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有種專治跌打損傷的神藥流行!
這種藥很神奇,任何跌打損傷造成的皮膚破損,淤青紅腫,甚至刀尖刮擦的傷痕,隻要貼上一劑,兩天準好!當時,
人們管這種專門治療創傷的神藥叫做“金創藥”,又名“金瘡藥”或“刀尖藥”。
當時,這種金創藥,不但效果好,而且如果想買,也不是太難,幾乎每個藥店都有,甚至在大集市上,人們也能常常遇着一些挎着籃子的小孩兼職在叫賣,口中喊着:
“
最好的金創藥!
”
既然“金創藥”治療跌打損傷的效果如此神奇,為何在今天的藥店裡,我們卻不曾見過有人在賣了呢?

關于“金創藥”淡出曆史舞台,其實和它的療效無關,而是
因為其配方中,有一味藥材沒人敢在賣了!
這一味藥材究竟是什麼?
當時,賣金創藥的藥店掌櫃将它喚作“龍骨”!而今天我們不再叫它“龍骨”,它的标準名字叫做“甲骨文”。
屬于國家重點保護的極其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更是來自商朝的珍貴“史料”!
為何“金創藥”會在清朝瘋狂流行?
“金創藥”流行于清朝,這和清軍入關後在全民中實行的
“剃發令”
有關。
1644年6月,大清攝政王多爾衮下令,全國範圍内,在收到“剃發令”公文後,10天内必須完成剃發,拒不剃發者,殺無赦。在該政令下達後,當時的滿清,滿大街小巷人們都可以看到挑着擔子專給人剃發的剃頭匠。從此,
剃頭匠這一職業就一直特别火。
這裡不得不說的是,在滿清興起的剃頭匠這一行業中,
清末,有個叫做李成的人,
他也是靠給人剃發為業,可惜他的操刀剃發手藝并不是很好,是以,常常會不小心割傷客官的頭皮,直弄得人家鮮血直流,對此,他感到十分惶恐和不安,但又一時找不到别的可以養家糊口的營生來做。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聽鄉下一個親戚說,
在鄉下,有種可以專門治療傷口的創傷藥,而且效果很神奇。
于是,李成就回到家鄉去采集這種“神藥”的秘方。
原來,這種藥方的神奇之處,主要和一味叫做“龍骨”的藥材關系很大。
而這種藥材,是人們通過在家鄉野外的野地裡采挖來的。于是,
李成按照着老家人的說法,将這些“龍骨”采集回來搗碎磨粉,再配上其他幾味藥品,便制成了所謂的“金創藥”
,李成制的這個“金創藥”,止血功能立竿見影。
此後,李成改行不再給人剃發,而是做起了專門賣“金創藥”的生意
來,所謂,你有需求,我正好有秘方,
由此,“金創藥”就這樣開始在清朝民間傳播!
不止是剃發不小心傷到的,但凡遇到刀劍傷的,跌打損傷的,淤青紅腫的,人們同樣會第一時間買上一劑“金創藥”保管一貼立好。
“金創藥”的謝幕:吃“龍骨”=“人吞商史”
“金創藥”就那麼一直火火的在大清的藥店、市井流行着。直到後來,清末有個叫做
王懿榮
(1845-1900年,字正儒)的大臣,他屬于光緒六年進士,授翰林編修,顯然在學問上,屬于一流的。
一次,王懿榮生了病,醫生就給他開了個藥房,材料裡有一味藥品叫做“龍骨”。以王懿榮的學問,和興趣,他對“龍骨”很好奇
,因為他本來就喜好文物,以及對古代史的研究,而且在這方面造詣很高。
王懿榮很納悶,他想知道,“龍骨”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們華夏子孫盡管被稱為龍的傳人,但還沒有人真正見過龍,怎麼會有“龍骨”入藥的情況出現呢?
