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蒂姆.厄本:作家應專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總思考讀者想讀什麼

作者:萬物雲聯網

蒂姆.厄本( Tim Urban )簡介:

蒂姆.厄本部落格 Wait But Why 的部落客,也是最受歡迎的網絡作家。《快公司》曾這樣評價蒂姆,“他的讀者的參與度,就算是新媒體巨頭,也會十分羨慕”。

蒂姆.厄本:作家應專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總思考讀者想讀什麼

Wait But Why

目前, Wait But Why 每月有150多萬獨立訪客,并擁有超過55萬電子郵件訂閱者。蒂姆還吸引了很多知名粉絲,比如作家山姆.哈裡斯和蘇珊.凱恩、推特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 TED 策劃人克裡斯.安德森、非商業性獨立書評網站 Brain Pickings 的瑪利亞.波波娃。蒂姆在采訪埃隆.馬斯克之後發表的一系列博文被唱片公司 Vox 的戴維.羅伯茨稱為“我多少年來讀過的最豐富、最引人人勝、最令人滿意的文章”。你可以從第一篇“馬斯克:世界上最酷的人”讀起。蒂姆的 TED 演講《走進拖延症的心理世界》的觀看次數已經超過2100萬。

蒂姆·厄本(與歌手/演員蒂姆·厄本( Tim Urban )不是同一人)出生于1981年,在馬薩諸塞州牛頓長大。他以出色的成績從哈佛大學政府學專業畢業,獲得文學學士。他曾從事教輔工作,輔導幾乎所有的科目,幫助學生準備SAT考試,SAT學科測試,ACT,GRE和ISEE測試。 建立 Wait But Why 之前,厄本在Blogspot上寫部落格,部落格名為“頭巾之下”(Turban有頭巾的意思,也是厄本名字T. Urban的組合。)。

安德魯·芬恩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并偶爾在UCLA安德森商學院擔任演講嘉賓。

Wait But Why 并不是厄本和芬恩的第一次合作。2007年,他們開發了一個名為ArborBridge的項目,其目的是為學生準備美國大學錄取并幫助他們取得更高的成績。

你最常當作禮物送給他人的3本書是什麼?

安.蘭德的《源泉》,原因在于書中的兩位主人公霍華德.洛克和彼得內吉丁。這兩位主人公都不像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過于単同,也過于極端。但是,在我看來,如果把他們合二為一,得到的就是我們每個人。洛克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理性之人。他總是從基本原理出發進行思考,這些基本事實是生命的核心,就像實體學的局限性和他自己的生物學局限性一樣。他以這些資訊作為思考的基礎,以此建構他的結論、決定和人生之路。吉丁正好相反,他是一個依賴性特别強的人。他關注的是外界而非内心。他将當代價值觀、社會認可和傳統智慧視為核心事實,然後在這些規則之内盡其所能贏得遊戲。他的價值觀就是社會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決定了他的目标。有時候我們很像洛克,有時候又很像吉丁。我認為,人生的關鍵在于弄清楚何時可以像吉丁那樣節省腦力(我在着裝方面比較随大流,因為這對我來說并不重要),何時應該像洛克那樣獨立思考(選擇職業道路、人生伴侶、決定如何養育孩子等等。)

我在撰寫有關埃隆. 馬斯克為什麼如此成功的長文時,《源泉》對我的影響很大。在我看來,馬斯克就像洛克,他極為擅長根據第一性原理進行思考。在那篇博文中,我稱他為“大廚”(嘗試各種配料并設計出新食譜的人)。馬斯克絕對是大廚型的人,而我們大多數人在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像吉丁,我稱這種人為“廚子”(按照别人設計好的食譜做菜的人),如果我們經常思考如何成為大廚,我們會更快樂,更成功。這隻需要我們有一些自我意識,在我們當“廚子”的時候認識到這一點。此外,我們還需要一種頓悟,意識到獨立思考并采取行動并不像看上去那樣可怕。

蒂姆.厄本:作家應專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總思考讀者想讀什麼

安.蘭德

我請蒂姆、厄本分享一下與埃隆. 馬斯克溝通時的相關的有趣背景,如下:

2015年初,馬斯克和我通了一次電話。他說他讀了 Wait But Why 上面的一些博文,問我是否願意寫寫他所在的行業。我飛到加利福尼亞與他見了一面,參觀了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 )的工廠,還與兩家公司的高管聊了聊,希望全面了解他們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在接下來的6個月裡,我寫了4篇關于特斯拉、 SpaceX 以及行業曆史的博文,它們的篇幅都很長。在此期間,我定期與馬斯克通話,以便真正解決我的疑問。在前三篇博文中,我試圖回答“馬斯克為什麼從事他現在所做的事”。在第四篇也是最後一篇博文中,我聚焦于馬斯克本人,并試圖回答“為什麼他能夠做目前這些事”。正是這段經曆促使我探索上文所說的問題:圍繞第一性原理思考(成為設計出食譜的“大廚”)、以及根據類推思考(遵循别人食譜的“廚子”)。

蒂姆.厄本:作家應專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總思考讀者想讀什麼

最近有哪個100美元以内的産品帶給你驚喜感嗎?

