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爸爸,我想聽故事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他這樣給孩子講着故事。

趙銘從小就和别人不一樣,做事總是慢吞吞的。還得勞累爸媽和别人解釋,自己兒子太老實,大家多包涵。

其實鄰裡都知道,那孩子反應有點慢。但沒人願意說破,這成了衆人皆知,且需要保守的秘密。

因為這種情況,趙銘的每一步都比别人遲:上學被學校挑,晚了;就職被機關挑,又晚了;成年被别人挑,還是晚了。多次相親也不行,後來還是親戚給介紹老家的女子,才結了婚。

半輩子過得混沌,讓老兩口操碎心。

人到中年,趙銘的兒子降生。

爸爸,我想聽故事

醫院證明孩子反應正常,一家欣喜若狂,爸媽更是松了口氣。

小孫子被視若珍寶。愛是愛不夠的,爺爺奶奶摘星攬月,媽媽每天換花樣弄吃的,但對趙銘這個爸爸來說,就比較撓頭了,他不知道怎麼愛才好。

趙銘白天要上班,晚上才能和孩子相聚。他苦惱自己怎麼和孩子相處,後來還是同僚一句話點醒了他:小孩子嘛,給他講故事就好了。

從那天開始,趙銘每天都給孩子講故事。但他本來不是聰明人,隻記得一個小時候聽過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簡單,隻有兩句話:

“從前啊有座山,山上啊有座廟,廟裡啊有個老和尚講故事,講得是什麼呀……”然後從頭開始講。

趙銘覺得這是最完美的故事,簡單好玩。

爸爸,我想聽故事

每天都給小孩子講相同的故事,孩子慢慢長大,對這個故事不愛聽了。趙銘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甚至不敢面對孩子。

孩子重病發燒,一家人急壞了。趙銘在病床前摸着孩子的腦門,又開始講故事。他聽到孩子說,爸爸,我想聽别的故事。

或許是福靈心至,或許是父子情重。他開始給孩子講了個不一樣的故事。

開頭還是在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老和尚在講故事,但後面,有位小和尚來敲門了。

其實,哪裡有什麼小和尚。這是趙銘把自己過往編成的故事。

他講那個小和尚,給老和尚講自己在上山時摔了好幾個跟頭;外面有更多的小和尚笑話他;講大家欺負小和尚,但小和尚不想和大家生氣。

這個故事,用光了他所有的智慧心力。效果很好,孩子愛聽,但他并不高興,隻是自責破壞了原故事的完美。

但是看到孩子在他的懷裡睡着,又覺得欣慰。

孩子的病好了,他每天又喜歡上聽爸爸講故事。趙銘也把自己每天遇到的事,都編成故事給孩子講。

爸爸,我想聽故事

受爸爸的影響,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講故事的方式,而且發揚光大。

在學校裡,同學們都喜歡他,他是班裡的故事大王。甚至隻要站起身,随口就能說出一段好玩的故事。連老師都誇他有細膩的情感,敏銳地觀察,流利的口齒,清晰的思維。

但孩子最喜歡的故事開頭,還是“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學校的老師沒見過孩子的爸爸,因為每次家長會都是媽媽來的。大家猜測他的爸爸,除了工作忙碌,肯定是一位有知識,有經曆,有愛心的好爸爸。

……

人生精彩,是用了不同材質來續貂。

————

“狗尾續貂”出處自唐代房玄齡《晉書·趙王倫傳》。原文是“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古代官員以貂尾為冠飾,但晉代封官太多,貂尾不足,就以狗尾替貂。後來比喻用次品續在珍品之後。

這是第(29/365)個故事。請關注我,看更多原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