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門口的兒科醫生|原本懼怕看病的6歲女孩,竟然從此成了她的小迷妹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熊美霞

今年是錢報小時健康小站·杭州西湖區翠苑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兒科主任金賽文當兒科醫生的第18個年頭,她最初照看過的那批新生兒,轉眼已經成年。

家門口的兒科醫生|原本懼怕看病的6歲女孩,竟然從此成了她的小迷妹

2004年剛到兒科時,她每天的門診量隻有一二十人,大部分都是來配藥的;如今,她每天要看七八十個患兒,多的時候甚至有上百個,不得不像大醫院一樣限号。

熟悉的家長在路上遇到她,會停下來聊聊孩子最近的身體和學業;小時候常來看病的小伢兒每次路過,非拉着媽媽的手進來和金阿姨打個招呼。

“這些大概就是基層兒科醫生專屬的成就感吧,我們不僅僅治病,也守護、見證了社群裡孩子們一路的健康成長。”

孩子們常常帶禮物來看病

立志長大也要做兒科醫生

金賽文診室的辦公桌上總不缺小零食,這裡一小袋餅幹,那裡一塊巧克力,都是看病的孩子們帶給她的小禮物。

6歲的珊珊從小體弱多病,經常感冒發燒。以前,媽媽經常要請假陪她到大醫院看病,但她一進烏泱泱的門診大廳就開始哭鬧,怎麼勸說都不配合醫生。

後來一次媽媽實在沒空,奶奶帶着她到家門口的衛生服務中心找金醫生,小姑娘莫名其妙不哭鬧了,回家還老是提起“金阿姨”,從此之後她再也沒去過别的地方看病。

“哎呀,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小朋友特别喜歡我,可能我這個人性格比較溫和,看起來沒那麼嚴肅吧。”其實,金賽文慢條斯理的語氣就解釋了原因,她擁有兒科醫生最需要的一個特質——耐心。

每次找金阿姨看病前,珊珊身體再怎麼不舒服都會記得讓奶奶準備好小禮物,通常是她最近愛吃的小零食,偶爾是親手做的手工,甚至還立下志向,“我長大了也要像金阿姨一樣當兒科醫生,給小朋友看病。”

家門口的兒科醫生|原本懼怕看病的6歲女孩,竟然從此成了她的小迷妹

小朋友送金醫生的畫

有一次,金賽文燙了個新發型,珊珊看病時就一直盯着看。回去後,她偷偷告訴奶奶,“我也要燙和金阿姨一樣的頭發。”

和大醫院相比,基層醫生看門診的時間更寬裕,金賽文又是中心看病最慢的醫生之一,是以經常拖班。“我喜歡以品質換效率,而不是以速度求數量,對每個小朋友都要負責到底。”正是在不緊不慢的看病中,她和社群的小朋友和家長們建立了超越醫患的情誼。

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書

站在孩子角度想問題

金賽文深受孩子喜歡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她總能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他們大概覺得我和他們是一夥的吧!”

2013年,她考取了國家心理咨詢師證書,雖然不足以當一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但她巧妙地把所學的心理學技巧應用到了臨床,“我一直覺得一個好醫生光有技術是不夠的,技術手段加心理支援,病人才能更積極地調動身體去康複,這對我的門診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孩子生病了,精神狀态不好,但很多家長認為學校的課業不能落下,堅持讓孩子盡快回學校上課。這時,金賽文一定會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營,幫他們勸說家長:孩子生病的時候上課效率不高,不如在家好好休息,養精蓄銳後再補上功課。

孩子學業上出現問題,家長也會找她“訴苦”。但她了解情況後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孩子很多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有家長的原因。

一個孩子每天做作業拖到11點,是因為寫完學校的功課還有家長布置的功課,反正都不能休息,幹脆一拖再拖;一個孩子和同學打架,其實是家長忙于工作忽略了他,他隻是想獲得家人的關注……

金賽文自己也是一個母親,孩子已經上了大學,“我在養育、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也走過不少彎路,就希望把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教給這些年輕的家長。”

家門口的兒科醫生|原本懼怕看病的6歲女孩,竟然從此成了她的小迷妹

看病還附帶解決婆媳沖突

社群醫生認可度明顯提高

在衛生服務中心,來看病的孩子患上的大都是感冒、發燒、腸胃炎之類的常見病,但有時候金賽文的業務範圍也會擴大,甚至要幫忙解決婆媳之間的沖突。

有一次,她正在診室看門診,聽到外面候診室有人吵了起來,推門一看,原來是一個新手媽媽和婆婆在吵架。

“網上說了,小寶寶不能喝水!”

“怎麼不能喝,我帶大了這麼多孩子,怎麼養我還不知道麼?”

“現在講究科學喂養……”

“科學哪有經驗重要!”

她們是帶着寶寶來看消化不良的,結果一言不合就吵了起來。年輕媽媽要嚴格按照書裡、網上寫的教程來喂養,婆婆堅信自己的經驗最管用。

眼看着戰火更新,婆媳倆嗓門越來越大,金賽文趕緊上前勸阻。她安頓好上一個病人,然後把兒媳和婆婆先後請進診室開導,一番協調後,婆媳倆最終達成和解。

“在基層當醫生就得全能,什麼狀況都可能碰上。”她說,好在現在居民越來越信任社群醫生的專業能力,隻要用專業知識分析給他們聽,大都會遵循醫囑。

而以前,居民隻把他們當“配藥的”,“孩子感冒發燒就一定要開消炎藥,挂點滴,不聽社群醫生勸阻,現在這種情況基本上沒有了。”

金賽文說,“現在二孩、三孩政策放開,科室越來越忙,我們基層的兒科醫生也相對不足,希望以後有更多熱愛兒科事業的新鮮血液加入我們。”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