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着幹?是時候了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着幹?是時候了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看到每個孩子的差異性,他們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不一樣,其實是進階動物才具有的一種表現。

當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個體「我」的概念,他們需要通過與環境的互動發展出自我。這個互動的一部分,便是和父母「抗争」。

我先來跟大家聊一聊原因,然後從原因入手,咱們再找找方法應對這些「小怪獸」吧。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着幹?是時候了

孩子的自我

從說「不」開始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着幹?是時候了

建立「生理我」:說「不」是孩子生理獨立的需要。

研究表明,18 個月大的兒童已經表現出明确的自我感,他們越來越把自己看成一個唯一、獨特的個體。[1]

也就是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和我們明顯地「叫闆來勁」。

其實如果細細觀察就會發現,在 18 個月之前,孩子已經開始了各項「叫闆來勁」的預備。比如說:

3 個月時,平時喝母乳的孩子,你給他奶瓶喂養,他可能會扭過頭去,拒絕奶嘴;

7 個月時,孩子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口味食物會皺眉頭,你再次把食物放在他的嘴邊他會搖搖頭,發出聲音表示拒絕;

10 個月時,孩子發現自己可以碰倒玩具和物品,于是反複碰到。

而且孩子逐漸發現,自己發出的聲音和動作,是可以影響父母和這個世界的,這為後期 TA 的自我意識發展奠定了基礎。

随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他們還會用語言表達「不!」「我不要!」來進行反抗。

是以看上去是孩子和我們「叫闆來勁」,其實是他們在表達自己做事情的渴望,這也是孩子生理獨立的需求。

所謂生理獨立主要指的行為上的獨立。想獨立成長,就必須生理有獨立的能力。比如孩子能自己獨立走路、吃飯等等。這些都是屬于生理上的獨立。這種獨立具有一個過程性。

比如母親從懷孕到生産,剪斷臍帶孩子要自己獨立學習呼吸、含乳和消化。隻有生理上獨立了,才有後續心理獨立的發展。

建立「心理我」:低齡孩子「不聽」我們的,更聽從于自己的原始本能。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着幹?是時候了

對于 3 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聽從父母的建議,他們更遵從自身内在的引導。

我們經常會驚訝于孩子身上無限的精力,他們似乎可以一整天活動而并不覺得累。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的一項體力活動指南指出:

針對 3 至 5 歲兒童的學齡前兒童應全天處于活躍狀态,以促進生長發育。

照顧這個年齡段兒童的成年人應該鼓勵兒童積極玩遊戲(輕度,中度或劇烈強度),并且每天至少 3 小時。[2]

要知道活力滿滿的 6~17 歲兒童和青少年,每天也就建議進行 60 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3~5 歲的孩子是他們的三倍!

當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願意聽從我們的指令,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或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服從我們。隻不過是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活動,恰好滿足了孩子内在成長的需求,給予了孩子心靈成長的養分,讓「心理我」得以成長。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的「生理我」和「心理我」就不能得到發展,自然也就會産生對抗的力量。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着幹?是時候了

「白熊效應」

孩子更叛逆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着幹?是時候了

頻繁對娃說不可以,容易觸發「白熊效應」,使孩子更「叛逆」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 · 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要求參與者可以随便想象任何東西,但是不要想象白色的熊。

結果參與者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就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

是以可想而知,在日常生活裡,

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要跑!」,孩子聽到的是「跑!」;

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要大吼大叫!」,孩子會叫得更大聲;

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許碰!」,孩子更想拿起來摸摸看。

「不要這樣做」「不許那樣做」的語言模式,很容易觸發「白熊效應」:你越不想要的東西,反而越會占據你的思想。

我們糾正的念頭越強烈,孩子感受到的是更強烈的反差回響。這也是父母越不讓孩子做一件事兒,他卻越來勁的原因。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着幹?是時候了

聰明家長

日常都會這麼做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着幹?是時候了

那做父母的又該如何應對這一點呢?面對越說「不行」越來勁的小臭孩兒,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做一名「成長型父母」。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具有獨立思考空間,不僅是讓孩子能夠自己獨立去完成某件事,還可以幫助他在遇到難題時能夠獨立去思考解決的辦法。

讓孩子參與日常生活:提升自我價值認同感

我們還要認識到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孩子自我價值的認同感,不需要去上高昂的早教課,僅通過讓孩子參與日常生活就可以獲得。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減少對抗,創造一個讓孩子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環境,比如說:

a.在洗手台下面加一個踩腳蹬,孩子就可以自由上下洗簌,而不需要父母駕着洗;

b.使用小号的倒水壺,友善孩子雙手抓握自己倒水喝,而不需要父母提醒喝水;

c.進門玄關安裝矮的挂鈎,孩子就可以直接脫下冬天的帽子和外套挂好;

d.減少衣櫃裡衣服的儲存量,孩子就會更容易管理自己的物品,更好的選擇今天穿什麼。

通過模仿大人的行為,孩子發現自己可以照顧自己,甚至照顧身邊的人,TA 會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多麼有能力的人。

他可以為家庭、為其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如此孩子也會減少與我們的對抗。

自由不是放縱,管教要有度

在一次次的經驗中,孩子會更加了解自己,明白如何與他人、環境更好的互動。

對于會威脅到孩子人生安全的事情,父母要做到反複明确規則。比如在外出行必須牽父母的手、不玩打火機、不把手放在插座的洞裡等等。

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或者去拜訪朋友時,也需要提前告知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可以的,而什麼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做到心中有規則,行為有忌憚。

至于那些不會對孩子造成重大人身安全的事情,則可以讓孩子适當承擔後果。

比如說将鞋子穿反了,但是他執意要出門。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決定,讓他自己承擔随之帶來的後果。

TA 或許會覺得腳不舒服,或許會摔倒,但這都是長大的體驗呀!

注:部分圖檔文字出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删除。

喜歡可以關注小蛙,還有更多文章更新等你來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