀的作家,大多具有人文學者的思考、人類學家的情愫、社會學家的眼光,并懷揣夢想,在追尋現實世界客觀性與表達作家個性特征之間,尋求令人難以忘懷的交集點。沈念和他的《大湖消息》就有着這樣的特質。他認為,變化的時代有大量鮮活經驗,值得去發現和表現,而密切關注現實,更能展現作家的情感态度、精神氣質和價值立場。書中一系列與江湖兒女有關的故事講述,呈現了洞庭湖生态曆史文化的時間史,包括人文精神、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生存狀态等諸多方面,成就了新時代記錄母親洞庭湖變遷的一部典型性文學樣本。

千百年來,洞庭湖滋養了燦爛的湖湘文化,也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沈念出生成長在洞庭湖畔,水源本就成為了其生命中的精神元素。他像水一樣在大地上行走,也在大地上書寫。我們是同鄉、同窗、摯友,曾有幸一起去洞庭湖走訪,在“水的行走”中探察生命的共同栖息地。談及為什麼要寫水的故事?沈念的初心依舊:“是時代和人民給了我靈感。在多次到這些地方走訪之後,時代的變化、人們的奮鬥和命運變遷,感動了我,鼓舞了我。”他選擇将行走的筆墨放在湖區許多既普通又不尋常的人身上,試圖在打撈他們的人生往事時将屬于江河、湖泊的時光挽留,學習承受艱難、困阻與死亡,嘗試以超越單一的人類視角,去書寫從城市奔赴偏僻之地的“我”對生活、生命與自然的領悟。

《大湖消息》引發了不少作家與讀者的共鳴。著名作家韓少功認為,沈念愛洞庭萬物,寫下這一本有關故園的夢境、詞典、時間史。《人民文學》主編、著名評論家施戰軍稱《大湖消息》“是靜的,靜水流深的靜,包容厚納、暖老溫貧、護生共長……在有造化無躁氣的文字中一派天然;《大湖消息》又是動的,心動神馳的動,天地之際、古今之變、人鳥之緣、水土之交,在有格緻無隔礙的篇頁上衆靈會通”。著名評論家王堯嘉許,“沈念把自然還給自然,又将自然生成為人文,這是一部中國版的《瓦爾登湖》”。

水走得很慢,我們也走得很慢。慢就是快,慢也能走得遠。但無論走多遠,故鄉的大湖一直讓沈念魂牽夢繞,成為他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也造就他作品的特質。這一特質不隻是文學意義上的,那些記錄了時間史、萬物志的文字,為讀者留下的不僅隻是生活圖景,還有精神與情感上的追尋。這些文字盡其所能想把江湖記憶收藏進來,那是沈念給江湖兒女的最高尊崇。我們尊重其文學價值,也會去研究作品深藏的社會變遷,以及文字背後給人帶來的思考與啟示。

(《大湖消息》 沈念 著 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給江湖兒女的最高尊崇——讀《大湖消息》有感

沈 念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曾獲十月文學獎、華語青年作家獎、三毛散文獎、萬松浦文學獎等。著有中短篇小說集《燈火夜馳》《夜鴨停止呼叫》,散文集《世間以深為海》《時間裡的事物》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