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懂得分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能分享的時候

作為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這個時候

——題記

01

最近放假了,每天上午兒子都纏着我要去樓下玩球

于是那天我們就帶着籃球去小區的籃球場玩

剛進去,就看到好幾個孩子在那裡玩

其中一個小男孩抱着一個很漂亮的小籃球,結果另一個小女孩也想要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這時候小女孩的媽媽就對小男孩說

“小朋友,把你的籃球給妹妹玩一下好嗎”

但是小男孩子卻很不情願地拒絕了

這時候,男孩的媽媽就勸他說

“要和妹妹分享啊,她玩一會就會給你的,好不好”

結果小男孩還是不肯,甚至還抱着籃球一股腦地退了好幾步

于是男孩媽媽就很尴尬地安撫小女孩說

“哥哥太小氣了,咱們不跟他玩好不好”

男孩就很不服氣地說道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這是我的,我就不給她玩!”

眼見孩子這麼倔強,男孩媽媽似乎很下不來台,就生氣地呵斥男孩說

“你不給妹妹玩,以後妹妹有好玩具也不給你玩”

沒想到男孩子也很有骨氣,大聲說

“我不稀罕,媽媽好讨厭”

說着就抱着球跑開了

遠遠的看着這一幕,我很自然的想到自己的兒子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都會有這樣的時刻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處理方式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因為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影響

也會決定孩子成長為不一樣的人

02

我記得,夏天的時候我帶着兒子回了趟老家

正好那天表哥也帶着孩子去看我媽

結果兩個小孩就在一塊玩

不到一會兒,兒子就進來拉拉我的手,說是弟弟有一個挖掘機,他也想玩

可是弟弟就是不讓他玩

兒子的話還沒說完,表哥就全聽到了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于是他就先我一步站起來,走過去對他家小孩說

“把你的挖掘機讓哥哥玩一會兒,哥哥一會就給你了”

結果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小手把挖掘機緊緊地抱在懷裡,仿佛生怕被别人搶走一樣

見孩子這樣,我趕緊對兒子說

“弟弟現在不願意分享,我們先不玩了好不好”

于是兒子很不情願地點點頭

這時候表嫂也走過來了,蹲下來一直哄孩子,讓他和哥哥分享

可是孩子就是哭着不肯松手

我就跟表嫂說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别逼孩子啦,我家小時候也是這樣子,沒事的”

最後表嫂将孩子帶到了房間裡,慢慢的孩子才不哭了

很多時候孩子們都會這樣,一旦他們不願意分享

即便大人再軟硬兼施,孩子還是不會退讓

其實啊,這正是孩子成長的标志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2、3歲起就會有這種物權意識

這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了,對于“我的”這個概念是非常敏感的

甚至有些孩子還會覺得媽媽也是自己的财産,連爸爸抱一下媽媽,孩子們都會生氣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我們也經常會聽到孩子們說“我不”、“我不要”、“這是我的”

其實這都是很正常的

對于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

如果大家想要說“把這個給妹妹分享一下”、“把這個給弟弟玩一下”

他們當然就會表現得很不情願,小一點的孩子就會用大哭大鬧來拒絕

大一點的孩子,可能還會生氣打人

作為家長,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千萬不要随便給孩子貼上“小氣”的負面标簽

畢竟我們也有不想和人分享的時刻,甚至比小孩更多、更嚴重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03

有人說,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讓他們順利地度過這個“不分享”的階段

進而學會給别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呢?

一般來說,不同的階段,家長們的做法也不同

第一階段就是孩子“不分享”的階段,也就是孩子一兩歲,到三歲左右

這時候孩子們是完全拒絕分享

對于他們來說,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更喜歡保護自己的物品,不被任何人拿走

這時候家長們就不要太勉強

而應該盡量地順着孩子,告訴他們

“好的,這就是你的,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當家長這樣做了,孩子的心理就會産生滿足和安全的感覺

一旦他們的内心需求得到滿足,那麼接下來,不用你說,他也會主動地去分享

道理很簡單,一個人隻有自己滿足了,才會想到去照顧别人

這也就是很多富人喜歡做善事的原因

第二個階段,就到了孩子的試探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懂得了分享,比如他們會把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

主動地塞到爸爸媽媽的嘴裡,有時候即使你不想吃,也會給你塞一把

這時候的寶寶,其實就是在試探分享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就要多鼓勵孩子

而不要總說“媽媽不想吃,寶寶吃吧”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此外,也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下分享訓練

比如,讓孩子将自己的物品分享給周圍可信賴的人

爺爺奶奶、哥哥姐姐等

而一旦孩子選擇了分享,那麼我們就要确認孩子分享之後,還可以拿回自己的物品

這樣孩子就會對分享更樂意,因為他感受到了信任和快樂

第三個階段就是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這時候孩子的溝通能力,了解能力,都已經比較強了

那麼家長們就可以引導他去體會别人的想法,學會共情

比如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你就可以引導他想一下

“如果是我被拒絕了我會怎麼想,如果是我想要别人的玩具呢?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一旦孩子學會了共情、換位思考,那麼孩子就會通情達理許多

總而言之,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

我們還是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成長

而不要輕易對孩子下指令,給孩子下定義

04

其實啊,隻要你有耐心,懂得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那麼總有一天,在你的積極引導之下

孩子就會變得樂于分享的

切記,一個人隻有自己的内心得到滿足

有了足夠的安全感,并且從分享中體會到了樂趣,那麼他才能慢慢的接受這件事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當然啦,即使到了這個懂得分享的階段

孩子們還是會有自己堅持不能分享的東西,比如心愛的恐龍

最喜歡的挖掘機等等

這時候家長,要做的還是尊重他們,給他們自己做主的權利

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家長,覺得孩子這個玩具不怎麼玩了

就趁孩子上學不在家,做人情送給了别人的孩子

結果孩子某一天問起來,自然就會很生氣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們并不是不玩了,而是暫時不玩了

是以作為家長,對于孩子的玩具如何處理,我們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見

“這是我的,不給他玩”孩子不願分享,家長這句話差點毀掉孩子

而不要自作主張

在我們家,我兒子最心愛的就是他的恐龍玩具了

是以有親戚的孩子來了,一般也就是玩一下

即便要分享,我也會送别的玩具給親戚的孩子,而絕不會動恐龍玩具

而兒子知道後,多半也不會生氣,反而總是很大方的表示

“沒什麼的媽媽,我玩具那麼多,送一點給他們也沒事”

切記,尊重是愛的前提

作為一個愛孩子的家長,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

當孩子說“我不”時,我們千萬不要勉強他

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