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偏心弟弟女兒報警,是“伴”還是“絆”?全看父母怎麼辦

點亮自己、照亮世界,愛的教育就是未來

2月7日,浙江金華一個小女孩報警,因為覺得父母偏心弟弟,在被爸爸打了5巴掌之後,日積月累的委屈爆發了。

可在民警詢問下,媽媽也很激動,因為生活中,父母買名牌都先考慮姐姐。

但即使這樣,女兒隻要不順心,就會用:“你有兒子就好了”這樣的話來紮媽媽的心。

其實比起物質,小女孩更想要父母的公平對待,而不是每次隻要和弟弟争吵,爸爸就都認為是姐姐的錯,覺得要弟弟是為了讓她有個伴。

父母偏心弟弟女兒報警,是“伴”還是“絆”?全看父母怎麼辦

孩子對父母是沒有選擇的,是以究竟是“伴”還是“絆”,真的要看父母怎麼處理多子女之間的關系。

在三胎放開的當下,多孩之間的沖突隻會越來越普遍。

而且,現在的孩子已經不是我們父母這一輩的樣子了,因為網絡的便利,他們的思想其實遠比我們小時候更複雜,同時也更敏感脆弱。

作為父母,如果你總覺得,“弟弟/妹妹還小,你要讓着一點”,或者“沒關系,等姐姐長大一點就好了”的觀點,那可能會錯過更多。

01 多孩家庭中的嫉妒

多孩家庭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嫉妒。

因為嫉妒是來自于一個人生存危機的原始情緒,如果處理不好,會對孩子有很多影響。

對于小孩子,很多時候他其實無法了解自己的情緒。

父母偏心弟弟女兒報警,是“伴”還是“絆”?全看父母怎麼辦

達達老師在分享《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到過一個案例:

一個5歲的小男孩,在妹妹出生後不久就不停的哮喘。而醫生卻找不到具體原因。

在進行心理咨詢時才知道,正因為父母太過在意妹妹,這種嫉妒和憤怒小男孩又表達不出來,就隻能通過哮喘來表達了。

是以當一個大一點的孩子,他厭惡弟弟妹妹的時候,他可能會做噩夢,夢到自己傷害弟弟妹妹。做夢之後因為内疚自責又會頻頻去看弟弟妹妹。

這種時候,因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反而誇獎他愛護弟弟妹妹。

而這種不恰當的誇獎,就更會讓孩子隐藏自己真實的感覺,同時也會更加的内疚嫉妒,孩子反而會疏遠和父母的感情,也會變得更加的叛逆。

除了這種不恰當的誇獎,講書人唐歌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這可能也是生活中更常見的一種。

有一對兄弟倆總來他們家玩,有一次,孩子的外婆把兩個孩子送來後,臨走前,多和哥哥說了一句:你要讓着弟弟哦,不要欺負弟弟。

對大人來說,因為擔心而這樣交代,本是很平常的一句話。

可這句話一出,原本還玩的好好的,哥哥立馬就推了弟弟一下,成功把弟弟弄哭了。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也很多,這其實就是孩子的一種“叛逆”。

而這樣的孩子成人後也會遭遇更多人際關系的挫折。

因為從小父母沒有進行正确的情感引導,他們在工作生活中,也更可能形成攀比,競争的意識,無法和他人合作。

就像視訊中的小女孩哭訴的,每次隻要姐弟有争執,媽媽總會把責任往姐姐身上推,而爸爸更會打她。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做法,對小女孩來說是很大的情感傷害,是以即使用再多名牌都補不回來。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面臨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02 怎樣處理多孩家庭的嫉妒

父母偏心弟弟女兒報警,是“伴”還是“絆”?全看父母怎麼辦

達達老師在《家庭教育共讀會》中提到了如何處理多孩家庭孩子之間的嫉妒的幾個方法:

一、愛要唯一而不是均一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父母要始終記得“愛要唯一而不是均一”。

這是什麼意思呢?

有時候父母總會覺得,我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啊,給孩子們的東西、衣服、吃喝拉撒全是統一标準,這種做法可能會造成情感忽視。

因為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為了表面形式上的平等而去忽視孩子不一樣的人格。

是以與其給予一樣的物質,不如給予唯一的愛。

比如對于大點的孩子,也要安排固定的時間去全情投入的陪伴他;給予他的禮物一定是為了他特意挑選的,而不是在給弟弟妹妹買的時候順帶給他的。

父母偏心弟弟女兒報警,是“伴”還是“絆”?全看父母怎麼辦

二、和孩子溝通的4步驟

首先父母要去營造一個可信賴的家庭氛圍,其實就是民主的、開放的、可以溝通的家庭環境。

再然後,我們需要通過溝通來解決實際問題。

這裡也提供達達老師在《家庭教育共讀會》中提到的和孩子溝通的4個步驟:

