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小兩口又吵架了,我一點也不意外。
自打他們搬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都快形成規律了。
而城中村的房子隔音很差,稍微大點聲說話,隔壁屋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是以幾乎每一天,我都能聽到類似這樣的一些話:“你就不能順手把垃圾扔了嗎?”“你幹嘛又買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啊!”“你這鞋子就不能放好嗎?”“你東西用完怎麼又亂放啊!”……聽起來都是一些瑣碎的日常,可這兩人,總是像吃了火藥一般,句句飽含怨氣。像這種反問,本身就帶有一種指責的意味,很容易讓人心生反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一種完全無效,且負面的溝通。美國著名教育家史蒂芬·柯維教授,曾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裡寫道:“我們習慣于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了解,指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什麼叫有效溝通?它不是說服,更不是控制,而是讓雙方達成共識。而這個前提,就是“好好說話”。01.好的婚姻,從不做彼此的“差評師”開始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節目上,主持人寇乃馨曾講述過自己的一段經曆。她的丈夫是著名音樂制作人黃國倫,夫妻倆都十分要強,遇到問題時常針鋒相對。有一次,她氣急敗壞之下,居然脫口而出:“黃國倫,你憑哪一點配得上我寇乃馨啊,你知不知道你離過婚,你是二手貨,你配不上我!”當時黃國倫沒有回嘴,轉身收拾行李,拉着行李箱走到家門口,回過頭對她說了一句:“乃馨,有些話是不能出口的你知道嗎?”然後就走了。節目上,她說:“有時候,越會說話的人,越容易用你的言語去傷人。越會說話的人,越會用你的話語形成一種暴力。我第一次發現,我自己有可能是一個家暴者。”有些話,從親密的人嘴裡說出來,就像米飯裡吃到咯牙的沙礫,傷害來了,防不勝防。一時的口無遮攔固然解氣,卻也會像釘子一樣,紮到夫妻心裡,成為我們内心最深的傷口。槍響之後沒有赢家,婚姻中亦是如此,無論吵赢的是哪一方,結局都隻會是兩敗俱傷。我相信每段婚姻最初,都是因為愛,那又何必讓彼此成為對方的“差評師”呢?要知道,婚姻裡最忌諱的,就是一味地指責與埋怨。那些真正走得長遠而幸福的婚姻,都懂得互相尊重、鼓勵和體諒。如錢鐘書與楊绛。錢鐘書是個大才子,但生活技能可謂一竅不通,甚至時常弄壞家裡的東西,每次都是楊绛來收拾殘局:台燈壞了,修;墨水染了桌布,洗。錢鐘書每次都會像犯了錯的孩子一樣惴惴不安,而楊绛則總是回答:“ 不要緊。”她知道,事情既然都已經發生了,生氣也無濟于事,還不如好好說話讓他安心。

錢鐘書也從不吝于稱贊,他稱楊绛為“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還在《圍城》的序言中寫道:“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由于楊绛女士不斷地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锱铢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他心裡最念叨的,也是楊绛——1998年12月19日,因病重早已骨瘦如柴的錢鐘書,用盡全身力氣道出了一句:“绛,好好裡(好生過)”,便永遠閉上了眼睛。錢鐘書與楊绛,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才是婚姻最好的模樣。婚姻,本質上就是一種動态的社交,會随着彼此間的交流而變化。好言好語,婚姻也便往好的方向發展;惡言惡語,便隻會讓婚姻日漸崩壞。好的婚姻,需要你好好說話。02.好的教育,從拒絕“打擊”開始說完夫妻之間的問題,我們再把視線轉到孩子身上。大部分中國家庭裡,都缺少表達情感和需求的習慣,尤其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時常會陷入“我養你我說了算”的邏輯之中,缺少積極的傾聽與溝通。在這種環境之下,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壓力與煩惱,轉化為對孩子的諷刺與羞辱。知乎上一位網友的話,很讓人動容:我知道我的自卑和怯懦,想改變卻無能為力, 因為我父母從小的那一句句“沒出息”“丢臉”已經在我的人生烙下印記了……我本來可以不是這樣的,隻要他們說一句:“你很棒。”肉體的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語言打擊所帶來的傷口,則無迹可尋,且難以治愈。而那些把打擊當作教育的父母,往往不會明白:語言暴力,是比身體暴力更長久的傷的,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自尊和人格的養成。也許有些父母們會認為,孩子多受幾次打擊,才能學會抗壓、才禁得起挫折和考驗。
但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經常性的打擊,隻會讓孩子變得自卑,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之中,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緻許多極端行為。沈陽市心理研究所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很多青少年犯罪者,都曾在童年時經常遭遇父母的語言打擊。“豬腦子”“廢物”“就知道吃”“丢人”“是人都比你強”……也許父母隻是随口說出的一句話,一個評價,對于孩子來說就是緊緊貼在身上的标簽,即使你忘了,孩子也會記得清清楚楚。 就像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裡寫道:“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于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是以,别再把打擊當教育,你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在乎你。曾經有一個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歡上了乒乓球,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她沒有天賦,嘲笑她,讓她放棄。但是她的父親堅持對她說:“你很優秀,真的。”這個女孩就是鄧亞萍。還有一個女青年,考了兩次研究所學生都落榜了,而當時她已經28歲。當她正掙紮于要不要放棄時,她的媽媽告訴她:“改變自己,什麼時候都不晚。”下一年,她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的研究所學生。這個女青年就是著名央視主持人敬一丹。你看,鼓勵才是孩子前行的階梯。父母,也應當是孩子的後盾與支援,而非恐懼的來源。好的言語,就是父母給孩子打開的一扇窗,讓他看到外面廣闊的天地;而壞的言語,就是一把刀,隻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淺不一的傷口。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好好說話。
網上有句話說,我們常常把最好的樣子給了外人,卻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最親近的人。
比如當你在公車上遇到陌生的老人,會主動站起來讓座;路過乞讨者,會施以援手;越是遇到不熟的人,就越是克制有禮。
但對自己的親人,卻好像習慣了,對他們漠不關心,甚至貶低、冷戰,明明朝夕相處,卻又彼此傷害。這,絕對不對。人這輩子,最怕什麼?大概就是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等候。就像你買得起充電5分鐘的手機,但買不到和你通話2分鐘的人;買得起昂貴的藥物,卻買不到陪你去看病的人。身邊的人來來去去,隻有家人始終相伴左右。家人,才是我們這一生,最珍貴的寶物。既然有愛,就請好好說。本文來源:本文綜合整理自公衆号教子手冊、我是個媽媽。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内容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衆号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