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華林
80後上海人,現居美國灣區矽谷,有一個重度自閉症兒子,和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
踮腳打轉,上下來回甩手,斜着眼看風扇,嘴裡念火星語,反複撥動開關,轉輪子,手指不停搓着橡皮泥……
自閉症孩子家長對這些行為應該都不陌生,孩子在那如癡如醉,我們隻覺血壓飙升,恨不得趕緊請康複師把這些行為給滅了,它們不僅影響孩子專注力,還容易暴露身份。
但是幹預重度自閉症兒子4年多,又系統學習了應用行為分析之後,我對自閉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華林與兒子
孩子什麼要自我刺激?
任何行為,其目的都離不來以下四種:
1)擷取想要的東西;
2)擷取注意力;
3)逃避;
4)滿足感官刺激。
多數自我刺激行為,其目的都是滿足感官刺激,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爽!
人都是要爽的,自閉症人士也一樣!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有自我刺激行為,如抖腳、轉筆、咬手指甲。自閉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與常人最大的差別在于——他們一旦開始自我刺激,就完全沉醉在另一個世界,與外界阻隔了。
我可以一邊轉筆一邊聽老師上課,可以一邊咬指甲一邊答題考試,但自閉症孩子自我刺激時會用上全部注意力,完全無暇顧及正事。
正是這一特點,嚴重幹擾了孩子的專注力,使孩子成了家長、老師的眼中釘。
有家長可能有疑問了,“我能了解他要滿足感官刺激,但為什麼要用這種怪異的方式爽呢?”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REC
你被單獨關在5樓的一間密室,裡面隻有一張椅子,一扇窗戶,一扇門。你沒有手機,沒有玩具,沒有任何可以消遣的東西。接下來的時間,你會怎麼度過呢?
到窗邊轉一圈看看外面風景?再補個覺?應該過不了幾分鐘,你就感到無聊了。
幾小時後,你開始搜尋房間的蛛絲馬迹,你注意到房間裡唯一的椅子上的木紋了,于是斜着眼追蹤着木紋的走向,或是鬥雞眼似地數起了年輪;你玩起了衣服上的紐扣,轉啊轉;你在房間裡不停來回踱步,拍一下窗,拍一下門,創造一點韻律;你哼起了小曲,甚至越唱越響,手舞足蹈……
所有你平時不會做的事情、你覺得很莫名其妙的事情,在那個特定的情景下都成了合理、正常。事實上,你自娛自樂的方式越怪異,你越不容易在密室裡精神崩潰。
日常生活,普通人有很多娛樂、滿足自我的“正常”方式,但天生感官異常,興趣狹隘,溝通存在障礙,認知和遊戲能力有限的自閉症孩子身處其中,就像進入了一間密室。
新的環境或一個讓他們感官超載的環境,能讓自閉症孩子立刻置身密室之中,他們本能地開始自我刺激,來減緩焦慮,疏導情緒。
這也是自我刺激行為在低齡的孩子、重度的孩子身上尤為明顯的原因。
讓自我刺激行為長盛不衰的另一個功臣是強化。正向的強化會使這個行為在未來發生的幾率增加。
孩子自我刺激時,他覺得爽,爽作為行為的自然結果正向強化了自我刺激,使他更想這麼做。
而且,這種爽得來很簡單,比做3分鐘桌面練習才能得到一個棒棒糖容易多了。
自我刺激所帶來的強化效果,也使得其他強化物對孩子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兒子喜歡音樂
自我刺激行為,要幹預嗎?
要的!
這些行為會大幅度降低自閉症孩子的注意力,不僅幹擾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有時也會影響周圍的人。
但在幹預時,我們需要更有智慧,要先觀察和記錄孩子有哪些刺激行為,發生頻率如何,并制定合理的目标。
當孩子認知少,語言有限,沒什麼遊戲能力時,完全消除自我刺激行為幾乎不可能,而且也不人道。往往你辛辛苦苦滅了一個,不久後又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為他需要一個出口。
哪些行為要先處理呢?
1傷害性質的行為,如打頭,用頭撞牆、撞家具。
我兒子就會雙手握拳,用力地敲頭。我曾把手擋在他頭上,他敲擊的力度令我震驚。
很多自閉症孩子會感統失調,他們對力度的掌控有偏差,甚至有的孩子徒手拍碎過窗玻璃。
這些行為應該以消除為最終目标。
2會對他人産生嚴重幹擾的行為。如,上課時的口部自我刺激。
我兒子上課時,總是“偶偶偶”地念,會影響别的孩子上課,讓老師頭很大。
處理這種行為需要分情況,如允許他自由玩耍的時間念,但不能在上課堂上念。
3一些高頻率的自我刺激行為。比如孩子一天内有30%以上時間都在轉輪子或者盯着轉的東西看。
因為行為出現的時間太多,已經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并且在反複得到強化,不趕緊處理,以後會更棘手。
而一些無傷害性質、不影響他人、頻率也不高的自我刺激行為,我們不妨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孩子一些自娛自樂的空間。
兒子在學校
自我刺激行為,怎麼幹預?
