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什麼時候會走路,會說話,大多數父母都是非常在乎的,孩子走出的第1步,說出來的第1句話,也總是能讓父母百感交集。不過每個孩子的生長環境不同,發育情況也不同,導緻會走路和會說話的時間也大不相同,尤其是在孩子會說話方面。一般來說,孩子幾個月就能發出爸爸媽媽的聲音了,一歲就學會叫人了,一歲半和大人交流起來就沒有太大的壓力了,但這僅僅隻是個參考資料。

有些孩子可能是家長不加以引導的原因,導緻孩子在一歲半都還不會開口說話,甚至兩歲左右才會叫爸爸媽媽,說話也支支吾吾的,是以說話早晚都是有可能的。至于孩子為什麼說話會比同齡的孩子要晚一些,其實和父母的引導技巧是有很大關系的,阿燕的女兒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阿燕夫妻是朝九晚六的打工族,由于婆婆的身體不好,孩子生下來就是自己在帶,在孩子半歲時就請了個保姆照顧孩子,自己就開始忙事業,賺錢養家了。
因為不放心,阿燕夫妻還在家裡裝了小監控,從監控中可以看得出來保姆對孩子是很上心的,隻要孩子有求必應。但有一點卻讓阿燕夫妻很苦惱,閨蜜的孩子在一歲多就能很正常地和大人交流了,并且還能背一些簡單的唐詩,但自己的女兒都已經兩歲多點了,還隻是會叫爸爸媽媽,叫得還不清楚,讓她一度懷疑孩子的聲帶方面是不是有問題,并且帶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然而,醫生卻告知她孩子的聲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隻是平時父母很少引導,才讓孩子開口說話比一般的孩子晚罷了。
随後醫生就教了阿燕一些讓孩子能夠順利開口說話的技巧,果不其然,僅僅兩三個月後,阿燕的女兒在語言表達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讓阿燕夫婦又驚又喜。是以,醫生告知阿燕的這些引導技巧,對孩子順利開口說話是很有幫助的,都是值得大家收藏起來的哦!
1.讓孩子将需求說出來
大多數孩子小時候都有一種習慣,在自己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會用“手語”跟父母交流,用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父母也很上道,隻要是自己孩子的手語,基本隻要動動手都能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麼,也就習慣了隻要孩子有需要,父母就及時幫助孩子達成。本來這麼做也無可厚非,但也正是因為父母總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才導緻孩子不用開口說話也能達到目的,久而久之,自然就不會主動開口說話了。
是以,父母還是不要過分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将自己的需求用語言表達出來。就算說得歪七扭八也沒有關系,反而還要多多鼓勵孩子開口,這樣才能讓孩子更早學會說話。
2.多跟孩子對話
語言能力的養成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對話凝聚的,但有些家庭組成可能比較複雜,爸爸是北方人,媽媽是南方人,在溝通的過程中可能用的都是國語。不過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隻要跟孩子單獨對話,可能都會用自己的家鄉話和孩子對話。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增大了了解難度,聽不懂就算了,想學還不知道該選哪一種,自然而然就讓孩子想開口也沒辦法開口說話了。
是以,父母應該要用同一種語言跟孩子對話,并且用孩子能了解的口氣跟孩子說話,比如“我們該吃飯飯啦!”在孩子洗澡的時候,多問問孩子的一些身體部位在哪裡,比如“眼睛在哪裡?眉毛在哪裡?手手在哪裡?腳腳在哪裡?”這樣不但能讓孩子很容易就聽懂,還能讓孩子對自己的身體部位有一定的了解,像這種情景對話,是能很好地幫助孩子開口說話的。
3.先從簡單的開始
一般來說,孩子想說話的欲望是在9~12個月,語言敏感期是在1~2歲,爆發期是在2~3歲,父母要抓緊這幾個時期,好好地引導孩子。當孩子處于9~12個月時,父母可以用簡單的疊詞詞語教孩子說話,比如爸爸,媽媽,吃飯飯,洗澡澡,睡覺覺,這樣能讓孩子更好地了解。等孩子1~2歲時,可以跟孩子說一些簡單的詞語,可以是一些顯而易見的事物,也可以情景對話。等孩子2~3歲時,就能跟孩子正常的交流,說一些比較簡單的句子了。
像這樣的循序漸進,對孩子來說,是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如何開口說話的,如何去對話的,自然就不會出現跟阿燕的女兒一樣,都已經兩歲了還是隻會叫爸爸媽媽了,可見父母有正确的引導技巧,對孩子開口說話的幫助是至關重要的。
不要以為開口說話是遲早的事情,就算孩子兩歲多不會說話也不放在心上,實際上,孩子的語言能力關乎着孩子的健康成長,并且對孩子的智力開發也至關重要。語言組織能力好的孩子,大多數思維和邏輯也很好,很聰明,不會跟那些已經到了該說話的年齡,但卻遲遲不發音的孩子一樣,沒辦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過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孩子說話實在太晚,并且發音不夠标準,可能是因為一些生理問題出現的,那就要帶到醫院去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