《紐約時報》填字遊戲應用程式。我一直很喜歡填字遊戲,但我開始玩得不太好。自從有了這個應用程式,我填得越來越好了。一開始,我會從周一做到周三,現在每天都做。填字讓我度過一天中非常愉快的時光。我喜歡在早上醒來後填字,有時在床上填字,有時邊吃早餐邊填字,有時在地鐵上填字,有時在咖啡店排隊時填字。但是,我必須小心,每周越往後,填字花的時間越長,而我常常沒那麼自律,必須完成很難的填字,才會開始幹别的,這會嚴重影響我的工作計劃,這讓我很讨厭自己。有時,我在工作間歇的5分鐘裡打開應用程式,結果5分鐘變成了82分鐘,這害得我又恨起自己來。是以,我現在盡量晚上玩填字遊戲。

有沒有某次你發自内心喜歡甚至感恩的“失敗”?

在大四的時候,我決定申請為一年一度的學生音樂劇《泥濘的道路》作曲。我去參加了作曲申請者的介紹會,會議由節目負責人和一名為節目工作并協助負責人面試的同學主持。負責人向我們介紹了申請程式,那位學生助理在鋼琴上演奏了幾首曲子,舉例說明他們想要的音樂類當天晚些時候,他們通過電子郵件将日程表發給了所有申請人,其中注明了每個人的試鏡時間,屆時我們要給節目負責人演奏我們的曲子。我在日程表上看到兩個名字,一個是前一年人選的作曲人(我知道往往是同一位作曲人連續多年為這個節目創作音樂),還有一個是那位學生助理,就是那個做示範給我們看的人!我徹底洩氣了,決定放棄申請。顯然,最終入選的要麼是那位已經和節目負責人建立關系的作曲人,要麼是那位學生助理。

幾個月後,我看到節目開始在校園裡做廣告,但作曲人并不是我想的那兩個人,而是另有其人。我為放棄申請後悔不已,我真的很恨自己。但是,我也是以得到一個教訓:不要因為畏縮而放棄争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機會,尤其不要做毫無根據的假設。

蒂姆.厄本:作家應專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總思考讀者想讀什麼

《自私的美德:利己主義的新概念》

你長久以來堅持的人生準則是什麼?

我希望豎立一塊神奇的廣告牌,會為每個人顯示獨特的内容。這塊廣告牌能夠讀心,知道觀看者心中會把哪個群體妖魔化,對哪個群體有片面的看法,不把他們當人看。一個人看到的可能是特朗普的支援者,而另一個人看到的可能是穆斯林,還有人看到的可能是黑人、富裕的白人或性犯罪者。不管是哪個群體,觀看者都會在這塊廣告牌上看到這個群體的某個人正在做某事,進而消除偏見,全面了解這類人。也許那個人正坐在臨終父母的床榻旁,正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或者擁有觀看者碰巧也喜歡的愚蠢愛好。

在我看來,人們隻會仇視自己心中覺得沒有人性的人。人們一旦看到現實,并想起他們讨厭的人的人性光輝,仇恨通常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同理心。

你做過的最有價值的投資是什麼?

大學畢業的第一年,我創辦了一家小型考試教育訓練機構,為大學人學考試提供教育訓練。在接下來的9年裡,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發展公司業務上。一開始,我和另一位創始人認識到,身為20多歲的單身小夥子,我們沒有什麼财務負擔,這是我們的優勢,是以,雖然公司業務不斷擴大,但是我們仍決定保持目前的生活水準。有一年,我們的收人很不錯。但我們沒有給自己加薪2.5萬美元,而是保持薪水不變,花5萬美元雇了一名員工。又過了生意紅火的一年,我們還是沒有給自己加薪,而是雇了三四名新員工。

這一切基本上可以歸功于另一位創始人,因為他是我們兩個中紀律更嚴明的那個。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不錯的政策。到我30歲時,公司已經有20名員工了,收人相當可觀。如果我們每年都給自己漲工資,公司的收入可能會縮水為現在的1/10。我們20多歲時沒有選擇奢華的生活,30歲時換來了更加自由的人生。正是這種自由讓我得以撰寫 Wait But Why ,進而成為一名全職作家。

蒂姆.厄本:作家應專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總思考讀者想讀什麼

《1月16日夜晚》

你有沒有什麼離經叛道的習慣?