幹預自我刺激行為的具體方法很多,幹預時,往往要N管齊下,這裡我分享一些大方向上的做法:
NO.1
阻擋
對于有傷害性質的自我刺激行為,首先要阻止,防止孩子傷害自己,同時還能減少行為被強化的程度和頻率。
比如我兒子用拳頭敲頭時會接連敲好幾下。第一次我可能來不及阻止,但第二次我會趕緊把自己的手擋在他頭上,讓他敲不到自己的頭,沒了爽的感覺,他自己就停了下來。經常被阻止,他會慢慢知道這招不管用,敲頭的頻率就慢慢降了下來。
再比如,我兒子經常自言自語。我會立即打斷他,問他一些已經能熟練回答的問題——“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他要回答我,就沒法再念火星語了。
NO.2
提供合理的替代物
孩子都有自我刺激的需求,他們的滿足方式不合适,我們就要提供合适的方式。
選擇替代物時,最好能滿足同一類刺激需求。
如,我兒子精力很充沛,會在房間漫無目的地狂奔,我就讓他跳蹦床,一邊跳一邊和他數數。
如果孩子喜歡搓濕的泥土,可以給他搓橡皮泥,或者玩幹的米。如果孩子有視覺刺激行為,可以給他一個沙漏或萬花筒或一本他很喜歡的書。
找不到能提供同一類刺激的替代物怎麼辦?
可以引導孩子做其他讓他感覺“爽”的事。如,我兒子睡覺前喜歡自言自語,但他不會唱歌。我找不到類似的刺激方法,就給他放音樂,因為他也喜歡聽音樂,音樂能讓他安靜下來。
如果孩子喜歡替代物的刺激,不恰當的自我刺激會比較容易消退。
當孩子不喜歡時,我們就需要繼續嘗試,一旦引導成功,要立即獎勵孩子,強化他使用這些合理的替代物。
與此同時,我們要開發新的對他有吸引力的東西,我就給兒子準備了一個sensory box(感官玩具盒),裡面有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可以捏、可以拉、可以轉的東西供他挑選。
NO.3
提升認知、溝通及遊戲能力
與其讓孩子在密室出現自我刺激行為,我們一個個去滅,更主動的方法是将他帶出密室,即提高孩子的認知和遊戲能力,加強溝通交流。
盡管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自控能力,家長也要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不可以的、不适當的。
當孩子大部分時間被日常有序的活動占據,能有一些喜歡的玩具好好玩,他們的自我刺激行為會自動降低。
邊緣及輕度的自閉症孩子可以從一些遊戲,或者上課回答對了老師的問題得到了表揚而獲得滿足。
重度的孩子可以去挖掘他的興趣,遊泳,塗色,拼圖,抄寫單詞,都可以嘗試。
增加溝通交流同樣重要。很多自我刺激行為出現是因為孩子進入了一個感官超載的環境,或他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不出來。
是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教孩子表達,“我要休息一下”、“這裡太吵了,我要離開”……無語言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指圖檔表達。
兒子在拼圖
5分鐘不進行口部刺激,兒子花了半年
我兒子的應用行為分析師(BCBA)是這樣來幹預他的口部刺激的——
目标
孩子在教學時間中無口部發聲自我刺激,專注在教學内容的時間達80%以上。
方法
前因法:
提供合适的休息,準備感官玩具盒,“先……後……”,無随因強化,視覺提示,功能性交流;
後果法:
打斷反應重新開機,降低桌面練習難度,題目選擇闆,強化物選擇闆,差别性強化,代币制度。
成效
如上圖所示,兒子3小時的課(中間有休息),我們用了半年,把達成目标的時間從1分鐘調整到5分鐘。
很多家長可能會對這個進度失望,但對我家重度自閉症孩子來說,是不小的進步。他可以專注地完成桌面練習,安靜聽老師讀故事(他最不喜歡的項目),基本在教學時間戒掉了口部自我刺激,這足以讓我驚喜。
不過,去年疫情緩解,孩子換了新的上課環境,口部刺激立刻直線上升,我們又再一次進入了漫長的幹預流程。
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