王懿榮吃完藥後,身體果然好了不少,但他沒有讓人将藥渣倒掉,而是拿來給自己看,這麼一看不要緊,王懿榮還真被驚着了!因為
藥渣裡尋到的所謂的“龍骨”,果然和平時看到的動物骨頭不一樣,在它的上面刻有許多奇奇怪怪像文字,而又與當時清朝在使用的文字不同的符号
。對文物有着敏感直覺的王懿榮,他知道自己發現了“寶”。于是,
他就派人趕緊去各大藥店專門收購這些帶有文字的“龍骨”
,而且是能收多少收到收,有多少收多少。
一時間,老百姓們都知道“龍骨”能賣錢,賣給王懿榮比賣給藥店更賺錢,是以,
當時市場上能找得到的龍骨都集中到了王懿榮手上,而藥店裡因為“龍骨”成本翻倍上漲,于是,也就逐漸不再采購“龍骨”和賣這種包含了“龍骨”的“金創藥”
,而是以其他配方代替了“金創藥”。當然,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金創藥”逐漸越來越少在市場上出現。
再說王懿榮得到這些“龍骨”後便開始鑽研,他發現,這些刻在“龍骨”上的奇奇怪怪像文字而又與當時文字不同的符号,其實也是中國古代某個時期的一種文字。當他準備繼續深入研究,卻還沒來得及仔細研究的時候,“八國聯軍”侵華戰争爆發!
庚子年(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後攜皇帝改裝西逃,北京淪陷!一直在與洋人展開抵抗,守衛京師的王懿榮最終以身殉國,他的妻兒以及兒媳們也随他一并殉節。
後來,
王懿榮的小兒子王崇烈
為了還其父生前所欠之債,他變賣家産,又不得不将王懿榮此前收藏的“龍骨”,出售給同樣愛好收藏,也即另外一位甲骨文研究先驅,
。
劉鹗與王懿榮本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他考慮到好友之子的處境之艱,就高價收購了這些“龍骨”,後來,他又去别的地方陸續收購回了大量“龍骨”,
前前後後大約收藏共5000片之多。
劉鹗拿到這些“龍骨”後,對他進行了一番細緻研究,并于
1903年(46歲),劉鹗出版了《鐵雲藏龜》,這是大陸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
,從此使得甲骨文原本由隻供少數學者在書齋裡可以觀賞的古董,成為可供甲骨文愛好者們一起研究探讨的珍貴史料。
經過大量專家學者研究,大家一緻認為,這些“龍骨”便是商朝時期流傳下來的“甲骨文”!
這些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原本是一部部生動的“商史”,
隻是很遺憾,
此前由于人們的無知
,卻将它們作為“龍骨”挖掘、售賣、然後研成粉末,當作包治百病的跌打損傷的“金創藥”在賣。
對于“甲骨文”來說,這段不幸的曆史,也便是“人吞商史”說法的來曆。
在甲骨文被發現後,此事立刻轟動整個學術界,這時候,那些古董商販知道了這些此前被人們視為“龍骨”的“甲骨文”的文物價值,他們對甲骨文的來源秘而不宣。紛紛謊稱是出自南湯陰、衛輝等地。
直到1908年,
通過學者羅振玉的多次走訪,方才得知原來這些甲骨文多出自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帶,而這一帶,正是曆史古文獻中所載的“殷墟遺址”。
此後,又在該處搜集到甲骨文大約二萬餘片,并于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随後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這些都為後來人們研究甲骨文奠定了基礎。
結語:
此前,一度火遍大清國的包治跌打損傷的神藥“金創藥”,在人們發現“龍骨”的真實身份後,就沒人敢再用了。一直到今天,“金創藥”這一“神品”,我們自然是看不到了。如今,甲骨文已經作為中國發現的有曆史以來最早的文獻紀錄,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一直為人們研究和探讨。隻不過,曾經拿甲骨文做藥來“吞、服、貼”的那段“金創藥”曆史,對甲骨文來說,的确屬于莫大的損失,不知有多少來自商朝珍貴的人文文獻資料記載都被人們當時無知的行為給肆意“吞沒”掉了。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本文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留言、探讨,感恩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