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便老是不成形、腹瀉,真的就是癌症來了?

曾幾何時,網上開始有一種恐怖的說法:“大便長期不成型、變形、持續拉肚子,就是癌症的信号!”

事實果真如此嗎?

今天咱們就說說這個話題!

什麼叫“腹瀉?

簡單講,腹瀉就是俗稱的拉肚子,是指排便在一天内超過3次,或者糞便中脂肪成分增多,或帶有未消化的食物、黏液、膿血者。

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1、急性腹瀉

多見于腸道感染、食物中毒、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急性局限性腸炎、腸型紫癜等。

最常見的是因為飲食不潔、飲食不節引起的,就是“吃壞了肚子”。

還有就是服用某些藥物也會導緻腹瀉,停藥即可消失。

2、慢性腹瀉

如果超過2個月者,要考慮兩個方面:

一是消化道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腸道感染、發炎性腸病、腸道惡性良性腫瘤、胃部疾病胰腺疾病和肝膽疾病;

二是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及代謝障礙疾病、其他系統疾病、藥物不良反應和神經功能紊亂。

可見,急性腹瀉,和癌症關系不大;持續性、間斷性纏綿不愈的腹瀉,才需要高度重視。

大便老是不成形、腹瀉,真的就是癌症來了?

長期腹瀉,可能與哪些癌症有關呢?

長期慢性腹瀉,其實大多數是良性疾病。比如以下幾種:

1、腸易激綜合征,

2、發炎性腸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3、腸道菌落失調,

4、良性胃腸疾病,比如胃炎、胰腺炎、膽囊炎、慢性肝炎等。

當然,某些惡性良性腫瘤也會出現腹瀉!我們稱之為癌性腹瀉。

但是,腹瀉和癌症搭上關系,不能單憑一個孤立的症狀,因為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往往會伴随一個症狀群,而且不同髒器都有各自的特異性。

如果你存在長期腹瀉或是腹瀉時伴随以下症狀出現,可能就是某些癌症的信号,一定要及時就醫,查清病因,接受正确診斷和治療。

大便老是不成形、腹瀉,真的就是癌症來了?

1、結直腸癌

特點: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大便性狀改變、或夾帶膿血、腹痛等

大小便規律的人突然變得大便次數頻繁或明顯減少,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早上起床後腹瀉、大便變細、有溝槽等,特别是同時伴有黏液血便、膿血便、便中帶血呈鮮紅色或果醬色等,或原因不明的貧血、消瘦、無力時,要高度警惕。

檢查建議:大便潛血試驗、腸鏡檢查。

2、胃癌

特點:腹瀉伴惡心、反酸、胃痛、黑便等

胃癌早期表現常與一般的胃病很相似,難以區分,容易被人們忽視。

如果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大便呈黑色,同時伴有食欲不振、體弱乏力,以及惡心嘔吐、胃部灼熱感、上腹隐痛等,要考慮惡性良性腫瘤的可能。

尤其是40歲以上人群,出現類似症狀,一定要引起警惕!

檢查建議:胃鏡檢查、惡性良性腫瘤标志物篩查。

3、肝癌

特點:腹瀉伴上腹部痛

在肝癌病人中, 腹瀉為首發症狀者不乏鮮例。

有人曾對3254例肝癌病人統計中發現, 以腹瀉為首發症狀者占 5.8% 。

發生腹瀉的原因, 是肝癌細胞在分裂增殖過程中, 可産生胃泌素、血管活性肽、前列腺素 F2 等物質,肥大細胞受到這些物質的刺激後,便會增殖并釋放出過多的組織胺,促使腸道黏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腸液分泌增多而引起腹瀉。

是以,中老年人,特别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出現腹部右上方不适、肝區腫大、悶痛并逐漸加重,或食欲不振、逐漸消瘦者,要盡早到醫院接受檢查。

檢查建議:血清甲胎蛋白( AFP )、B 超、CT 。

4、胰腺癌

特點:長期上腹部不适、慢性腹瀉、黃疸

胰腺癌患者出現腹瀉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胰腺癌發病率不高,但是惡性程度非常高,一般等到确診的時候大多就是晚期了,生存期大多在6個月到1年左右,生存期短的病人甚至在确診後預期時間不到3個月。

導緻胰腺癌腹瀉原因,主要由胰腺組織受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

正常情況下,胰液内的胰蛋白酶原無活性,待其流入十二指腸,受到膽汁和腸液中的腸激酶的激活作用後,方具有消化蛋白質的作用。

由于胰腺分泌液不足,部分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會出現腹瀉。

是以,難以解釋的上腹不适,反複腹瀉、脂肪瀉,消化不良,腰背部疼痛,以及非膽結石等引起的黃疸,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症狀,應該引起重視。

檢查建議:核磁、CT、超聲内鏡。

大便老是不成形、腹瀉,真的就是癌症來了?

5、肺癌

肺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慢性咳嗽、胸痛等,但是,也有少數的人會出現腹瀉的情況。

建議檢查:胸部CT

小結:

實際上腹瀉是非常常見的症狀,一般不會是癌症的表現。

因為癌症的症狀不會是單一出現,也不一定是以腹瀉為第一症狀。是以不能作為某種癌症的報警信号,靠譜的是年年體檢!

一旦出現長期腹瀉,經過規範治療不見好轉,或者伴随有其他全身症狀,要引起高度警惕,積極到規範醫療機關尋求幫助。

對于一些經常腹瀉,去查不出原因的,要考慮功能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病因具體并不明确,可能與飲食習慣、精神心理壓力、食物不耐受、胃腸道動力異常都有關系,屬于一種功能性病變,可以通過自我調節、飲食注意,服用益生菌來調理。

來源 | 胃腸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