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作者:齊魯壹點

學俊出版社:"人生不超過百年,往往帶着千年之憂","我不善于争辯!我也必須這樣做。有一群九十多歲的人,依然以"暮光之城"的姿态回應時代的命題,不怕修路遠、上上下、尋覓。本期稍作梳理,以示尊重,也歡迎讀者朋友留言補充(以下排名不分順序)。

吳景軒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吳景軒,1930年1月24日生于南京,江蘇省武進市(今常州市武進區,邊遠鎮),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1954年畢業于複旦大學,獲經濟學學位。著有《中國經濟改革的總體設計》、《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中國增長模式的選擇》、《市場經濟呼喚法治》和《重新開機改革議程》。等著作。

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需要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實作社會制度和規則現代化的任務更加重要和緊迫,是以需要來自各方的社會創新。除了我們的"90後",我們希望社會各界都能參與到推動社會創新中來。我們都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看到這個國家的希望。

中國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1930年6月22日生于湖南阜陽,生于上海,學者、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司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美國研究》主編。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專家,著有《美國對華政策的起源與發展:1945-1950》、《中國首都自傳》和《世界與地球:中國首都的90個自我叙事》。

我是讀書的學生,被派往天地,一片小小的大海,沒有什麼值得傳承的。然而,我所經曆的時代是起起伏伏,往往是驚天動地的事情,個人的命運也漂浮着。

......

事實上,我從人生退到思想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西方諺語"生命從四十歲開始",但我從六十歲開始,甚至更晚。原來既沒有勞動形态的情況,也沒有"主體"的沖動,頭腦清醒,足以養活一天。有帶鋼琴的書,快樂。但總有一種團結,揮之不去的情結。在這種物質流動中,戰争、殺戮的手段不斷更新,人性的"邪惡"一面在世上顯現,人類會不會在胡迪?陶醉于我們國家和人民的"崛起"言論,精神家園在哪裡?生活在破舊的房間裡,俯仰遠古時代,心靈浩瀚,對斯圖斯的人來說,甚至對地球上的人類來說,都很難放手,比如在喉嚨裡,不得不發出聲音。

于英興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餘英石,1930年1月22日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吳山縣金城村,曆史學家、漢學家,曾是錢牧、楊連軒。他曾是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06年,他被授予克魯格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即諾貝爾人文獎,并于2014年獲得唐氏獎首屆中國研究獎。著有《尋找胡石的旅程》、《宋明麗與政治文化》、《未完成的天賦:從顧維剛日記看顧偉剛的内心世界》、《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人文與民主》和《于英石回憶錄》等著作。

在這個時代,我能做的就是做我自己。我沒有英雄崇拜,也不覺得自己自卑,因為我生來就有那麼多錢,隻有那麼多天賦。這不是我能決定的事情,這是一個遺傳決定,這與我的環境有關。如果我小時候沒有在農村呆了八九年,我就不會對傳統社會和文化有親切的了解。但如果我沒有機會上現代國小或中學,我注定不會成為一名數學家或實體學家。我對中國曆史隻有一點點背景,我隻能做我自己。我不是傲慢或自負的,人們隻能知道他們有多少錢,他們做了多少生意。别看别人有錢,我也想做大生意,那畫老虎就不是反狗了。總而言之,努力完成自我,也要懂得尊重他人,這就是所謂的"博學知識",即成為有尊嚴知識的最好方式。

葉家英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葉家穎,1924年7月2日出生于北京,土木蒙古族,1945年畢業于北平輔仁大學中國研究系,1954年在台灣大學任教15年,1969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稱号。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南開大學中國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加林詩集》、《加林論文集》、《魏國和他的文學評論》等。

我有兩個願望,一個是用詩歌講述下一代年輕人的生活經曆,二是把真正的詩歌吟誦傳遞給後代。

蔣平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蔣平,1930年12月28日出生,浙江甯波市法學家。1956年加入北京政法學院(原中國政法大學)。1983年至1990年,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号。著有《西方國家民商法導論》、《羅馬法的基礎》、《漂浮與死:八十種自我叙事》等。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

江平90歲生日(假年),許多先生的朋友、弟子等聚集在北京京怡飯店慶祝先生生日。據悉,蔣平先生在現場發表了三點心思(對大思):

一個人生在苦惱中,死于和平。

第二種是隻向真理低頭。

第三,法治。法治高于改革。如果改革軟弱無力,法治就是底線。

李一甯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李一甯,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南京,原籍江蘇省儀征市。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後留校,任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研究領域是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思想的曆史。著有《中國經濟改革思想》、《存量制度與現代市場經濟》、《超越市場,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資本主義的起源——比較經濟史研究》、《羅馬-拜占庭經濟史》、《工業化與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等著作。李一甯因在20世紀80年代初對産權不明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進行大規模股份制改革的思想而被經濟學界昵稱為"李氏股份"。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權力和無知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作為讀者,總有一些積極向上、家庭、改善人們生活的想法,這是我堅持現在的動力。

李澤厚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李澤厚,1930年6月13日生于湖南省長沙市,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學院院士、科羅拉多科學院人文科學榮譽博士。他是批判性哲學批評 - 康德評論,美的過程和其他重大影響的作者。80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學術領域,督促思想界走啟蒙之路。他提出的"啟蒙救贖的雙重變種",使人們對中國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激勵知識分子承擔起啟蒙的責任。

