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好的學不會,壞的不用教,一下子就學會了。相信不少的家長也有這樣的困難。

去到學校,有老師負責教學,孩子從心理定位也知道,去學校是去學習的,不是去玩的,畢竟學校特定的氛圍環境就擺在那裡,孩子會跟着不自然地就投入學習中去,但是在家裡家長們該如何更好地去引導教育孩子。
對于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家長能忍住一兩次不去發火,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同樣的錯誤,則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家長火急火燎地去給孩子解決問題,一種也是放棄對孩子的“治療”。總而言之,兩種方式都不能把孩子存在的問題給解決的。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需要學會觀察孩子,在孩子狀态比較好的時候,用無意的方式去給孩子一些有目的的教育。
簡單來說,在陪着孩子散步的時候,看到環衛勞工在辛苦地打掃衛生,此刻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環衛勞工很辛苦的,一定要去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在家的話亂扔的話,父母就成了環衛勞工了,也是很辛苦的。
盡管看似簡單,但此刻孩子内心是處于打開的狀态,父母用無意的方式去表達一些教育内容,孩子是能吸收進去的,雖然沒有及時地表态,但這個教育内容孩子是很容易吸收的。時間一久了,自然也形成了習慣。
可能太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比較習慣地給孩子講大道理,這其實無異于給孩子講太空實體一樣,聽着是覺得有道理,可總是了解不了具體的,還不如讓孩子去摸一下開水壺,就讓孩子知道這個玩意會燙手,不能摸來得實在。
現實教育過程中,發現也有很多父母習慣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把孩子叫到一邊,類似談判一樣地給孩子教育,其實此刻更多的是批評和責備,對于出現的問題,反而被忽視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内心是極度緊張的,更多的關注點在于會不會被收拾,進而對于父母講述的話語,幾乎是聽不進去的。
教育孩子,需要抓住平時,抓住孩子的内心,更要抓住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瞬間。之是以說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多陪伴孩子,并不是說能給到孩子什麼物質上的東西,而更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耳濡目染地去給孩子一些教育和引導,從身邊的點滴小事說起,用一件件形象地,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去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既可以了解,也能敞開心扉的去接受去學習。
并不是孩子不聰明,也并不是父母不夠用心,而是在教育引導孩子的這個方式上出現了問題。總想着把最好的給孩子,但是卻忽略了孩子到底能不能消化和接受。
良好的家庭教育,從來沒有規範統一的文本,需要父母們根據孩子的情況去摸索嘗試,最終用行之有效而又愉快的方式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