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一”兒童節,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收到了禮物,正沉浸在幸福之中。我們追溯曆史,晚清時期的兒童過着什麼樣的生活呢?我們通過一組老照片來了解一下。不得不說,隔着100多年的時光,孩子們的生存狀态有着天壤之别。

四個女孩好奇地看着鏡頭。
清朝沒有兒童節,也沒有多少保護兒童權益這一觀念。那時候的孩子有的過着衣食豐足的生活,有的小小年紀就要外出謀生,還有的失去家園跟随大人四處乞讨……種種境遇,讓今天的我們感慨萬千。
走江湖賣藝的兒童。
這個孩子看上去10歲左右,大冬天光着上身表演功夫,着實令人心酸。那時候賣藝、唱戲都是很低賤的行業,常常被人看不起,但是若非生活所迫,誰願意幹這一行呢?為了一口飯而已!
農家磨面的孩子。
清朝能獲得讀書機會的孩子,數量很少。大部分孩子的童年是這樣度過的:穿露裆褲的時候可以到處跑着玩,但凡有了點力氣,提得動水桶、拿得起鐵鍬、推得動磨盤……就要幫家裡幹活了。生活條件差,每家每戶都不養閑人。
上海老城廂的孩子在聽留聲機。
到底是大城市的孩子,有機會接觸到留聲機這種新鮮玩意兒。晚清時期留聲機是奢侈品,難得一見,更難得體驗一下。我從這張照片看到的是,無論從前還是現在,孩子們的好奇心始終是強烈的。
對着鏡頭微笑的孩子。
這個孩子很可愛,不知道他長大後成了什麼樣的人?有着怎樣的生活經曆?
沈陽,坐在扁擔裡的孩子。
父母都在為生活忙碌,小孩子沒人看,隻好幹活時帶上。我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這種經曆。照片中這位父親很不容易,一頭是生活,一頭是未來,要一肩挑,哪個都不能放下。
重慶父子讀書場景。
這個家庭顯然是個書香門第,非富即貴,兒女們的生活非常優渥,超過當時90%以上的同齡人。
北京胡同裡的孩子們在做遊戲。
以前的孩子沒那麼多玩具,即便有也很少待在家玩玩具,他們更喜歡一群小夥伴聚在一起玩。城市的胡同口、巷子口,農村的河邊、樹林,都是孩子們常常玩耍的地方。
大孩子帶小孩子。
以前都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又忙于生計,于是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就成了家家戶戶的普遍現象。
跟随母親流浪的孩子。
這一戶人家可能遭遇了天災人禍,淪為難民,不得已流浪到大城市,靠乞讨為生。他們所穿的棉服又破又髒,看着讓人感到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