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體檢時,50歲的吳阿姨被查出患有甲狀腺結節,醫生建議她進行甲狀腺穿刺活檢,明确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
為此,吳阿姨專門上網查閱了相關訊息,有人反對做穿刺活檢,因為結節是惡性的話,穿刺可能造成癌細胞轉移,也有人說穿刺是創傷性的,和做手術一樣有并發症……
除了甲狀腺結節外,很多人在體檢過後查出了一些乳腺、淋巴、肺部上的病狀,醫生為了進一步确認,都會要求進行“穿刺活檢”。
“穿刺活檢”疼嗎?到底是怎樣的檢查?有風險嗎?
01
穿刺活檢,疼嗎?
提到“穿刺活檢”這項檢查,不少人都表示“我們不熟”,甚至僅從字面上就開始害怕了起來。
其實大可不必腦補影視作品中“紮針”的場面。
穿刺之前會在局部應用麻醉藥物,是以在穿刺的時候是感覺不到疼痛的,隻是在注射麻醉藥物的時候有一點打針的感覺,還有穿刺完成之後,也就是在麻醉藥物失效後會有些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不是不能忍受的那種。是以穿刺活檢疼痛不嚴重,也不用擔心,沒有那麼厲害。
像甲狀腺疾病進行的細針穿刺活檢,取材用的針非常細,刺破皮膚的疼痛感比較低,基本不會感覺到疼。甚至在進行操作時都不需要打麻藥,也不需要住院,現在許多國家将其作為甲狀腺結節的正常檢查。
02
什麼是“穿刺活檢”?
穿刺活檢是活檢的一種,活檢也叫病理學檢查,是醫學上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能給診斷提供最可靠的科學依據。
但醫生常說,病理是診斷的金标準,是騾子是馬,總要拉出來遛遛才知道。
我們拿月餅做個簡單的比喻:
一個月餅單看外面并不知它是什麼餡,如果用牙簽刺入月餅中,拔出後見牙簽上沒有蛋黃屑就能判斷此月餅不是蛋黃餡的,至于是蓮蓉蛋黃還是五仁蛋黃還不清楚。于是用前段帶凹槽的筷子插入月餅内并拔出,凹槽内會帶出極少量的月餅餡,就可以知道這月餅有無蛋黃,并能知道有蓮蓉還是五仁。
如果将這筷子放進一個吸管内,吸管連接配接負壓,使得到的少量月餅餡通過吸管一次次被吸出,這樣可以插一根吸管多次吸出月餅餡,得到更多的月餅餡以證明這月餅是什麼餡。
穿刺活檢中,細針穿刺就如牙簽,隻能穿出腫物的細胞,根據細胞判斷腫物的良惡性。空芯針穿刺就如帶凹槽的筷子,能得到極少量的惡性良性腫瘤組織,多次穿刺獲得足夠的标本。而真空輔助旋切活檢系統就像帶了吸管的筷子,一次進入可獲得足夠量的惡性良性腫瘤組織以做病理檢查。
03
“穿刺活檢”有什麼好處?
作為一種檢查手段,活檢具有以下幾大優點:
1、直接可靠。
活檢是用病變組織直接塗片,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顯然,這樣得出的診斷最直接、最可靠、最準确。
2、活檢範圍幾乎包括全身所有器官。
随着活檢器械的進步,影像技術的成熟,幾乎所有病竈都能通過活檢來獲得診斷。
3、安全準确。
在CT、B超、核磁共振(MRI)等的引導下,目前醫生已經可以非常精準地将活檢針送入病竈,根據需要取出活組織,不會損傷其他組織器官,很少發生并發症,病人幾乎沒有痛苦,并可以多次反複應用。
4、省時省錢。
如果發現病變就做活檢,既快又省錢。總之,活檢是其他檢查無法替代的一種診斷技術。
04
穿刺活檢會造成惡性良性腫瘤的擴散嗎?
很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主要使用的是粗針穿刺,粗針穿刺引起的創傷性大,确實有報道極少數病例因穿刺發生轉移;
而八十年代後,改用細針穿刺,創傷性要小得多,目前還沒有報道因穿刺而發生癌細胞轉移的情況。
是以,大家放寬心就好!
無論“是牙簽還是筷子”,對月餅來說損傷都很小,穿刺過程出血也很少,惡性良性腫瘤組織能進入血液的機會微乎其微。其次是部分穿刺使用的是“帶吸管筷子”這樣的工具,是以進出“月餅”所取組織都在“吸管”内,根本不會跑到“吸管”外。
而且,單個惡性良性腫瘤細胞要存活必須要适應新的環境,更需要打敗新環境内的自身免疫細胞才能存活,長途跋涉的惡性良性腫瘤細胞殘兵很容易被自體免疫大軍圍截剿滅。穿刺後3~7天就能知道病理檢查結果,即刻進行惡性良性腫瘤針對性治療,惡性良性腫瘤還來不及發生轉移或者種植就已經被殺死了。
容易擴散、轉移、複發,是癌症的特點,不做活檢,癌細胞照樣會擴散。是以,僅僅因為擔心活檢會使癌細胞擴散而不願做活檢的做法是不對的。
穿刺活檢并非新鮮玩意兒,随着科學的發展,應用日趨廣泛,不少患者通過活檢發現疾病後,及早正确治療,獲得了最佳的治療效果。
假如有一天,醫生對你說:取個穿刺活檢吧,請積極聽從醫生勸告,當做就做,别猶豫。
參考文獻
[1]劉青林. 超聲介入,讓穿刺活檢“長眼睛”[J]. 人人健康, 2019年(11期).
[2]呂麗瓊. 乳腺癌擴散不該讓活檢“背鍋”[J]. 家庭用藥, 2018年(3期).
[3]徐乃佳. 你糾結甲狀腺穿刺活檢嗎[J].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點通, 2016年(7期).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内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