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天下午,小雨。重慶開州新城和漢豐湖都籠罩在朦胧的煙雨之中。青年作家周成芳捧着一杯紅茶,坐在她那不大而溫馨的書房裡,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從2005年第一次在《重慶晚報》副刊發表文學作品以來,16年間,周成芳以筆代犁,在開州這塊積澱了數千年人文曆史文化的沃土上深耕。不管是趙家場、浦裡河,還是漢豐湖、仙女洞,都被她寫進了一篇篇厚實的文章裡。與此同時,周成芳又以自己對家鄉戀戀不舍的鄉情,給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文化和思想的血脈,使得一草一木有了情感,一山一水有了靈性。
如今,周成芳已是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開州區作家協會副主席,獲得過巾帼建功模範、開縣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号,出版過散文集《不改的朱顔》。
小芳顯露出文學天賦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一天,浦裡河畔趙家場老街的一戶普通人家裡,傳出一陣初生女嬰的啼哭聲。父母按照當時的流行風格,給這名女嬰取名為“小芳”。多年以後的今天,周成芳的親朋好友們都喜歡親熱地稱呼她為“小芳”。
當代著名作家周而複在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第4部裡說:“藝術這種事體,說容易,真容易;說難,可實在難;有的人唱一輩子,也隻是一個唱歌道人;有的天賦高,又聰敏,不消多少辰光,就是藝術家。”周成芳的父母都不是作家,她卻從小就表現出了文學上的天賦。讀國小時,周成芳的作文經常被國文老師當作範文,在課堂上公開朗誦。讀國中時,周成芳參加全校作文比賽,總是拿一等獎。讀高中時,她參加全縣的演講比賽,擊敗了強勁的對手,獲得了第一名……
“小芳真是多才多藝!”周成芳的名字在校園裡越來越響亮,她本人也成為了當地一顆冉冉升起的文學新星。可是,周成芳卻渴望走出趙家場,到更加廣闊的天空去翺翔,到更加深邃的大海去搏擊。
為了實作“走出去”的願望,周成芳勤奮讀書,如願考上了重慶三峽學院中文系,離開了這片生她養她的土地。
遊子思鄉寄情文學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周成芳畢業後,到了重慶主城,當上了一名走南闖北的導遊。“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周成芳時常在夜深人靜時,想念着自己的家鄉和親人。
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周成芳搜尋到“開縣作家網”,網頁上有許多本地作家的作品,感到十分親切。她在“開縣作家網”上注冊了昵稱為“朱顔”的賬号,開設了專欄“朱顔走天涯”,在上面發表一些遊記作品。這些遊記作品生動、有趣,顯得與衆不同,很受網友喜愛,周成芳因而被評為開縣十大網絡寫手之一。
不久,周成芳家裡走丢了一隻貓。她将尋貓過程中的趣事寫成文章,抱着試一試的心态投稿到《重慶晚報》副刊上。一個月後,這篇文章竟然發表了。“一石激起千層浪”。接下來,周成芳以一名導遊的身份,寫了一批文章,陸續發表在各類報刊上。
2008年,周成芳将發表在報刊和論壇上的幾十篇散文集結為散文集《不改的朱顔》,由遼甯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為此,當時的開縣文聯還為她在新華書店舉行了一場新書釋出會。不久,周成芳加入重慶市作家協會,成為開州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開州唯一一位加入重慶市作家協會的女性作家。
鄉土中的精神家園
2007年,在全國上下緊鑼密鼓籌辦北京奧運會的時候,周成芳帶着她漂泊已久的行李,回到了開州,回到了趙家場。
周成芳來不及抒發與家鄉、親人久别重逢的鄉愁,就投入到一場緊張忙碌的創業中。漸漸地,她很少打開電腦敲打文章,連靜下來看一本書的時間都沒有。但是,那種對文學的向往和追求,已經融入到她的血脈裡,永不消逝。
2008年至2009年,開州區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移民搬遷。位于浦裡河畔的趙家場在移民搬遷範圍内,即将進行拆遷。周成芳聽說後,專程回到趙家場,用照相機趕在拆遷之前将老街的建築物、一草一木都拍下來留作紀念。可是,周成芳還沒來得及把照片從照相機裡倒出來,就因為有急事到上海出差,在傳回途中她不小心将照相機和1萬多元現金搞丢了。
錢丢了,周成芳不心疼;最讓她心疼的是照相機裡儲存的幾百張照片。那是她對趙家場揮之不去的思念。
每一位作家都有屬于他自己的鄉土。周成芳也是如此。趙家場被拆遷了,永遠地消失了。這一切都無法改變。然而,作家可以用自己的文字,重建一座精神家園。在那以後,周成芳陸續寫作了一批回憶散文。在這批散文裡,周成芳寫趙家場的3條老街,寫被稱為“大河壩”的浦裡河,寫趙家場上夏日夜晚獨特的歇涼方式,寫小時候看電視的難忘經曆……她用這些飽含感情的文字建構了一座永遠的精神家園。
近年來,周成芳筆耕不辍,在《中國審計報》《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長江日報》《今晚報》《華西都市報》等全國各地的報刊發表了100多篇共計10餘萬字的文學作品,并在市内外各項評選中屢屢獲獎。
如今,周成芳正在利用業餘時間閱讀、背誦古典詩詞,開拓視野,期望在文學領域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