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但是往往很多時候都是虎父犬子的情況,富不過三代。
因為“虎父”創業維艱,在這些困難磨砺一下,自然有遠超常人的能力和水準,而子孫在創業功成之後富裕的環境下,難免驕奢淫逸能力低下,成為“犬子”。
香港的豪門家族,林氏家族就是典型的例子。
01
林氏家族由林百欣創立,他從15歲就開始踏入商界建立針織廠,到80歲收購香港第一家電視台亞視,身價數百億,人生經曆不可謂不傳奇,事業不可謂不風光。
然而他的兒子和他相比卻是另一個極端,可以用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來形容,十分不成器。大兒子能力低弱,根本沒有能力管理家族事業,而且一味沉迷美色,相傳他與千名女子發生過性關系。

二兒子則是能力平庸,卻無自知之明,屢次在商場折戟,曾經因為投資失敗,損失數百億家産。
1914年林百欣出身于廣東,他的父親是當時的汕頭富豪,著名銀行家林獻之。家庭環境的優渥,使得林百欣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時在父親言傳身教之下,對商業頗有天賦的他在由于常年累月的耳濡目染,很快展現出了他的才能。
在那個年代,由于1840年鴉片戰争,清朝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從此打開中國的大門,外國的商品源源不斷湧入中國市場,中國的傳統的自然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受到強烈沖擊,特别是以紡織為主的手工業直接破産,不僅如此,清末連年戰争的失敗,多次割地賠款。
使得小有資産的商人群體飽受官僚群體的剝削和壓榨,在諸多因素影響下,中國的工商業發展舉步維艱。
02
在這樣的背景下,商人群體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侷限性,而且工業水準不夠,很多時候隻能生産一些輕工業産品,比如麪粉、紡織等行業,在重工業上直接難以為繼。
但是中國的工商業發展不可能就此停下,許多商人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利用它們先進的工具和管理當時進行經營生産,與西方資本家經行競争,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人依附于西方資本,我們稱呼這部分人為買辦,但不管如何我們都将其稱為民族資本主義。
在廣東、香港這些沿海地區,是當時最早開放的口岸,受西方資本的影響也最深遠,民族工商業也最早在這些地區發展起來。
在廣東的林百欣的商業版圖也在這個情況下開啟。
1930年林百欣跟着父親林獻之遷至香港,在父親的支援下,進軍紡織行業,15歲的他就建立了一間紡織作坊——成福針織廠。
因為一直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緣故,大量紡織品傾銷在這裡,當時的香港沒有能力和英國競争,以至于沒有人插足這個市場,這直接導緻了香港的并不發達,紡織領域相比廣東等内地更是差一大截。
而林百欣不同,廣東的紡織業可是擁有和外國資本商戰的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福針織廠很快在香港站穩腳跟,成為他邁向“紡織大王”的第一步。
慢慢地,林百欣的紡織生意越做越大,1947年,林百欣和夫人,開設了“成福織造廠”,創辦麗新制衣,生産的衣服直接遠銷東南亞地區。
03
不僅如此,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林百欣接了一張東非的單子,直接打開了非洲的市場,林百欣的市場基本盤更加龐大,遠超同行。
1966年,林百欣建成“百欣大廈”,這棟大廈的建立标志着他在紡織領域達到了頂峰。但是林百欣不滿足于此,在做好紡織行業基本盤的同時,他又将眼光盯向其它領域。
上世紀70年代,在尼克松訪華以後,中美開始和解,開始放松了對亞洲的經濟限制,日本也在美國的後面跟風,東南亞的經濟開始有了氣色,最典型的就是後來的“亞洲四小龍”。
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有了騰飛之勢,其中最顯著的是房地産行業,房地産炒股在當時如火如荼。
也在這個時期,林百欣開始進軍房地産行業。1972年,林百欣将麗新上市,開創麗新集團,他的商業版圖逐漸開拓了制衣、地産、酒店、娛樂、傳媒、餐飲等行業,到這還不是林百欣最巅峰時期。
1988年林百欣購入亞洲電視的股權,跨入影視行業,1994年,林百欣進成為亞視最大的股東,試圖和邵氏電影一較高下,将麗新集團帶到了它的巅峰。
除了事業之外,林百欣的私人生活也是羨煞旁人,四妻十八子享盡齊人之福,但是子孫滿堂也為後來家業衰敗埋下禍根。
2005年,林百欣去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