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13日,北京迎來虎年的頭一場春雪。故宮也因這場雪再上熱搜——六百年的紅牆黃瓦與翩飛白雪,交織出一幅人間勝景。
浪漫的說法是,一下雪,故宮就成了紫禁城;
現實版則是,一下雪,故宮博物院的門票就秒空!

2月13日,一場春雪降臨北京,銀裝素裹的故宮,更有一番别樣的風韻。遊客們紛紛打卡,領略紅牆碧瓦迎春雪的故宮雪景。圖檔來源:ICphoto
此言着實不虛。天氣預報2月13日會下雪,故宮門票在此前幾天幾乎就被預訂完。能當天直接“進宮”的“小主們”,都是手握故宮年票這一神器。
雪花翻飛中,格格、嫔妃、太後們紛紛“現身”,如果看到身着飛魚服的錦衣衛也不用驚訝,畢竟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家。
當然古裝也不僅限明清,衆多着漢服、披大氅、貼花钿、戴步搖、執纨扇裝扮的遊客們在雪中徐行,即使被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多瞟兩眼,也絲毫不影響她們在雪中的賞玩之趣。
2月13日,北京迎來農曆壬寅虎年首場降雪,群眾在雪中遊覽故宮。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事實上,除了為古裝風的拍攝而來,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身着漢服出行。來故宮,大概是中國每個古風愛好者的終極夢想之一。
毫無疑義,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的集納之地,無論是文物收藏之精,還是建築技藝之妙。曾經的“故宮跑”,現在的門票秒空,背後展現的都是傳統文化複興和崛起的力量。中國人越來越希望親近和自己血脈相連的元素,文博場館裡過大年變得越來越常見。
近些年,故宮博物院也用盡渾身解數,讓故宮的形象更親民,讓冷冰冰的文物和建築都有了溫度:通過數字技術讓《清明上河圖》“動”起來,時隔千年的大宋繁華躍然于人們眼前;高冷的雍正、乾隆皇帝比起剪刀手、玩起cosplay毫不遜今人;年年如約而來的《故宮月曆》從紅磚頭變身為時尚國潮風,暗含高科技,令人耳目一新;故宮太和殿的脊獸們更是化身“萌萌哒”小怪物們進入書本和舞台,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一幅《千裡江山圖》在今年春晚活化為舞蹈《隻此青綠》,驚豔全中國。
正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何以中國”大展,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能讓人最直覺感受中華文脈源遠流長的傳承:中華文明始自涓微,五千年文明史先後發祥,如滿天星鬥,而後逐次凝聚,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鑒不斷演進,直至荟萃精華,兼濟天下。從首現“中國”字樣的何尊,到承載“願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寓意的金瓯永固杯,從隋代的胡人吃餅騎駝俑、宋代的銀鎏金鑲珠金翅鳥,到鮮卑金步搖、元代青花瓷,國寶級别的重磅展品讓人一眼千年。
傳統文化的出圈展現在方方面面:一飲一啄、衫履帽冠,中國人早已不滿足吃飽穿暖,有文化底蘊的設計更能赢得消費者的心;三星堆開出的各種文物“盲盒”、年度十大考古結果的揭曉,總能吸引國民級的關注度;演出舞台上、銀幕大屏間,閃現着敦煌飛天、哪吒鬧海……凡此種種,無一不在顯示着傳統文化的溫度和張力。浸潤在文化自信的中國人,更敢于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演繹“中國式浪漫”,以主人之姿邀請世界“一起向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