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一些古代的電視劇中常常見到一些古代人在買東西的時候常常使用銀子付費的場景,而這些銀子在我們的心中都是像元寶的模樣,看起來也非常的讨人喜歡,甚至在一些富商賄賂貪官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滿箱的金銀寶在箱子中整整齊齊的擺放着。但是電視劇終歸是電視劇,在古時候的銀子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就來類比一下,就好比我們手中的鈔票,鈔票在剛出來的時候是那麼的新,随着在市場上的流通開始變得皺巴巴,其實在古代的銀子也是如此。經過專家的鑒定,像這樣白花花的銀子是不遜在的,而更多的是 黯然無光,在銀子的表面上甚至都是牙印和污漬,就算是将銀子丢在地上你都不會撿起來。
我們在電視上見到的金元寶在民間都是很少見的,因為面額太大,像這樣的一塊金元寶随便拿出一個來就能夠讓一個普通的家庭吃上一年了。是以像這樣的金元寶隻會存在于官府中,而在民間都是以碎銀子為主,很難有像元寶一樣的銀子出現。為了能夠交易的更快、更友善,在古時候還有一些剪碎銀子的工具,将這些大元寶剪成一個一個的小碎銀,被精确到兩。
在古時候銀子的工藝非常的粗糙,并且還有大量的雜質,就算是官方制造的銀子都有很多的雜質。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含有雜質的銀子非常的容易被氧化,上面氧化成的銀子都是非常影響銀子的美觀的,但這種情況在明朝之後得到了改善,西方對白銀的需求量非常的大,而且西方人的眼中銀子就是商品,并非是銀子的本位。
為了打開我們國人的貿易市場,大陸沿海地區換購了大量西方人需要的物資,進而導緻大量的白銀湧入了大陸,這樣一來,白銀的價值就貶值了,為此流向百姓手中的白銀就開始變得都光澤起來,但是盡管是這樣,但是由于國人的使用習慣,最後銀子上還是有着大量的牙印和污漬。