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孩子的嗨皮日子

古代孩子的嗨皮日子

在現代,有

“六一”兒童節;在古代,沒有專門的兒童節。但古代的孩子們也很嗨皮……

一提古時候的孩子,大家想起的都是名人的童年勵志故事,什麼孔融讓梨、鑿壁偷光、黃香暖席

……每天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一張嘴,不是豪言壯志就是心靈雞湯,一個個早熟得不可思議,好像古代孩子沒有童年似的。其實,古代孩子的童年,也是豐富多彩的哦!

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代的娃兒們就已經會玩過家家啦。當然,那時候沒有芭比娃娃,也沒有樂高,更沒有過家家的全套玩具,不過人家玩得照樣很開心!《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裡記載,小孩們把土當成飯,把泥巴當成湯羹,把木頭當成肉塊……看看,一頓飯齊活了,而且就地取材,不用擔心塑膠的危害,多環保啊!

古代孩子的嗨皮日子

在電影《哈利波特》裡,魔法學校的學生們騎着掃帚滿天飛,樣子酷斃了。其實類似的地面運動,古代的娃們早就幹過。唐朝的大詩人李白,曾經在《長幹行》中寫道: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

,兩小無嫌猜。

”所謂竹馬,就是把竹竿當成馬來騎。竹竿的功能跟哈利·波特騎的掃帚類似,而且更加幹淨衛生,綠色無污染。古代精力旺盛的男孩們,經常騎着竹馬滿屋子蹦跶,就差沒飛了。李白小時候活潑好動,估計騎竹馬的遊戲沒少玩。不過,他有一次逃學時,遇到一個非要把鐵杵磨成針的偏執老奶奶,從此決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雖然留下了“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著名典故,但是,他再也沒有了童年,也跟竹馬拜拜了。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個熊孩子吭哧吭哧地爬上了大水缸,掉了進去,差點兒淹死。一個叫司馬光的神童,為了救小夥伴,把水缸給砸了,讓水流出來,救人成功,從此名垂青史。不過,有一個細節可能大家沒留意:在英勇砸缸之前,司馬光小朋友是在自家後院,很嗨皮地和小夥伴們玩捉迷藏哦!是以,現在小朋友百玩不厭的捉迷藏遊戲,北宋的兒童們也在玩!除了捉迷藏,古代小孩們也玩摸瞎子,就是用手帕蒙住眼睛捉人。

和現代的小孩一樣,古代小孩們也喜歡養小動物,小貓、小狗、小雞、小鳥、蠶寶寶

……差別隻在于,他們養動物時,沒有老師和家長逼着寫觀察日記。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岚》裡,清代的大才子紀曉岚被塑造成一個嬉皮笑臉的老煙槍。其實,童年的紀曉岚,是一個調皮搗蛋的熊孩子。他很喜歡動物,養了一隻小麻雀。但是,他天天都得去私塾上學,學校也不給減負,搞得他都沒時間玩小鳥了。于是,他就異想天開地把寵物帶到學校裡玩,偷偷地在教室的牆壁上挖了一個小洞,把小麻雀塞進牆洞裡,再用磚頭把洞口堵上。隻要老師不在,他就把麻雀掏出來,偷偷玩一會兒。當然,沒有老師會支援孩子的這種愛好。紀曉岚的國小老師似乎有點兒神經質,他把小麻雀摔死,又塞回到牆洞裡,把紀曉岚刺激得夠嗆。

相比之下,駱賓王算是比較幸運的。他家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子附近有一口池塘,裡面有很多鵝。小屁孩時期的駱賓王沒事兒就喜歡來看看鵝,逗一逗。有一天,一個無聊又事多的客人跑到老駱家做客,非讓

7

歲的駱賓王寫一篇用鵝命題的作文。因為駱賓王長期觀察鵝,又是個神童,于是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應該算是最有名的國小生自然觀察日記了。

古代孩子的嗨皮日子

每年

3

月份,小孩們聚在一起放風筝,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盡情奔跑、追逐;清明節,孩子們一起玩拔河比賽;端午節,拔下草來一起玩鬥草;

10

月份天冷了,有錢的孩子們踢毽子,沒錢的孩子們踢石子。如果天氣好,還聚在一起玩跳繩,踢足球。靜态的遊戲就更多啦,圍棋、七巧闆、魯班鎖、九連環

……玩得不亦樂乎。

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們沒事拿古代的呆小孩給自家小孩做勵志榜樣時,别忘了,古代的小孩其實也喜歡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