我家有一個玩具箱,說實話,我有很多玩具。但是,我的未婚妻受不了家裡到處都是玩具,于是拿回來一個盒子,堅持讓我把所有玩具都裝在這個盒子裡。這些玩具是機械的,手感很好,不是那種普普通通做設用的。我5歲時就喜歡這些玩具。我有一大堆各種各樣的磁鐵、黏膠玩具、指尖陀螺、減壓魔方、彈力球等。這不僅僅因為我還像個孩子,而且它們有助于我集中注意力。我在想問題時很愛動,我是那種在打電話時會不停走動的人。我在工作時,不管是集思廣益、做研究,還是列提綱、寫作,我都會在手裡拿着玩具,這樣我會做得更好。如果手裡沒有玩具,我就會不停地咬指甲,直到咬出血。這是個毛病。

有沒有某個信念、行為或習慣真正改善了你的生活?

一個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創作的作家,很容易陷人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觀念,那就是可以不遵守社會規則。比如,可以穿看内衣在家工作,淩晨3點最具創作靈感,永遠不設鬧鈴。我一直以這種非正常的工作方式為榮,而且我非常懶惰,是以我絕對是那種不合正常的工作安排/環境的忠實信徒。

唯一的問題是,這種方式實際上對我來說一點兒都不适用。如果有截止日期,我就會在那之前完成工作,但如果沒有,我的效率就會非常低。我還發現,自己會一直處于工作狀态。我很少能長時間全神貫注地工作,也很少能無憂無慮地休息。

蒂姆.厄本:作家應專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總思考讀者想讀什麼

《資本主義:未知的理想》

我最近意識到,“朝九晚五在辦公室工作”是有道理的。于是,我不再待在家裡寫作,而是穿戴整齊,去咖啡店寫作。我開始像正常人那樣上床睡覺并設好鬧鈴。我盡量把時間切分開來,在傍晚之前認認真真工作,之後完全放下工作,直到第二天的到來。我甚至嘗試周末休息,或者至少周末有一天不工作。我還不能完全遵守這個時間表,有時會故态複萌。但是,當我能夠做到時,我的獲益頗多。原因如下:

大多數人早上工作效果最佳,我也不例外。

晚上工作會扼殺社交生活,因為大多數社交生活都發生在周末以及工作日的晚上7點至11點之間。如果在這段時間工作,你就會突然成為那個别人永遠都約不到的朋友,這種做法是極其短視的,也是不明智的。

正如我在 TED 演講中詳述的,我認為我們所有人的大腦都存在兩個角色:一個是理性的決策者(大腦中的成年人)、一個是即時滿足的猴子(大腦中的孩子,不關心後果如何,隻希望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松弛快樂)。對我來說,這兩個角色一直在互相争鬥,而猴子往往會赢。但是,我發現,如果我根據陰陽哲學來劃分生活,比如“今天工作到下午6點,明天繼續工作”,那麼在工作期間我會更容易控制猴子。知道後面會有有趣的事情上演,這種期待會讓猴子更有可能選擇合作。在我原來的生活方式中,猴子一直處于反叛狀态,因為我從未真正給它任何專屬時間。

你會給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麼建議?你希望他們忽略什麼建議?

你大概可以将所有職業歸為兩類:自己當老闆,為别人工作。自己當老闆的情況包括嘗試建立自己的公司,在藝術界嶄露頭角并赢得粉絲、從事自由職業。在這一職業發展路徑上,你是自己職業的掌舵人,重大決策由你做出。

你如果是在為别人工作,就相當于現在有一條現成的船,由别人掌舵,你在這條船上工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是某個公司的員工。此外,還包括那些本身确定性就很強的職業,比如醫生或律師。

社會喜歡頌揚“自己當老闆”這條路,這會讓那些不想自己當老闆的人因為自己的職業選擇而感到低人一等。但是,這兩條路從本質上說沒有好壞之分,它取決于你的性格、目标和你想要的生活方式。有一些超級聰明、才華橫溢的人,隻有當老闆,他們的天賦才能更好地得以彰顯。而有些人需要由别人想着點亮前方的燈,自己隻想低頭專注地工作,隻有這樣,他們的能力才能得到發揮。同樣,有些人隻有成為老闆,才會覺得充實。但自己當老闆,一切都得以工作為先,這對某些人而言是一種痛苦。

有些人隻有一個志向,比如有人必須成為創作型歌手才能感到幸福。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大學畢業後都不是很清楚自己最想做什麼工作。對這些人而言,我建議他們認真考慮一下自己當老闆還是為别人工作的問題。在二十幾歲時做些嘗試,看看這兩條路分别是什麼感覺。

在你的專業領域裡,你都聽過哪些糟糕的建議?

