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顔氏家訓教子篇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别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匮。子生咳提,師保固明仁孝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顔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動,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诃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誠哉斯語!

顔氏家訓教子篇

〔譯文〕

智力超拔的人,靠養成教育就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用強化教育也沒有用;一般的人,教育在他們身上大有作用。是以,教育,隻是相對于一般人而言的,在古代,聖明的君王推行胎教:後妃懷孕三月後,就要移寝别居,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樂娛情,淡泊養性,日常起居都依照禮節有規律地生活。而且,還把胎教方法刻寫在玉片上,珍藏在銅櫃裡,世代流傳。王子初生,尚在襁褓之中,王宮就張羅教育了,負責此項工作的太師、太保等人用孝仁禮義來引導他。老百姓縱然不能如此,也應該盡量在小孩有初步的感覺、辨識能力的時候,及時加以教育引導,從小就要使孩子知道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潛移默化地用做人原則影響他。這樣,就可以使小孩長到幾歲時少挨些體罰了。做父母的既要慈愛,又要威嚴,使孩子敬畏父母,并産生孝敬心。我發現現在很多家長疼愛小孩失當,隻知溺愛,沒有教育,這是很不對的。譬如說,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行為舉止、私心欲念,本應教育引導,甚至是批評勸阻,但是,家長卻視而不見,默許助長;本該嚴厲批評甚至是責罰的,卻一笑而過,輕輕了之,這就誤導了孩子,等到小孩懂事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正誤判斷就錯位了、扭曲了,就會把習以為常不對的、不好的行為、觀點當成是本該如此的。俗話說得好,早管輕松,晚管不動。等到孩子長大成人,驕橫輕慢的壞習慣形成了,随意率性壞毛病習慣了,再試圖嚴教嚴管孩子,使之改正這些不好的東西,那就很難了,即使拳腳棍棒相加也難以樹立父母的威信權威,當然無濟于事。更有害的是,這種情況還會惡性循環,父母對孩子的惱怒日甚一日,而孩子對父母的怨恨也會日增月漲,造成父母與孩子的情感對立,最後受害的還是孩子:由于長期對父母的逆反,孩子到成人時就是一個道德敗壞的廢人。這就應了孔子的一句話:“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俗話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這話講得多好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