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口吃怎麼辦?掌握這個核心,聰明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對于我們來說,口吃再熟悉不過了,很多人視口吃為一種疾病,把它與感冒發燒等同,治療方法也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

然而口吃從來都不是一種疾病,它是一種和遺傳基因、神經發育、心理因素和語言行為等諸多方面有關的語言失調問題。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有口吃迹象時,不免手忙腳亂、慌裡慌張,不知道到底是去醫院就診還是直接到語言機構進行語言矯正,就怕選錯方向耽誤孩子的一生。

作為語言矯正領域的從業者,我們還是建議家長先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排除可能存在的器質性問題,然後再拿着醫生的診斷書來找我們,可以幫助我們對孩子口吃問題的判斷更快更準。

孩子口吃怎麼辦?掌握這個核心,聰明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此之前,缺乏經驗的父母往往會劍走偏鋒,利用上一輩的經驗或者從網絡上查到的知識自行對孩子的口吃進行糾正。由于方法不科學,孩子的口吃隻會愈發嚴重。

說到底,某些家長一是沒有對口吃進行深入研究,二是缺乏應對口吃和育兒的經驗和能力,隻會适得其反,最終落得個好心辦壞事的結果。那麼,對于口吃,我們需要了解什麼呢?

這些因素會讓口吃固化

絕大多數語言發展期的口吃問題是可以在自然生長條件下或通過外界輔助得以恢複的,其中隻有5%演變成真正長期性的語言障礙。話雖如此,可大陸大約有1200-1500萬名口吃患者,群體是非常龐大的。

學齡前兒童罹患口吃的機率也并不算高,大概在1%-3%之間,他們中的大多數孩子的口吃會随着語言能力的提升而逐漸消失,隻有少部分孩子的口吃會延續到學齡。可别小看這個數字,其中有不少孩子長大後因為口吃而産生自殺傾向了。

歸根結底,孩子的口吃是否會發展為頑固性的還要看引發口吃的原因。如果你的孩子占了下邊四個條件的三個及以上的話,父母就要對孩子多加關注了:

1.遺傳因素

醫學證明,口吃是具有遺傳性的。孩子的家庭成員若是有人存在口吃的毛病,那麼下一輩人中出現口吃的幾率也較高。

孩子口吃怎麼辦?掌握這個核心,聰明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2.性别

因為語言能力是有性别差異的,女孩的語言能力總是比男孩要發育得更好一些。據統計,男孩口吃的發生率是女孩的3-4倍。

3.年齡

若孩子在3歲6個月以前出現口吃,那麼自愈的機率會比3歲半之後出現口吃的孩子要高一些。

4.持續時間

如果孩子出現口吃問題,家長卻沒有及時發現及糾正,讓口吃情況持續半年以上,那麼孩子自愈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口吃矯正的核心是穩定,家長的耐心是關鍵

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跟我們講:孩子在家說不清楚話或者結巴時,就會跟孩子說“慢慢說”“不着急”。慢的确是口吃矯正快速見效的捷徑,能有效克服神經沖動引起的肌肉緊張現象。不過,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口吃的複發反彈。

還有的家長是急脾氣,對待孩子缺乏耐心,面對說話磕磕巴巴的孩子,動不動就用“你慢點說!”“說錯了,重新說!”等話語刺激孩子,導緻孩子對說話愈發恐懼。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合理的,口吃矯正的關鍵在于穩定。

孩子口吃怎麼辦?掌握這個核心,聰明的家長可以這樣做

口吃的形成原因中,性格問題占了很大比重,口吃孩子越想完整說一句話,越是發不出語音,就越着急。口吃矯正正是要幫助孩子達到并鞏固在發音器官協調、呼吸狀态平穩、情緒穩定的情況下語言流利的狀态。

就好比發生火災時,最好的應對心态不是慢,也過于慌亂也會不知所措,甚至反而對救火幫倒忙,這時最需要的就是鎮定的心态,這樣才能保持頭腦的清晰靈活。

我們雖然不是唯心主義者,但精神和心理上的鎮定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如果口吃的孩子學着保持平靜,他的心跳和血壓就不會加快和升高,整個人體機能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态,說話時自然就不會結巴了。

是以,口吃矯正的家庭行為不在于家長的經驗有多麼豐富,隻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将語言的穩定性擺在第一位,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器官狀态、神經狀态和呼吸狀态,并且通過性格塑造終身保持這個狀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