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句句在理!好家長真的就應該這樣做,你同意嗎?

點選"微笑如歌"關注我們。

句句在理!好家長真的就應該這樣做,你同意嗎?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生涯探索期,他們開始嘗試從自己感興趣的一些活動當中去進行自我能力、角色及外部世界的探索。

既然是處于探索期,那麼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就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選擇專業的困惑、對職業世界的迷茫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等,當這些青少年發展中常見的問題放到新聯考的背景中時,就亟需家長們及時更新自己的觀念,與孩子一起面對。

01

家長如何科學理性地引導孩子的選科和學習?

首先,家長要引導孩子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盡管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但是多數家長應該沒有嘗試過給孩子360度全方位的評價。

什麼是360度全方位的評價?

就是既要看到孩子的缺點,更要看到孩子的優點,往往現實中家長關注更多的是孩子的缺點,尤其是學習中的弱勢,但其實從不同角度看到孩子的優點更重要。比如孩子對哪些方面特别感興趣、喜歡投入精力去研究什麼、語言能力或動手能力哪方面更強、性格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價值觀上更偏向什麼等等,像這樣全面的評價,對孩子更有意義。

其次,幫助孩子科學分析學科學習的特點,比如孩子的某一學科成績不太理想,那麼家長要關注的不僅僅是成績,因為這隻是表面現象。家長要做的是從歸因的角度去幫助孩子分析,因為學習的結果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外因有試題的難度、考試時的身體狀态;内因有自身的興趣、努力程度、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

最後,如果家長感覺難以給到孩子更好的建議和指導,可以适當借助測評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賴測評工具,家長可以以測評的結果為參考,進而與孩子一起做更科學的分析和選擇。

02

如何對待孩子高中階段的每一次考試?

作為家長,首先要讓自己擁有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高中三年是一場長跑而非短跑,長跑需要的是耐力和堅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持續發力,同時也要允許出現波動,這才是相對理性的心态。

對于孩子在高中階段的每一次考試,家長要從認知調整的角度和方法支援的角度來看。所謂認知調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看待考試的意義和價值,看到考試成績背後的東西。

對于孩子來說,高中三年會有無數次考試,如果單以期中、期末考試來統計的話,大概就要有十幾次。

如果孩子把每一次考試都當做是對前一階段知識的查漏補缺,那麼他會感謝考試。

如果孩子把每次考試都看作是衡量自己價值的事情,考不好自己就是失敗的,那麼他會很痛苦。

是以孩子之是以害怕考試,更多的是害怕考試背後的東西。比如父母失望的眼神、生氣的話語,甚至批評指責等。從這個層面來說,相比孩子,父母更應該調整對考試的認知。

而所謂的方法支援,意思是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給孩子的學習做支撐。比如通過資料分析,把孩子各學科、各階段的成績做橫向和豎向對比,就能夠很直覺看到孩子不同學科的發展特點,也可以從時間點判斷某一部分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03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七大誤區

誤區1:不關心孩子内心想法

很多家長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真正在想什麼,隻是一味幹涉孩子的思維,希望孩子順着自己指好的路往前走。事實上,孩子們有靈魂有思想,更希望自己内心的想法能被傾聽被尊重。

誤區2:認為孩子的事不值一提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話總是不以為然,認為孩子遇到的事都不值一提,這種做法會導緻孩子不願向家長訴說煩惱,認為”說了也沒用“,不會得到重視,甚至招來家長的笑話:”這點小事有什麼,沒關系的。“

誤區3:對孩子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

一些家長常常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卻”嚴于律子/女,寬以待己“,一旦孩子指出自己的錯誤,就認為孩子是在頂嘴。在這類家長眼裡,孩子是否聽話就是判斷好孩子與壞孩子的重要标準。

誤區4:與孩子溝通時缺乏耐心

很多家長與孩子溝通時,總是認為孩子的想法很荒謬,甚至認為隻是狡辯、借口,從來沒有耐心認真聽孩子把話講完。對于大部分事情他們根本不想征求孩子的意見,也從不願聽孩子解釋。

誤區5:跟孩子聊天,話題隻有“學習”

一些家長雖然每天将孩子的身體照顧地無微不至,但一旦開口聊天,總是會沒完沒了地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每天與孩子交流的話題總是圍繞着成績、作業、考試、分數......

誤區6:用大道理代替貼心交流

部分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總是先羅嗦出一段大道理,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如果孩子不贊同,就會喋喋不休地說下去,直到孩子接受為止。相比這種溝通方式,孩子會更喜歡平等的交流,即使他們的某些想法暫時不被接受,也能夠被尊重表達的權力。

誤區7: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靜的教育

孩子考砸了,狠狠地批評一頓;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先不分青紅皂白地發一頓火......相比發火,心平氣和的溝通往往能産生更好的效果,也會讓孩子更願意改正。

04

如何跟孩子溝通?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中國的家長們往往喜歡做主包辦,勞心勞力但結果卻經常是不被孩子了解,甚至還要受到埋怨。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奪,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不可否認,家長的社會經驗比孩子更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确實是捷徑,但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未必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

對于高中家長來說,無論是在指導孩子選擇興趣愛好上,還是在學科專業的選擇上,家長務必要做到:“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受年齡和閱曆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準确、不恰當的成分,家長不要俯視,而要平視,要以溝通與協商的方式求同存異。“當我發現他們能尊重我時,我也是會講理的”。

第二,不要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不少家長喜歡在飯桌上教育孩子,趁着吃飯時間對孩子問東問西,或是大講道理,但用這樣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說教,不但不能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這會直接導緻孩子沒有食欲,消化不良。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厭食症,健康狀況堪憂,進而影響生活與學業。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問或是責怪,會讓孩子形成抵觸心理,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系的溝通。嚴重的,甚至會導緻孩子一到吃飯時心裡就會高度緊張。時間久了,可能會造成心理疾病。

在飯桌上最适合最簡單的交談。尤其對于學業繁重的高中生來說,父母更應在飯桌上為孩子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學校發生的趣事,帶動孩子的快樂情緒,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或者問問孩子今天的安排。

第三,與孩子像朋友一樣溝通

研究表明,與孩子像朋友一樣溝通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效果最為明顯的溝通手段。

很多家長盡管能做到與孩子像朋友一樣溝通,但溝通的目的卻并不”單純“。直白來說,很多家長“屈尊”與孩子交朋友、平等對話的目的,還是要教訓孩子,希望能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複制、粘貼到孩子的腦海裡。這顯然走進了溝通的誤區,家長與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響、教育,而是要了解、傾聽。

“傾聽是高明家長的必備技能”,想要實作傾聽家長首先要獲得孩子的信任,隻有以信任為前提,家長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時,傾聽是為了了解孩子的需求,那麼在有效傾聽後,就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完全照搬家長的方案,家長要有妥協,要有商量,要給彼此餘地。

青科大

綜合評價招生錄取資料

句句在理!好家長真的就應該這樣做,你同意嗎?

2021年最多能省47分,至少節省20分;2020年最多節省51分,至少能省26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