看看中國或用"理性"的眼睛。中國那麼大,那麼複雜,用别的眼睛看不見,用階級鬥争的眼睛,革命的眼睛,皇帝的眼睛,騾子的眼睛,道德的眼睛,不能。用簡單,情感的眼睛不清楚。無論人們用什麼最先進的形容詞來贊美中國或責罵中國,我們都應該在面對事實時負責任地思考。我的口頭禅是,我隻對曆史和人民負責。

徐偉雲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徐維雲,1930年7月10日出生于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江蘇省無錫市曆史學家,現為匹茲堡大學曆史學教授、中央研究所院士。徐學問學過中西研究,曾在台灣、美國、香港任教,擅長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理曆史,主要涉及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中國古代史等領域。著有《萬古河》、《心靈之旅》和《中國古代文化特征》。

今天的學術界非常明顯迷人,但也非常明顯地執着于不完整,兩者是一對一對。抱着不完整又看不見全貌,是以敬拜外面,拿外在的東西來填補,沒有自發的精神,有智慧卻不敢放手,不敢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自己的精神困擾和饑餓,這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是以,如果改革開放真的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政府,那麼此時就必須放寬人們的思想,必須放寬資源,鼓勵人民富裕,同時也要釋放一批資源,鼓勵學術界、文化界做價值的探索、價值重構工作。

徐元正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徐元正,1921年4月18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43年畢業于西南華大學外語系,次年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文研究所,赴歐留學。回到北京等外國中國學院後,擔任英語、法語教授,自1983年起在北京大學擔任教授。徐元正畢生緻力于翻譯工作,翻譯并出版了《詩集》、《楚書》、《李白詩選》、《西區紅黑》、《莎士比亞選集》、《包法裡夫人》等120多部中、英法文學作品集,後還有約翰·克裡斯托弗等。

真理是可以知道的,但它可能不是衆所周知的真理。

真理是已知的,但不一定是真的。

王定軒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王定軒,1925年4月生于山東省倉山縣蘭陵市。筆名筆直,是當代著名的中國散文家。1949年赴台灣,1978年赴美國,退休後定居紐約。王定軒一生無動于衷的名利,努力"寫全人類的問題",努力發展散文藝術,最終使其成為人人一代散文,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其《人生四書》、《作文四書》等作品暢銷不少,至今。從1992年到2009年,王定軒出版了17年的回憶錄四重奏。這四卷集生活經驗、審美觀和深刻的哲學融為一體,展現了中國一代糾結、生死循環的因果關系。

我一直認為,作品和作家之間沒有道德聯系,個性就是個性,藝術水準就是藝術水準。現在我知道,卑鄙的心靈不能産生高度的工作,狹隘的思想不能産生廣泛的作品,膚淺的頭腦不能産生深刻的工作,醜陋的心不能産生美麗,庸俗的心不能産生高層次的品味,冷酷的心不能産生愛。一個作家必須提高自己的思想,除非他太年輕而無法前進,他必須"實踐"。

于華華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1925年1月11日出生于武漢,1949年随家人逃往台灣,在編輯《自由中國》時卷入白色恐怖,1979年與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作家隔絕30年,在愛荷華州首次相識,于1979年與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作家隔絕,首次在愛荷華州相遇。白賢勇、林懷民、莫燕等都是她客廳的客人。她本人也被稱為"世界文學之母",是20世紀中國文學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著有《三清桃》《夢谷合集》《花開集》(譯集)等。

現在的人,大緻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坑裡的飛蛾,晝夜臭味居。一個是失去人的身體,隻是本能的生存,沒有歡笑,沒有眼淚,沒有愛,沒有恨。還有一種人生活在靈界,用毅力和信心保護自己。物質世界很小,充滿了欺詐和利益沖突。隻有在精神世界裡,才能開辟出無限的喜樂之地、自由,而世界無可争辯。

毛玉軒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毛玉軒,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1950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1975年開始從事微觀經濟學研究,1986年赴美擔任哈佛大學注冊通路學者,1990年被聘為澳洲昆士蘭大學經濟系進階講師,教授研究所學生班的微觀經濟學;著有《生活中的經濟學》、《誰阻止我們緻富》、《中國人的道德前景》和《中國人的焦慮從何而來》。

對于中國的年輕人,我對他們的建議是,我希望他們有能力獨立思考。我非常希望他們能追求真理。什麼是假的?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追求理性就是要有邏輯。如果這兩件事能夠做到,我們的下一代就會有希望。

楊偉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楊偉,1919年9月12日出生于天津,曾就讀于西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學習外語。譯者,主要譯者有《呼嘯山莊》、《太陽永不落山》、《俄羅斯性格》、《偉大時刻》、《純真與體驗之歌》等。他是兒童詩歌的作者,如"做你自己的事情"。

當我能把心裡的話變成紙上的文字,當然說實話,不要撒謊,這可能意味着我沒有浪費我的生命。

何兆武

年過九旬,他們依然關心這個世界

何兆武,1921年9月14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嶽陽,1943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曆史系。自1986年以來,他一直擔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長期從事曆史理論、曆史哲學、思想史的研究,以及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譯文包括《社會契約論》、《思想》、《關于曆史理性的批判論文集》和《曆史與哲學》。

一個所謂的良好制度應該允許最大的人類自由。沒有尋求知識的自由,沒有思想的自由,沒有人格的發展,就沒有個人的創造力,而個人的原始能力其實才是真正的第一生産力。如果我們隻能讀聖經,讀聖經,張開嘴都是一樣的話語,就不可能産生任何結果。當然,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為所欲為,都會侵犯他人,但在這個範圍内,個人的自由越大越好。

找記者、找報道、求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赤路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點情報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