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氫燃料電池車冬奧成功“出圈”,“氫騰”不負所托

氫燃料電池車冬奧成功“出圈”,“氫騰”不負所托

極派Daily 原創

作者 | 楊成純

編輯 | 栾鶴

2月13日,北京驟雪普降。

延慶區西部的海坨山海拔2000多米,山勢險峻,截雲斷霧,地理學家郦道元在《水經注》中稱其“峰舉四十裡”。一夜北風吹過,山前盆地潮濕空氣被擡升,出現了“海坨戴雪”之奇觀。

2022年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之一的延慶賽區,正處海坨山麓,高山滑雪、雪車、雪橇等比賽項目在這裡舉行。

雪後山頂溫度驟降至零下30度,“海坨戴雪”令人望而卻步。山路陡峭回曲,路況濕滑,能見度很低。如何保證賽事人員按時到達場地,對燃料電池車的運力表現是個更新挑戰。

淩晨2:30,北京世園公園P5停車場亮起了一束束燈光。國家電投“氫騰”燃料電池大巴臨危授命,接駁運送國家高山滑雪場館的從業人員。60輛氫能大巴每天出車時間平均為22小時/車,成為保障服務冬奧會延慶賽區的主力。

氫燃料電池車冬奧成功“出圈”,“氫騰”不負所托

01

逆天改命

這不是氫騰第一次臨危授命,冬奧閉環管理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大挑戰。

1月21日,大風導緻高山滑雪中心纜車停運,延慶區交通指揮中心緊急排程氫騰大巴代替纜車接駁。

車隊每日淩晨三點出發,晚上12點結束。每日上下山200餘次,平均接送3000多人。

1月28日,北京冬奧組委釋出《北京冬奧會低碳管理報告(賽前)》,表示将按照“平原用電、山地用氫”的原則,在各賽區推廣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

事實上,氫騰大巴承擔了市内50%,延慶山地80%的運力。氫騰以不到200台的數量,雖不及日本豐田總量的一半,卻擔負起了冬奧運力的“半壁江山”。

然而,氫騰并非從一開始就是“天選之子”,經曆了從替補隊員到主力的曲折之路。

氫燃料電池車冬奧成功“出圈”,“氫騰”不負所托

時間回溯到2015年,北京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綠色奧運的理念随之産生。

2008年的北京夏季奧運會,運力結構上燃油為主,電能為輔。時過境遷,國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的中國,自然也要在環境問題上為世界做出表率——以雙碳政策為引導,以冬季奧運會為舞台,帶領全人類走向不僅“更高、更快、更強”,而且“更綠色,更環保”的新紀元。

綠色冬奧為什麼首選氫能?第一,氫能作為世界公認的“終極能源”,是最環保,最綠色的能源;第二,氫燃料電池涉及到

問題來了,國際氫能技術,日本一馬當先,難道北京冬奧要全部使用日本技術?中國能否實作技術自主?

02

氫騰誕生記

2017年,時任科技部部長萬鋼通路日本,會見了柴茂榮。在日本業界,柴茂榮已是燃料電池電極觸媒材料方面的頂層專家,是日本國家電池開發研究機構(GREEN)的 15人小組成員之一。

萬鋼深知柴茂榮對中國氫能技術發展的重要價值,盛情邀請他回國。

彼時,柴茂榮已旅居日本超過32年。

“如此長時間生活工作在日本,為什麼沒有加入日本國籍?”柴茂榮回答,“不是沒有機會加入日本籍,我是中國人,我一定會回來,我應該屬于中國。”

曆盡曲折終回國,柴茂榮面對的是一個完全碎片化的燃料電池國内市場——核心技術寥寥無幾,産業布局零零散散,供應鍊條起伏不定。相比锂電池所需的電力系統已經足夠完備,燃料電池的整個供應鍊條複雜且長,對技術要求也更加嚴苛。

要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高屋建瓴,也需要化整為零,解決氫的來源、制作、供應、安全和燃料電池汽車改造等一系列問題,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動力系統難題。

于是,柴茂榮作為首席技術官,帶領初創的國家電投集團氫能公司,開啟了精密部署。從燃料電池的系統性結構性機關着手,如催化劑、質子交換膜、氣體擴散層,到多層膜電極,再到金屬雙極闆,從上遊延展至下遊,打通全産業鍊。

氫燃料電池車冬奧成功“出圈”,“氫騰”不負所托

柴茂榮(左3)和科研人員共同緻力于國内燃料電池的進步

2020年,柴茂榮帶頭研制的燃料電池電堆及動力系統産品通過強檢并正式釋出,電堆額定功率88KW、體積功率密度達到3.2KW/L,系統額定淨輸出67KW,實作-30℃低溫啟動,在高性能、低成本、全自主方面領跑行業,與國際先進産品同台競争。

經過一系列的運籌帷幄,“氫騰”誕生了,這是大陸第一個全自主研發的燃料電池汽車動力引擎,性能媲美豐田“氫擎”。

03

奧運場外的科技比拼

2021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視察張家口奧運場館時說:“這次是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冬奧,為什麼我們的技術不拿上去試一試呢?”。此言一出,行業整體更是備受鼓舞,衆人披星戴月,晝夜兼程,立志要搭上北京冬奧這趟車。

氫騰先是在2021年4月的博鳌論壇上“小試牛刀”,在36攝氏度的高溫高濕環境下,順利完成運載任務。憑借“預賽”的完美發揮,讓擁有“中國芯”的氫騰成功跻身北京冬奧“決賽”,和發展多年、蜚聲國際的日本豐田燃料電池汽車共同服務于北京冬奧會。

冬奧會的電堆比博鳌論壇的電堆做了更新,車輛也從中車改到宇通。電堆功率115kw,體積功率密度3.4kw/L,系統淨輸出80.4kw,氫電混動最大功率240kw。

國家電投氫能公司和北京冬奧奧組委簽下“軍令狀”,承諾氫騰在北京冬奧會絕對“零失誤”,一旦出現任何運作偏差,比如抛錨、爬坡能力不足等,就立刻退出。

海坨山道山高路窄,坡道陡,6公裡路段,1500米落差,有14個180度的急彎。但令人驚喜的是,氫騰在和豐田的燃料電池汽車在延慶海坨山的‘爬坡較量’中,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

而且,氫騰每天6次往複,每輛車平均10000公裡,期間沒有發生過一起運作故障,充分彰顯了央企力量。

短短幾年,曾被認為是“雞蛋碰石頭”的國産燃料電池汽車,用大雪沖刷掉了所有的不被看好,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這場瑞雪,也預兆着大陸自主研發的燃料電池汽車的豐年即将到來。雞蛋雖然看似脆弱,卻可以孕育破繭而出的蓬勃生命。

氫燃料電池車冬奧成功“出圈”,“氫騰”不負所托

從博鳌的36度到北京冬奧的零下30度,從平地到山地,從淩晨3點到晚上12點,氫騰赢了。從各種質疑聲中穿堂而過,再一次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速度”和“中國制造”的奇迹。

冬奧已接近尾聲,氫燃料電池車冬奧成功“出圈”。

“這次在冬奧會上,我們第一次中國人自己的技術,和國際一流品牌在同一賽道比試,我們赢了!而且赢得非常漂亮。”柴茂榮不乏驕傲地說。

中國氫能發展方興未艾,“大國工匠”柴茂榮說:“就像萬裡長江已流過了環境最艱苦的青藏高原,來到了中下遊的平原地段,即将一馬平川。”

*題圖及配圖來源于視覺中國。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