1、看到并識别孩子的情緒

簡單說,就是要及時察覺到孩子的變化。

一位5歲的小女孩,在媽媽懷孕之後很開心,整體圍着媽媽轉。

可不想,一次聚會的時候,一位奶奶卻對她說:你要乖一點哦,小心爸爸媽媽有弟弟之後就不喜歡你了。

雖然别人隻是無心的調侃,可孩子還是聽進去了。這天回家後,也不圍着媽媽轉了。

一開始媽媽也沒在意,還是下班回來的爸爸看到了,笑着問了句女兒,怎麼今天不圍着弟弟轉了。沒想到小女孩一下子就哭了。

如果沒有爸爸的覺察,小女孩的這種情緒雖然也會随着時間慢慢淡化,但她一定會越來越擔心,如果後面沒有得到正确的引導,可能就像前面提到的做噩夢的孩子一樣,造成更大的影響。

其實對于孩子反常的行為和語言,作為最親密的人,父母一定會有所覺察,而覺察到就可以幫助孩子改變。

2、說出并确認感受 。

這一步,就是要具體分析孩子究竟為什麼有“哭”這樣的情緒,隻有知道了原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

當爸爸看到孩子哭了之後,并沒有盲目的安慰,而是抱着女兒讓她慢慢平靜下來。

後來媽媽也耐心的詢問孩子今天發生了什麼。在一點點的猜測和詢問中,孩子才慢慢說出自己的擔心。

當然很多時候,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可能孩子并不能夠完全的表達出來,這就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了。

父母偏心弟弟女兒報警,是“伴”還是“絆”?全看父母怎麼辦

3、共情和換位思考 。

在這一步,父母已經知道了原因,那麼共情和換位思考是很好的方式。這也能讓孩子在接下來更能接受你的建議。

在知道了原因之後,媽媽說,你是因為擔心爸爸媽媽因為有了弟弟或者妹妹,不愛你了麼?

再之後,媽媽說道自己也有同樣的經曆,小時候因為舅舅的出生,外公外婆有段時間還把她送到了鄉下奶奶家。過了2、3年之後,即使被接回來了,可她還是感到無法融入。

這種說法其實就是在和孩子共情,有什麼比和孩子有同樣的經曆更能打動人呢?是以媽媽說,她當時也很難受。

這種時候,孩子就能感受到,原來我們是一樣的,難受是很正常的,才能更接受我們的建議。

父母偏心弟弟女兒報警,是“伴”還是“絆”?全看父母怎麼辦

4、啟發并改變“冰山”(信念)

這是最後一步,就是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意識,這種時候不要盲目樂觀的鼓勵。

小女孩的媽媽沒有一味的安慰孩子,保證自己一定會愛她,也沒有特别鼓勵認可她以前認為的,有了弟弟或妹妹後會特别美好的想法。

這其實就是小女孩内心中存在的“冰山”,這樣的許諾或認可,會讓小女孩認為:我隻有表現出積極的,很喜歡弟弟或妹妹的态度,才能獲得父母的愛。

這可能導緻,小女孩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而去壓抑自己内心的真實情緒,或者隻有當着父母的面才對弟弟妹妹很好的沖突行為。

這位媽媽的做法就很好,她對孩子說,有了弟弟或妹妹之後,有時候可能他們會很可愛,但是有時候也會很麻煩,他也會哭會鬧,可能你還會讨厭他。

媽媽把各種各樣麻煩的事情全方位展示給她。

這其實就是一個提前的演練,幫助孩子全方位的做一個心理建設。

同時媽媽還跟他說,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被遺忘了,可能還會感到嫉妒,覺得好像所有的大人都在圍着弟弟轉,然後就不愛你了。

這個時候,你就要過來告訴媽媽你的感受,然後媽媽就會跟你特别的溝通,你會知道我會一直愛你。

到這裡,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重建“冰山”,告訴小女孩,無論如何,父母都是無條件的愛你的。

是以當有了這樣一個提前演練,孩子在面對具體的事情時,就會知道如何去處理,不至于在負面的情緒裡困太久,而父母也有了改變她想法的機會。

父母偏心弟弟女兒報警,是“伴”還是“絆”?全看父母怎麼辦

其實有時候,孩子要的真不多,但這需要我們父母學會觀察,同時掌握好的溝通方法。而如何做一個有“智慧”的父母是我們需要終身學習的課題。

這就像視訊中的小女孩,雖然對爸爸說出了“你打我的5巴掌,我會記一輩子”的狠話,但最終也不過是要了一句爸爸的“對不起”。

這句“對不起”不過是姐姐要的“公平”而已,她聲嘶力竭向父母申訴的,不過是一份“唯一”的愛。

當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庭教育任重道遠。

可我們自己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學習當然是必須的,但成長的路上,如果你想獲得更多和孩子相處的技巧,了解孩子的内心,那麼期待你的加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