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想要睡好覺,先從這3件小事做起

心理學家:想要睡好覺,先從這3件小事做起

谷愛淩分享自己成功秘訣時表示“秘密物質是每天睡10小時覺。”睡得長時間睡眠品質越好嗎?

充足的睡眠,可以更好地保證精力和體力。如果你能夠(主觀評估):第二天精神狀态良好,心情愉悅、身體舒暢,注意力集中,工作學習效率高;平日不糾結睡眠(狀态)、不在意睡眠(時間)、不關注睡眠(品質);在相對短時間内自然地入睡;整晚睡眠狀态平穩,何必糾結睡眠幾小時?

美國睡眠協會在2017年的《睡眠品質建議》,審視睡眠品質(客觀的量化)的名額:

a.能在30分鐘内入睡

b.半夜醒來後10分鐘内能再次入睡(包括上廁所)

c.每晚醒來5分鐘以上不超過1次

d.在床上,有85%的時間在睡覺

對照一下自己兩周至近兩個月的睡眠,以及平時的精神狀态,總會出現睡不好、睡不着,心情煩躁易怒,如何治療治療更有效呢?

心理學家:想要睡好覺,先從這3件小事做起

感性認知上,戰勝對失眠的恐懼

《情緒自救》一書提到:失眠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睡不着的焦躁,更可怕的是我們錯誤、不良的心态下,所導引出的對失眠的恐懼。失眠,其實是潛意識對意識的恐吓,在某種程度上看,它帶有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就像“墨菲定律”一樣,越擔心失眠就越會失眠。

是的,失眠的痛苦更多是人為制造出來的,而你現在遭受的苦,正是你上一刻“不知、不明”中,稀裡糊塗中給自己制造的睡眠枷鎖。

想要破除對睡眠的恐懼,不管你曾經有多久都沒睡好了,你需要在頭腦層面建立這樣的認知(時常暗示自己):我一定能好好睡覺!睡眠是我的本能,而不是努力尋求的結果,我隻要保持平等心,睡眠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就會越來越好。相信相信的力量!

心理學家:想要睡好覺,先從這3件小事做起

理性思維上,睡眠中不認同任何想法

有位焦慮型失眠的朋友,留言告訴我:她睡不好起因是樓上太鬧,有一點動靜,就胡思亂想,覺得是鄰居針對她,故意讓自己睡不好。

吱吱的椅子挪動聲、踏踏的走路聲,有聲音的情境中,她就會不由自主地産生一些自動化的想法:樓上的就是不想讓我好過,與之相對應的情緒反應:憎恨、厭惡,心煩,身體燥熱等,繼而産生翻來覆去也睡不着行為——失眠了。

不難看出失眠的走向:自動化的想法——不良情緒——行為。出現了負性想法時,去認同這個想法、跟随它,然後就有了一系列的煩惱。是以,無論在睡眠中,你産生什麼樣的想法,是關于睡眠本身的、是關于學習工作的、是關于人際關系的,不管是什麼,你都不認同它、不把它當真,不理、不睬,不管它。

世上本無睡眠亦無失眠,不為失眠去做什麼,也不為失眠而放棄什麼,隻是“不為所動”。

心理學家:想要睡好覺,先從這3件小事做起

實踐行為上,阻斷胡思亂想,專注重心

是睡眠、是生活、還是任何其他的事情,唯有把握住重心,才能不為雜念所亂、持續健康發展。我們人的重心就是當下,專注當下,紛擾會被自動化解,持續地與當下同在,智慧自動生成。

專注當下的工具——呼吸,觀息法,借由觀察呼吸的方式建立情緒的自我平衡,也是淨化内心的作用,在呼吸上的心,也就沒有再跟睡眠也好、焦慮失眠也好,沒有再繼而糾纏、參與,斬斷胡思亂想,沒有認同。

針對慢性失眠症及長期失眠的人,可以參見《情緒自救》一書中靜坐觀息法,每天至少兩次、每次20分鐘(起)的練習,能夠透過對身心變化的實像,時刻關照專注當下的重心,建立不糾結的平等心,增強覺知力。不再擰巴的心,身體需要不就自然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