我是一名作家,我發現很多給年輕作家的建議都是在說要赢得讀者的支援,尤其是那些想要成名的網絡作家。我們如果把潛在的讀者比作“釘子”,此類建議就是要把自己塑造成與“釘子”比對的”孔“。這個孔适合很多讀者,能夠迅速吸引一群讀者。或者,你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讓自己的寫作生涯順利啟航。

我認為相反的建議其實更好。全心全意地思考如何将自己塑造成最有趣、最令人激動、最自然的作家,然後行動起來。網上有很多人,他們隻要輕輕點一下手機,就可以看到你的作品。是以,即使1000個人裡隻有一個讀者(0.1%)喜歡你的作品,也會有超過100萬人絕對喜歡你的作品。

我開始寫作的時候,會設想自已正在為一整個體育場的人寫東西,體育場裡坐着的都是我的知心讀者。這會讓寫作變得很容易,因為我已經确切地知道他們喜歡哪些主題,喜歡什麼寫作風格,他們的幽默感如何,等等。傳統觀點認為,網絡文章應該簡短,并且要持續頻繁地釋出,但我并不認同,因為我知道,那個體育場裡的蒂姆們不在乎這些事,他們隻關注一類話題。這種方法奏效了。4年後,許多碰巧喜歡我這種寫作方式的人找到了我。

作家應該專注于自己的内心,而不要總是思考讀者想讀什麼,這樣你最終才能創造出最好的原創作品,而恰好喜歡這些作品的那千分之一的人最終也會找到你。

你如何拒絕不想浪費精力和時間的人和事?

我學會了在思考該拒絕哪些事之前,先列出自己可以接受的事。這份接受清單應該圍繞重要的事展開。但是,如何定義諸如“重要”之類的模糊概念呢?我會用幾個立見分曉的簡單測試加以判斷。

蒂姆.厄本:作家應專注于自己的内心,不要總思考讀者想讀什麼

《我們活着的人》

當我設計工作上的接受清單時,我會使用一種方法,我稱其為“墓志銘測試”。如果碰到什麼機會,我會問自己,如果我的墓志銘寫上相關内容,我是否會感到高興。如果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就意味着這個機會對我而言并非十分重要。仔細想一下你的墓志銘,這是消除所有龐雜之物并強迫自己從超大廣角看待工作的好方法。你可以從中看到對你來說正真重要的東西。是以,我在列接受清單的時候,會想一想墓志銘測試,而超出這個範圍的事情便落人我的拒絕清單。對我來說,墓志銘測試通常是在提醒我,我應該将時間和精力放在我能做的品質最高、最具原創性的工作上。

在社交生活中,我會嘗試一種類似的測試,可以稱其為“病榻測試”。我們應該都聽說過這樣的研究,人們臨終時反思自己一生最後悔的事,沒有人說後悔在辦公室花了那麼多時間,這可謂老生常談了。原因是在生命的盡頭,人們總可以清晰地回顧過往,而這種清晰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難有的。在日常的匆忙生活中,這種清晰度會被迷霧包圍,而這時我們會認為忽略那些重要的個人關系并沒有什麼。病榻測試會促使我問自己兩個問題:

“當我臨終時,我可能會想這個人嗎?”通過這個問題,我可以確定把時間花在合适的人身上。

“如果我今天就要死了,我會因為曾與此人共度的時光感到高興嗎?”這個問題也可以換一下視角:“如果某人今天就要逝去了,我會如何評價我和他共度的美好時光?”通過這個問題,我可以確定自己與最關心的人一起度過足夠多的高品質時間。

最重要的人總會與你的工作和其他人争奪你的時間,而病榻測試可以很好地提醒你,要想給予重要的人足夠多的時間,唯一的方法就是對其他很多人和事說“不”。

墓志銘測試和病榻測試想要說明的是,當你即将離開塵世,當你的墓志銘開始被撰寫之時,你想要改變任何東西都為時已晚。是以,我們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在生命真正走向盡頭之前,獲得那種通常隻有在病榻之上才有的神奇的清晰度。

當然,對拒絕清單上的事情說“不”本身就是一種掙紮,我自己仍在努力之中。但是,一個用來定義何為“重要”的良好機制很有幫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