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址的事,還沒有最終确定”。
近日,特斯拉對外表示有關其國内第二工廠選址沈陽市大東區的消息不實,并表示特斯拉國内第二工廠的選址目前仍未确定。
一時間,“特斯拉選址之謎”在各大社交網絡傳得沸沸揚揚,也再度留下懸念。
實際上,在沈陽被傳出與特斯拉的“绯聞”之前,重慶、青島、西安、深圳等城市都曾傳出會參與到這場“選址争奪戰”。

就在這場“選址争奪戰”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似乎又迎來一位新選手。
2月14日,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委副書記、省長、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到廣州市進行調研,并表示:“引進布局更多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好、面向未來的産業項目,努力把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合作戰略平台。”
在官媒報道中,有兩個關鍵詞“創新”和“國際合作”。
結合特斯拉選址這一近期熱點,其話裡話外似乎也給外界釋放出一個重磅信号——廣州也要來争上一争。
那麼,到底誰又能最終拿下特斯拉第二工廠?哪座城市又是最契合特斯拉的“天選之子”呢?
特斯拉的“绯聞對象”
有了上海超級工廠的示範效應,考慮到其巨大的經濟、産業價值,特斯拉第二工廠的競争堪稱空前激烈。
但在這之中,有兩座城市呼聲最高,一個是青島,一個是重慶。
青島,一改傳統汽車時代的弱勢格局,在新能源汽車布局上走上前列,目前擁有一汽大衆、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北汽、奇瑞6家整車廠,擁有完善的汽車上下遊産業鍊。
再者,青島還擁有天然良港青島港,也是全球有名的港口,對于有出口需求的特斯拉優勢明顯。
據功夫汽車了解,青島曾參與過特斯拉第一工廠的角逐,由于當時特斯拉的重要訴求之一是不合資,希望能獨資開發。
但是,由于彼時大陸股比政策還未明确,是以無法滿足這一要求,最終與特斯拉在華第一工廠失之交臂。
其次是重慶,一度為全國汽車産銷第一大城,但受産業格局影響,汽車工業不複以往。
而重慶之是以被列在了第二工廠的備選名單中,原因是在2020年,重慶市曾對特斯拉表示,很樂意特斯拉來重慶建廠,希望雙方能進一步拓展合作。
此前,特斯拉中國高層曾密集到訪重慶,于是有聲音傳出,特斯拉有意将第二工廠落地重慶。
加之在新能源産業上,長安阿維塔、金康賽力斯傲圖等産能逐漸釋放,重慶也有體系配套能力優勢。
此外,重慶經濟發達、人口規模龐大,新能源市場需求最為旺盛。靠近核心市場,也意味着能夠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吸引力頗強。
總的來說,從市場角度分析,無論是體系配套能力優勢、成本優勢、還是區位優勢,重慶和青島都希望頗大。
選址争奪戰,廣州才是“最終BOSS”? 惹人遐想……
事實上,在本次特斯拉第二工廠的“争奪戰”中,國内确實有許多城市都聞風而動。
然而,放眼全國,廣州優勢的獨一無二。
2021年,特斯拉在上海市的銷量排名全國第一,高達51818輛,而緊跟其後的就是深圳市,銷量達到了24225輛,而廣州市的銷量也達到13417輛。整體來看,特斯拉在廣東省的銷量也位列國内第一梯隊。
是以,如果按照市場需求的高低來預估,廣州取勝的機率無疑相當大。
其次,廣州是國内新能源汽車重鎮,擁有完善的汽車上下遊産業鍊。
就譬如之前特斯拉有所“意動”的南沙區,其已經連續四年汽車産值突破千億元,這是基礎。北部黃閣國際汽車城、中部明珠灣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區、南部萬頃沙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園,這是南沙的布局。
基礎之上,南沙區還是首批“國家級自動駕駛和智慧交通示範區”,也有創新技術發展的土壤。
再者,廣州擁有全世界前十的超級大港——廣州港,也是全國外貿大港,這對于特斯拉出口國外也有着天然優勢。
從這些優勢來看,對比國内其他城市廣州完全可以說一句:“你有的我都有,你沒有的我也有!”。
對比廣州,重慶地理位置不錯,産業鍊也有優勢,但距國際市場較遠,缺乏大型港口這一核心要素。青島汽車工業底蘊深厚,離出海口距離也不算太遠,但本地需求不算強勁,離核心市場有一定距離。
是以,廣州占據了絕對優勢。
而在廣州的所有區中,南沙無疑呼聲最高的,首先有港口優勢,其次有稅收政策,産業鍊也完備。
再加上這次廣東高層高度重視下,南沙信心十足。
事實上,早在2018年,特斯拉宣布其海外首家工廠落地上海之前,南沙曾無限接近過特斯拉。
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能落地。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間節點上,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規劃與廣州市南沙區十分契合,這次或許就有充足的“想象空間”了,可以好好期待一番。
功夫拍案
無論怎麼說,特斯拉要在中國投産第二個超級工廠,已經是闆上釘釘事件。
由于其能帶動巨大的産業鍊條,帶來巨大的稅收,是以自然成為各地政府競相争取的“大項目”。
當然,功夫汽車也認為,希望各地間的競争更多是一個良性競争,比拼的是自己的營商環境、産業基礎以及配套,而不是一味比拼給出的政策大紅包,讓特斯拉成為鹬蚌相争中的那個“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